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1962年,为反击印度军队的入侵,中国军队发起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最终以印度“惨败”收尾。那么在此之前,印度都做了什么?
尼赫鲁的美好幻觉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建国之初,共同倡导不结盟运动、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中印两国是“好兄弟”,这也是印度领导人尼赫鲁的原话。此前,中印两国从来没有明确地协商过边界线,尼赫鲁不愿主动向中方提出这条中国人根本不承认的边界线,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跟中国人提这个要求,因为他从来都认为“麦克马洪线”是中印边界,并深信不疑。他在印度议会上明确地说过:“这就是我们的边界,这个事实没有变。我们坚持这条边界,我们绝不让任何人越过这条边界。”
尼赫鲁认为,如果在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明确提出边界线的话,肯定会使中国加紧对西藏的控制,并与印度发展成敌对关系,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单边确定又回避双边协商,结果只能是客观上搁置了争议。
这段时间,中印在国际上合作也远多于分歧,经常互相帮助。尼赫鲁努力与中国发展友好的国家及领导人私人关系,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都有深厚的私人友谊。中国的反应,让尼赫鲁认为中国人已经在部分地默认“麦克马洪线”。尼赫鲁的真实想法是,既能团结中国实现他的国际抱负,又让中国政府逐渐默认他的领土要求。
但从“一寸河山一寸血”拼杀过来的中国人守土有责,完全不能理解尼赫鲁的奇特想法。中国人在领土问题上的毫不退让,使尼赫鲁产生被“背叛”了的感觉。中印双方领导人,也就从这时开始频繁地来往书信,隔空对话。
印度声称早已做好战争准备
印度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但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英式政党选举制。民族主义高涨的印度民众认为,尼赫鲁应该像印度古代英雄一样披荆斩棘,而不是像个生意人一样与“敌人”讨价还价,他们向来都喜欢对外强硬的政治家。
印度政治复杂,执政党国大党内部左右翼斗争激烈。印度国内政治,越来越主导尼赫鲁的外交行动,政治家不得不以更加强硬的态度来迎合选民。国防部长梅农认为,在边界问题上的任何一点妥协,都别想指望得到印度国内舆论的谅解。尼赫鲁政府的政治回旋余地几乎没有了,他只能摆出比民众更强硬的姿态来处理这个问题。
在印度国内舆论的高压下,印度军警在中印边境地带,与中国边防人员的磨擦越来越多,擦枪走火的事件变得不可避免。1959年西藏平叛时,当中国军队追击叛乱分子至“麦克马洪线”时,没有停下脚步,在朗久地区遭到印军阻碍,并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
1959年8月25日至26日,在朗久附近,印度武装部队向驻守在马及墩的中国军队发动武装进攻,遭到中国军队快速反击,酿成“朗久事件”。1959年10月20日,印度3名武装警察,侵入空喀山口以南地区,被中国军队解除武装并予以扣押。次日,70余名印度武装警察再次汹汹而来,意图报复,向中国军队进攻,遭到反击,印方死9人,被俘7人,受伤10多人,酿成“空喀山口事件”。这两次流血事件让中印矛盾升级,并在印度民间掀起了更大的好战舆论。
对于尼赫鲁来说,边境问题再也无法搁置,便转而开始高调谴责中国“侵略”印度,同时声称印度是军事强国,早已做好战争准备。尼赫鲁的言论逻辑正将他逼到墙角,既然政府认定是“侵略”,既然武备已齐,战之能胜,为什么不开战?因此,开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尼赫鲁不得不发表越来越赤裸裸的、刺激中国的战争言论来安抚民众。他准备好进行一场军事冒险,他认为国际形势对印度非常有利。
中国已忍到极点
当时的中国外交,很重视意识形态的认同。印度与中国,同为受到过奴役的第三世界国家,尼赫鲁还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威望很高。中印国家间曾经的亲密合作关系,使中国政府选择了克制和忍让。但印方却不断在争议地区增加哨所,步步为营。中方的克制反而加强了尼赫鲁对中国不会应战的预期。印度国内舆论,吹捧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
尼赫鲁的亲信、情报局长马立克,不断向尼赫鲁提供中国不会应战的信息,尼赫鲁自己也认为中国不可能在紧张的东部之外,在西部开辟第二战场,两面作战。依靠布哨,“前进政策”实施很快,尼赫鲁认为“印度要向它所认为的中国侵占下的‘领土上派遣军队和增建据点,以此来改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并最终赶走中国军队。”前线荷枪实弹的印度军人,在中国据点后修筑工事的新闻,很能安抚国内的反华情绪。
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冒着被西藏流亡分子刺杀的风险亲往印度,同尼赫鲁就边界问题进行高级会谈,但仍然没有结果。1962年9月中旬,毛泽东同周围的人谈话时说,想了10天10夜,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毛泽东将印方小口蚕食的“前进政策”形容为赖皮战术,提出了16字对印方针:“决不退让,避免流血。武装共处,犬牙交错”,以此来反蚕食。可以说,直到此时,毛泽东仍然不愿意刺激印度,希望印度收手。
但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縣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区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克马洪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脊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哨位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军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印军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
毛泽东实在忍不下去了,指责印度“搞了我们这么多年”,向部队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
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战争至此正式打响了。
(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