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幸福与幸福指数

2018-01-09 07:31丰晓流
山东青年 2017年8期
关键词:幸福感物质生活

丰晓流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民众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指数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而且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幸福指数的含义

幸福是通过某些幸福指数表达出来的,幸福指数在国际间早有论述。《世界新闻报》(2011.1.21)刊登《“幸福指数”与“不丹模式”》一文中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丹(与我国西藏接壤)第四代国王旺楚克提出,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包括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传统文化,实行善治良政”,此说为欧洲许多学者认同。英国《独立报》网站2013年9月10日报道:2013年全球幸福指数发布(《参考消息》2013年9月12日转载),其中说,“超过四分之三幸福指数差异归因六个关键指标:人均实际GDP,健康期望寿命,有人可以依靠,做出选择的自由,远离腐败”,其他方面有:慷慨程度,社会系统强大,稳定的家庭等。这些可供我们对幸福和幸福指数理解时参考。

因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的习惯影响,国人的幸福理念比较模糊、概括。在古汉语中,幸与福多作单词注释,并与神灵相关联。如幸的释义,在《康熙字典》里,引师古语:“幸者可庆幸也,故福善之事皆称为幸。”《辞源》有幸民词条。其中引(宋)黄庭坚诗:“醉乡乃是安身处,付与升平作幸民。”似是个人一时的幸福感受。福的释义,《康熙字典》说:祐也、休也、善也、禅也。《古词辩》说:诸事如意,动则有成叫做福。

在现代汉语中,幸福的表达有些新的内容。但仍然是概念性的、粗线条的。如《辞海》的解释说: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勞动、斗争和创造。《简明伦理学词典》说:“幸福的一般内容,就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引起的精神的满足。这些概念的表述,不能说它不正确或没有道理,但不像国际上某些“指数”那么好操作,且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没有把良好的自然环境列入其中。从心理学角度看,生理上的需要——生存与安全——是最起码的需要。再说,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理想有时因受到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圆满或不能实现,不能说此人就失去了幸福或连其他方面的幸福也不存在。这就涉及到幸福指数的设定和对幸福感的评价问题。

二、幸福指数的设定与实践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已写入法律、法规中,得到国人普遍认同与实践,为公民创建、享受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作出了保障。但在理解和评价上,因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幸福感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方面的满足(意)度的一种心理感受,设定某些具体指数,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群体作出适当评价。那么,设定某种指数的依据是什么?笔者以为,应该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作整体考虑,诸如:

——良好的自然环境。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适宜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如土地、空气、阳光、水及其他相依为命的生物、矿物资源,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人们向往宜居城市、长寿村就是例证。

——优良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社会条件。

——人的因素。人是社会的主体。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用语言(文字)相互交流信息,并把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记录下来传给下一代,这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如果说其他动物在适应变化的环境时,所选择的道路是逃跑或死亡的话,人则利用智力和手制工具,寻找机会去抗争,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得成功,保护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创造着人类幸福。故在设定幸福指数时,应肯定人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或说决定作用。

从大自然、社会和人三要素出发,结合国情民情,探讨设定幸福指数,有益于人对幸福指数的理解与实践。但它不同于法规,它只是一种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假定的幸福指数大致是:

1、适合人们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包括可供人们利用、开发的物质资源;人们普遍自觉保护、治理自然环境的意识和意志;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生产总值(GDP)稳定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率高;社会成员安全、平等、自由、友爱;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公民普遍自觉参与推进社会各方面发展进步的意愿、责任。

3、公民素质。包括公民自觉接受终身教育意识强,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团结、友好、互利,有责任感;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概括地说,就是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对幸福及幸福指数的评价

幸福指数是人为的加权指数。不同国家、不同人群有不同指数。它与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也同个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心理、伦理等相联系。它又是多方面的、动态的。故在评价上,同一事物出现不同意见,是很自然的。因此,在评价一个人或群体是否享有幸福,不应求全、统一,大体切合当时、当地实际即可,并注意处理好以下诸关系:

——幸福与需要的关系。幸福源于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适时、适度的满足。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更乐于追求现实生活质量及多样性,并为此甘心情愿地辛勤劳作,还期望为下一代创造,积累更多更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他们过幸福生活打下基础,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期望。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点之一,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endprint

需要的获得,靠人的创造性劳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人的幸福。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劳动分工细密,人们相互依存度极高,靠单个自然人独立于社会劳动生产之外,获取生产生活需要的资料,实际上不可能。故参与社会就业劳动,成为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的本能表现之一)。就业才能创造社会生产价值。在“按劳分配”的当今社会,如果失去了就业劳动,等于失去了物质、文化资源(资料)享有的发言权,何谈幸福。就业率作为幸福指数之一,具有其普遍性。

——幸福的主体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具有多方面、多层级。前面所列幸福指数,是一般人对物质、文化资源享有说的。如当人们安居乐业,衣食住行、文化生活得到适时、适度满足,产生幸福感,这时心情愉快,喜笑颜开,出现幸福感的生理反应。反之,则出现忧虑,愁眉苦脸,而感到不怎么幸福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人所从事的职业和个人能力、机遇的不同,创造的社会价值或贡献大小不一样,在物质文化资源享有上出现差别,有时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评价的不同。如有的偏重物质方面,有的侧重精神方面,有的两者兼有。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要承认差别;其次,应注意“适度”、“知足”,用理智而不是情绪评价幸福。简单的攀比,不是科学态度。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及团队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朴实的语言,从某一方面说,代表了他们的幸福观。

幸福感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关系。许多体育、文艺爱好者,他们在物质享有方面,不一定比同龄人优厚,但当他们进入相关场境,立即兴奋不止,乐此不疲。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与幸福感的联系,而在他人看来,他们此时是处在幸福之中。再如许多在艰苦条件的地方担负基础教育的教师们,他们收入微薄,文化生活单一,劳动强度相对大,付出很多……但当他们遇到曾经教育过的学生,事业有成,在金钱和地位上高出自己很多时,一句“老师您好”,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成就之泪,幸福之泪,局外人可能感觉不到。故在评鉴某些人幸福时,应该作些具体分析,不能套用一种模式,要尊重他人的自主选择。

——幸福指数的积累和动态。由于幸福指数是加权指数,其本身就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变化,个人的幸福感也随之变化,或提升、或降低,故应从发展动态中去评价它。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们普遍着眼解决温饱问题,那时哪家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大件),就認为这家人“幸福”。当改革开放进入到八九十年代,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这时人们把住单元房、彩电、手机、电脑、摩托车、小汽车、美食、文化教育、旅游、参政等纳入了视野,成为新时代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提升了幸福指数的内容。它说明幸福及幸福指数是动态的、逐步积累、提升的。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现实生活中,突然的天灾、人祸,个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常影响到不同人的幸福感。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人们团结互助、慷慨担责,个人意志坚强,社会保障到位,共同克服困难,重建幸福生活。如遇洪灾、地震时的慷慨行动,从另一角度审视,实是对幸福指数的检验或实践,它帮助人们提高了对幸福的理解和信心。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位一体”的改革发展方向,向全国人民发出创建幸福生活的动员令,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日可待。我们即将享有更多的红利,过着更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幸福感物质生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