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小路:城市管理的“金钥匙”:标准化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本届中国质量大会的主题是“质量:改善供给、引领未来”。这两个主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核心元素或者诉求,那就是:品质。追求品质,就是追求美好生活,就是追求美好未来。上海是一个超大城市,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无不体现和彰显着城市的品质,无不需要有效提升城市的品质。
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城市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非常贴切,体现了高标准、高要求、高品质。前不久,市政府也针对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明确了“全覆盖、法治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着力点。
注:黄小路在中国质量(上海)大会第三分会场发表演讲。
1标准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其体量之大、人口之多、发展之快、运行管理之复杂,可以说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从城市硬件设施看,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行、水务、城管、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房屋管理、地下空间等领域的管理任务量大面广,如果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标准,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从上海以往的实践和未来的城市管理趋势看,标准能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对城市管理涉及的范围、职责、流程、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有利于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标准是城市管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细化落地的重要载体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在法律法规所规范的对象涉及到具体技术性问题时,往往通过引用标准来细化和明确相关要求。比如,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公共卫生、环保节能等法律法规都有“应当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之类的表述。在法律框架下,标准确定的技术性要求更是作为审批、监督、管理、执法的重要依据。城市管理也如此,法治化确定城市管理的基本程序,而标准化则通过一系列的标准进行规范性运作,使城市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有细化落实的载体,从而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3标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技术基础
在城市管理中,以标准为基本载体和连结纽带,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破除信息孤岛,也能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等环节的有效衔接,以及各城市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从而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此外,标准通过细化、量化、固化等手段,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克服城市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促进城市管理进入科学化轨道。
1用标准为城市平安建设立支撑
以平安城市为目标,会同市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技防、消防、反恐等领域标准体系研究;组织制定《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等涉及安全管理领域的地方标准20余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管理各类标准的宣传和实施,为城市运行安全、生产安全提供标准化支撑。
2用标准为城市公共管理定依据
2013年以来,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共制定200余项相关标准,先后开展了地铁运营服务、古树名木养护、垃圾集装化运输、城市网格化管理等国家级和市级试点项目30余项。在佘山度假区、迪士尼度假区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标准化工作。2015年下半年以来,按照比肩国际一流城市管理的要求,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的城市管理标准,确定了“8+1+1+1”整体架构,共包括56部实体标准。
3用标准为城市公共服务定标尺
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养老、医保等民生服务类地方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积极开展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领域标准化示范试点,将试点成果向全行业辐射推广,树立了一大批行业标杆,市民满意度明显提高。2016年,上海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平均得分为81.95分,处于满意水平,满意率逐年提高。
4用标准为基层社会治理定规则
近年来,制定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规范》《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导则》等一批地方标准,今年8月制定出台了加强本市基层市场监督管理所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上海基层社会治理,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基层基础,制定出台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1+6”文件,为上海基层社会治理明确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标准和制度体系。
5用标准为行政权力运行定规矩
2010年开始,上海以行政审批为切入口,开展了行政权力运行标准化探索,制定了《行政审批办事指南编制指引》《行政服务中心服务规范》等一批地方标准。到2014年,全市50余家市级部门完成了全部1 124项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行政审批标准化全覆盖,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1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是为市民创造一个干净、有序、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市民既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也是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因此,我们在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聚焦城市管理领域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研究、制定、实施标准,真正体现标准为民,努力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坚持系统思维
城市管理本身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必须要做到通盘考虑、系统设计,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注重标准设定的系统性与配套性,充分体现全领域、全过程,强化标准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满足最广泛需要”的标准基本属性。
3坚持对标国际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应当对标国际,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我们将认真借鉴城市管理的国际先进标准,并结合上海实际,增强国际标准的本土适用性。特别是在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信息导向标志、公共交通、公共卫生等领域,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供具有国际化的管理和服务,充分体现上海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4坚持问题导向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推动工作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伴随着城市软硬件的更新升级,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大量产生。在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中,同样存在着“缺、低、散、虚”等问题,都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做好工作。在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等领域,尤其要建立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标准体系。比如,对于没有建立标准的,要尽快建立标准;对于标准偏低的,要抓紧提高标准;对于标准相互干扰的,要及时进行梳理调整。
5坚持社会共治
标准具有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特征,具有市场属性、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共同利益和最大公约数。这种内在属性必然要求在开展标准化工作中,要注重社会参与,汇聚各方智慧,共同做好工作。我们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发挥广大企业、社会组织、消费者、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在内的社会力量作用,通过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建立标准化工作的社会共治机制,有效形成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强大合力。
标准决定质量,标准提升品质。上海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太平洋的海边。作为上海市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做好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我们将不懈努力,通过标准化手段进一步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城市品质,让上海这颗明珠的未来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