电影《万箭穿心》中湖北民工的影像呈现与命运转折

2018-01-09 13:16陈文君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陈文君

摘 要:电影《万箭穿心》是一部以湖北女性民工命运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剧情作品。该影片塑造了两个武汉民工的生动形象:李宝莉的女民工形象,具有武汉人典型的泼辣、强势,同时又具备传统女性的隐忍和善良;马学武的形象则是软弱、压抑和隐忍,他不堪重负,在前途和尊严尽失之后,最终走上用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末路。本文将探讨影片中民工形象呈现和社会变迁对他们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湖北民工;影像呈现;社会转型

一、李宝莉的影像呈现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出了李宝莉泼辣、干练、得理不饶人的性格特点,对搬运工的刁难苛刻,对丈夫马学武的颐指气使,我们不难看出李宝莉在家庭生活中占有的主导地位,她依赖和享受丈夫马学武的带来的经济和住房的福利,却没有给他足够的尊严和自由。李宝莉不尊重丈夫,她经常当着儿子的面斥责他,干涉他将婆婆带回家,并取笑他在床上不争气的表现。除了脾气火爆泼辣,李宝莉的控制欲也极强,她对儿子小宝总是强加自己的想法,勉强小宝在吃饭时背诗,缺乏与小宝的情感沟通。李宝莉的强势和不妥协的性格来自于自己的身份优势,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和马学武相貌平平和出身农村的条件对比之上,李宝莉是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向马学武低头的,她家里虽然是卖菜的,学历低,但是凭长相还是有很多追求者,她和马学武结婚是建立在马学武的高学历和有发展潜力的条件之上。这份优越感直接导致了她在看到丈夫出轨后不忍心让自己受半点委屈,选择了报警,最终酿成了丈夫前程尽毁,跳江自尽的悲剧。综此看来,李宝莉在丈夫眼中是一个毫无情趣、不尊重自己和母亲、喜欢抱怨和横加指责的黄脸婆;在儿子眼中是严厉无情、霸道无理,导致父亲自杀家庭破裂的罪魁凶首。李宝莉在影片中的形象与传统女性所具有的温柔体贴;与传统伦理价值观所推崇的贤妻良母、逆来顺受的品性几乎背道而驰,这最终导致了她婚姻破碎、丈夫跳江和被儿子拒之门外的家庭悲剧。但也正是这种强势和不妥协的坚韧品性,李宝莉在面临失去丈夫,婆婆和小宝都要她一人养活的时候,选择了当女扁担这条艰辛的卖苦力求生的道路,并且任劳任怨,她坚信自己能从“万箭穿心”走向“万丈光芒”。这种影像构造特点与生活在武汉底层的市井女民工真实形象贴合度相当高,再经过艺术的提炼和演员颜丙燕的演绎诠释,可以说给个观众还原了一个有些有肉、惟妙惟肖的湖北女民工形象,也正是这种人物性格的刻画,为李宝莉在影片后段中对命运的反抗、在传统社会伦理价值的压力下突围、以及儿子对她的反目成仇都作了有力的伏笔与铺垫。

二、马学武的影像呈现

相对于李宝莉的强势和泼辣,马学武则表现出克制、隐忍和软弱的性格特点,这与传统男性刚烈不屈的形象毫不相符。马学武虽然出生农村,但凭自己的努力获得大专学历,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李宝莉相比,他更为知书达礼,他和蔼可亲,在儿子小宝眼中是一位慈爱体贴、知识渊博的好爸爸。他在家教小宝数学题,陪小宝玩耍;在工厂靠自己努力從一名普通工人晋升为主任,得到领导赏识和同事的认可。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他在家庭中换来应得的地位与尊严,他连孝顺自己的母亲还要看李宝莉的眼色。马学武长期对李宝莉的忍让和讨厌使自己身心俱疲,他不想回家,最终和同厂的女同事陷入一段婚外恋,在夫妻关系里完全失语的马学武,在情人面前找到了自我。纵观整部影片,马学武至始至终都没有对李宝莉动手或者恶言相向,然而他对李宝莉的不满和厌恶之情可以不言而喻地传递给观众,他忍气吞声,直至最后一刻也没有给李宝莉在遗书上留下一言半语。这一切都极度符合马学武的形象特点,他的隐忍和软弱最终导致他在面对婚外情被曝光、被迫下岗等生活打击时无法接受,走上自杀的不归路。马学武的软弱、沉默的形象特点,展现出了一个没有担当没有力量的男性形象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男弱则女刚的特点,最终在女方的强势下,夫妻之间不平等的冲突最终以弱势方的自尽为结局。

