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茜希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主要问题及疏导对策
◎ 李茜希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自入校后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完成角色转变。少数新生会产生适应性障碍并引发一些列问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出现适应性障碍新生的心理状态,采用心理学中ABC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有效谈话干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抓住问题心理的“主要矛盾”即自卑感与优越感的矛盾,帮助他们度过危机,并在高校内大力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初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通常会感觉到,周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使得部分新生产生适应障碍心理和行为,而这种适应障碍不仅会直接阻止新生快速融入校园,还会对其四年的大学生涯甚至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和导师应当帮助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度过危机,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朦朦胧胧的大一新生在刚进入校园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适应的外在行为表现可归纳为生活、人际、学习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不适应包括思乡想家、作息不规律、睡眠质量下降、水土不服、饮食不规律等等;人际关系环境不适应的外在行为表现,表现为宿舍不合、不参加集体活动等;学习环境不适应的外在行为表现,表现为学习兴趣低下、成绩下降、旷课、注意力不集中、网络成瘾等等。
从时间阶段角度,新生适应性障碍通常会产生若干显著的阶段。以较严重的适应性障碍新生为例,会随着时间段的推延发展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生会首先反应对生活环境感到不适。最初通常是发生在开学不久,新生会以某些具体的原因表达自己的不适感。适应不良的新生使用最多的缘由是“换宿舍”。当学生表示想换宿舍,却说不清非换不可的原因时,辅导员老师需注意他是否是自身难以融入宿舍。有些新生在寝室内没有和任何人发生任何冲突或不愉快,却与室友之间关系冷漠,而和老乡关系较亲近,这便是地域差异造成的。
第二阶段,与室友相处困难,引发人际冲突。在宿舍无法私自换宿舍,遭老乡拒绝,引发人际冲突。在这期间可通过该寝室其他同学,侧面了解学生的在宿舍内的行为表现。通常产生适应性障碍的新生会在宿舍内会有很多情绪性行为,例如垂头丧气,不愿在寝室长时间滞留,不参与室友间谈话,经常独来独往,和同学们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隔阂。
第三阶段,适应性障碍严重者会出现擅自在校外住宿、旷课逃课,学业拉响警报。当新生在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上出现不适应,会影响到新生学业、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严重者会出现逃课旷课,甚至向外住宿等现象。这是出现适应性障碍的新生在逃避问题,采取回避的措施。面对此类现象,辅导员应当机立断予以制止,并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
通过有效疏导后,新生通常可以与室友缓解矛盾。学业成绩上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状态也会渐入佳境,逐渐融入大学生活。如果疏导无效,或者疏导不及时,那么新生适应性障碍便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生会继续回避,甚至会演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适应性障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心理状态方面,学生会出现心情低落,较暴躁;性格特征方面,出现适应性障碍的学生通常自尊心较强,敏感、执拗,有强烈的被关注和被尊重的需要;在入学后,学生的自我认知发生变化,最明显之处是感受到强烈的自卑感。主要原因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学生在家中得到的个人优越感丧失;学生入学后社会认知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对集体的无归属感,对环境的不满意感。学生对寝室、班集体有抵触情绪;学生目前处于认知失调的失衡状态,对未来感到迷茫。有些学生明明知道旷课、夜不归宿是不正确的,但却执意去做。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典型的新生适应障碍中,自卑是新生适应障碍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家庭环境和个人优越感的丧失。在谈话中应当抓住这一关键心理特征,才能做到更有效的干预。一方面,新生初入学校时,往往会发生关注视点的错位,相对于学校学习氛围、专业前景、科研水平等,新生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住宿、食堂等条件,这容易使新生过分重视物质生活,产生攀比和虚荣心理,尤其是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新生,往往会因为自己衣着、电子设备等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里评价一名学生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一些新生因自己在社团表现和特长方面不如别人,导致以前的优越感丧失,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你跟任何人都一样,都有自卑感。但当你找到属于自己的优越感时,整个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第一步,通过当面谈话,对学生的适应性障碍进行疏导和调适。借鉴心理学ABC合理情绪疗法的干预思路,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和定期的微信联络,帮助新生正确理解问题,在认识层面改变对大学生活、宿舍关系的看法,力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思想上获得成长和提升。辅导员或导师应及时采取面谈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态予以干预。在干预谈话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急处理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直击问题关键。谈话前,先与父母及时联系,了解学生以往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为干预谈话做好准备。并且告知父母学生的在校情况,并建议父母多关注学生的动态。同时,在制止该生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后,要持续观察该生在校情况,时刻关注学生的住宿情况。
2.引导学生正视人际关系的问题。辅导员或导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与室友、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学生通常会因为自尊心较强,而回避某些事实。在谈话中,可以直接指出学生不合理的观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例如,有些新生会因为家庭经济水平较低而感到自卑,却在花销上没有节制,这是一种认知失调的现象。在谈话中,老师应引导新生直视认知失调的问题。以消费为例,一旦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学生继续无节制地花销,学生不但会加重经济负担,自身的自卑程度和失调感会进一步加深,引起恶性循环,会对学生今后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建议学生不要因为消费能力较低而认为被同学看不起,不要将这种错误的观念带入与同学相处之中,引导学生不卑不亢,面对现实。
3.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生活意识。在谈话干预时提及新生的家人,适应不良的学生通常会表达对家人十分想念,或非常过分依赖家人,不愿在外生活。有些学生会将家庭的氛围和环境与寝室作比较,认为室友间关系冷漠,不如家中亲密的氛围。在谈话干预时,老师们应建议新生适应环境的变化,要学会独立生活。比起应付独立生活的琐碎事务,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生活的意识。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抓住问题心理的“主要矛盾”——自卑感与优越感的矛盾。很多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都是由于在新环境中优越感丧失,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问题的根源是新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在谈话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短处,不妄自菲薄,通过努力弥补自己的短处,发挥特长。
第二步,深入走访宿舍,帮助出现适应性障碍的学生修复同学间的关系。
在干预中期时,为帮助学生缓解与室友间的紧张关系,辅导员老师应多走访学生寝室。让同寝室同学坐下来一起开诚布公地聊聊感受,将对彼此的看法说出来,在相互理解的前提下商讨最佳的相处方式。
第三步,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涯初步规划。
在干预的后期谈话中,帮助学生去思考大学四年如何规划,告诉学生要让自己在大学里有所收获。合理的大学生活规划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迷茫心理,清楚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毕业后要具有什么能力等。四年或许太远,那么当下大一的规划则会直接激发学生的动力,鼓励下新生对当下学习生活做详细的规划,让学生回到充满斗志的状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