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前晶+张春华+胡瑞梅+李卓然
摘 要 探究通辽地区不同播期对甜荞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以确定提高产量的最佳播种时期。经过2年试验确定:通荞1号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始花期、盛花期、成熟期均呈逐渐延长的趋势,而生育日数呈逐渐缩短的趋势,而主茎分枝、主茎节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变化差别较小。处理4(6月11日)和处理5(6月19日)的单株粒重、千粒重、产量表现最高,因此,通辽地区6月中旬播种较适宜。
关键词 甜荞;播期;产量;通辽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3.018
荞麦原产于中国,是较理想的填闲、救灾补种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蜜源作物之一[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追求营养、保健、药膳已成为时尚,因此,集营养、保健、医药、饲料、蜜源于一身的荞麦备受人们青睐,其系列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国内畅销北京、天津、沈阳等大中城市,国外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已成为通辽地区拉动产业惠及农民和壮大地区经济的新亮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与材料
试验地位于内蒙中东部,北纬43°43′、东经122°37′,海拔203 m的农科院试验地内。前茬玉米,白五花土,肥力中等水浇地。供试品种为通荞1号,供试肥料同大田生产。年平均温度20.7 ℃,降水量420.5 mm,日照时间1200.7 h。2014年气温与常年相当,5、6月降雨较常年偏多,7、8、9月降雨较常年偏低,日照较常年偏低;2015年气温与常年相当,6月降雨较常年偏多,7月中旬降雨较常年偏低,造成一定程度干旱,日照较常年偏低。但并未影响试验的顺利进行。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分两年完成(2014—2015年)2014年试验,5月21日开始播种,每隔7 d一个播期(即为一个处理),至7月初结束共播种7期,播期分别为5月21日(处理1)、5月28日(处理2)、6月4日(处理3)、6月11日(处理4)、6月19日(处理5)、6月23日(处理6)、7月2日(处理7)。每个播期3次重复,小区面积21.6 m2。2015年重复作上一年试验,其他条件不变。其他管理同大田生产。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一,物候期。记载各播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
第二,经济性状。成熟期在每个小区取生长一致的植株10株,测量其株高、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千粒重,求平均值。
第三,产量。荞麦收获期,对每个小区进行实收测产,然后进行产量折算。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和DP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物候期的影响
由表1可知,通过2年试验,通荞1号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始花期、盛花期、成熟期均呈逐渐延长的趋势。而生育日数呈逐渐缩短的趋势,并且在5月21日播种时生育期最长,7月2日播种时生育期最短,6中旬播种时生育期中等。
2.2 不同播期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通过2年试验,从整体上看,随着播期的推迟,通荞1号株高、单株粒重、千粒重均呈逐渐变小的规律,而主茎分枝、主茎节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变化差别较小。并且可以看出在7个处理中,处理4和处理5的单株粒重、千粒表现最高,而株高、主茎分枝、主茎节数表现中等。
2.3 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处理产量呈低-高-低的變化规律。各处理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处理4和处理5产量表现最高分别为1 375.65 kg/hm2、1 266.9 kg/hm2,处理7产量表现最低为805.95 kg/hm2。
3 结论
通过2年试验研究表明,从不同播期对通荞1号经济性状、物候期、产量的影响来看,处理4和处理5表现最好。由此可见通辽地区,处理4和处理5为荞麦种植的最佳时期,即6月中旬播种较适宜。
参考文献
[1]张清明,赵卫敏,桂梅,等.贵州苦荞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9(5):55-56.
[2]李静,刘学仪,向达兵,等.不同播期对荞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10):15-18.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