三、时代变迁下的命运转折

这部影片主要展现了四个人的命运转折,分别是李宝莉、马学武、万小景和建建。万小景是李宝莉多年的闺蜜,她的形象个性和李宝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万小景相对于李宝莉来说表现得软弱许多,她面对丈夫的出轨只能忍气吞声,她通过牺牲自己的尊严和爱情为代价来获得生存,她面对生活的选择与李宝莉截然不同,她的命运悲剧给观众了另一种启示和思考。万小景的丈夫是资产过千万的生意人,在那个年代,她则可以说是嫁入豪门的阔太太,她没有工作,却衣食无忧,经常出入高级的美容会所,购买昂贵的衣服,她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丈夫,所以当丈夫在外面包二奶三奶的时候,她没有任何可以反击的筹码,为了金钱和生存,她只能把所有的委屈都忍耐下来。当好友李宝莉的丈夫出轨时,她却一直为李宝莉惋惜和打抱不平,当李宝莉丈夫自杀之后,她一直陪伴在李宝莉身旁,并督促建建一定要好好对待李宝莉,她把希望和对命运的反抗都寄托在与自己有着相似的命运悲剧的李宝莉身上。

李宝莉和万小景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和生活价值,她面对丈夫出轨时选择了通过私下举报的方式让马学武尝到了苦头。马学武羞愧难当,对李宝莉产生了愧疚之情,可惜好景不长,那时正逢国营体制改革,让李宝莉出乎意料的是,她的举报最终导致了马学武因为生活不检点的问题被迫下岗。更让她没想到的是,马学武如此软弱无能,缺乏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勇气,一味逃避的马学武最终通过跳江自杀把所有重担抛给李宝莉。然而李宝莉并没有像马学武一样被生活击倒。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李宝莉放下尊严,用一根扁担挑起供养全家的重任,她一直在努力,坚持着始终不让家散掉。李宝莉倔强不服输的个性背后,背负着被丈夫出轨伤害,背负着养孩子的艰辛,背负着不让整个家散掉的重任,这些背负的责任是李宝莉坚定的生活目标和动力,直到儿子小宝长大成人后要跟她断绝关系的时候,李宝莉万念俱灰,母子之间多年积压的误解和委屈最终在心里割开一个无法复原的伤口。于是,李宝莉从一个飞扬跋扈、趾高气扬的美丽女人,变成了一个逆来顺受的体力劳动者;从一个陶醉于儿子的供养者,变成被儿子视为仇敌的遗弃者;从指手画脚主导家庭的控制者,变成丧失家庭话语权的失语者[1]。

影片中的建建是一个不受约束、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团伙头目,但建建并不是真的坏人,他不善表达才会误伤了李宝莉,他说出了武汉男人常说的话,“你晓得我的,我就是嘴贱”。他带给李宝莉的情感体验完全不同,他们之间呈现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建建在这个新旧交替、法律严谨的时代,并没有因为牢狱之灾而被淘汰,他和马学武最大的不同是,他能承受命运中的磨难,并能及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新的定位与该扮演的角色。影片结尾李宝莉上了建建的车,她和建建建立了全新的趋于平等的性别关系[2],生活就像建建的那辆车,虽然偶尔会熄火,但是推一推,还可以继续走。

四、总结

《万箭穿心》这部影片深刻地展示了导演对当代民工形象和命运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也伴随着不可磨灭的转型阵痛。一个时代的变迁往往带来痛苦与彷徨,受其冲击最大最深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工阶层,在民工集体命运转折的探寻中,他们是如何在社会道德伦理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转变的情况下生存、自立,并维持自己尊严和人格的完整,这是本部影片着重展示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矛盾[3]。

参考文献:

[1]孙淑鸿.电影《万箭穿心》的女性形象解析[J].电影文学,2015(11).

[2]张瑶.社会的文化转型与人物的“万箭穿心”--电影《万箭穿心》的文化考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1).

[3]喻琴.电影《万箭穿心》的社会解读[J].电影文学,2014(9).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社会转型与释宪机制的构建——转型期二元释宪机制的证立与基本架构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