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冯彬
油腻的狂欢背后,多点小清新
文_本刊记者冯彬
高晓松提出的解腻招还有点小清新的意思:一、嘴甜,甜能解腻;二、事儿少;三、不混圈子,世上没有清淡圈子,都油腻;四、凡事最多说三点,说多了腻歪。
数十年打拼,能顶能抗,终极目标是有钱有闲还要有情怀,这个一度被誉为“中年大叔”的群体也曾阅历与地位并存、智慧与颜值齐飞,但猛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活成了别人口中的段子。从被依靠、被期待、被英雄化到被鄙弃,仿佛就是一夜之间的事。
油腻,本来就是一个中年人的自嘲、无病中的呻吟、没事里的找事,但随着油腻标准的各种版本开始快速诞生、传播,最后你会悲哀地发现,即使不是中年人也基本都会中上一两招,还能不能叫人愉快地生活了!
生活节奏快了、压力大了,大家难免有焦虑情绪,这些情绪攒起来就必须要有释放的通道,面对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方方面面的事,我们可以吐吐槽,也可聊以自嘲,而那些“扎心了”的概念和段子,正是抓人眼球的好素材。
该如何优雅地刺痛旁观者们,并将他们拉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呢?答案是吐槽的同时把标签那么一贴,然后合并同类项。于是,油腻的标签接踵而来,沾手便无法甩脱,就连拿来喝口热水的保温杯,都成了“中年专属”、“愚昧养生”的标志性物件。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只是中年油腻男,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在网络世界中“躺枪”,甭管什么“广场舞大妈”、“拜金女”、“碰瓷老人”、“熊孩子”,在这场舆论狂欢之中,不论年龄性别,谁都跑不了,轻者被吐槽讽刺,重者被群起而攻之。而漫天飞舞的标签之下,却是人们对自身、周围人群和社会环境的焦虑。
其实,即使被贴上的标签并不一定是某个群体的共同特征,稍加琢磨就能发现,大部分标签只是个人修养、个人素质或者是个人品位取向的体现。大妈不一定都爱跳广场舞,跳广场舞的不一定都扰民抢地盘;老人摔倒不一定都会碰瓷,也有老人说“你走吧,我有医保”;孩子不一定都“熊”,也有照顾长辈的暖男萌妹。这么说来,那些“标签党”自身也挺油腻的。
回首过往,今天的“中年油腻”也曾是“标签党”,他们为自己赢得过“愤青”标签,反叛过上一代中年人、讽刺过下一代年轻人。放在10年前,80后是“自私自利”的象征,90后是“非主流脑残”的代名词。时过境迁,新生代以网络为利刃,向着啤酒肚、手串、自恋手起刀落,而像俞敏洪“老子就是中年了,你怎么着吧”这样的反击刚露头就被淹没。
作为中国孩子,大部分人从出生起就在父母和老师的教条中成长,好不容易拿到了成人世界的上岗证,磨砺还是没有终结,他们仍需向另一些中年人们表现出足够的耐力、责任心、上进心等,他们的未来完全由这些中年人决定。
伴随着“你还小”和“你也老大不小了”等多少带着年龄歧视意味的话语,年轻人们终于掌握了网络话语权,所采用的年龄歧视杀伤力更大,不仅中年人油腻了,连老年也成了“不是老人在变坏,而是坏人在变老”。
而很多真正意义上的中年人,他们在智能手机、互联网时代对新事物目不暇接。根据《2016年互联网舆情调查》,2012年以来,参与热点舆情事件讨论的微博用户年龄中位数始终保持在24岁左右。而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10-39岁的网民占比72.1%,其中一半29岁以下。有的中年人甚至不会知道,他们就是爆红网络的油腻中年。
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中年人油腻,年轻人真的有资格嘲笑他们吗?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接济。靠自己买房?别开玩笑了。中国22至29岁的人群里,有61%的人目前与父母同住,而已经买房的,也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依赖父母的资助。
所以俞敏洪说,年轻人都要知道你们的父母多么不容易,他们作为中年男女,为你们顶开了一片天地。现在我们年轻人随便就说中年男人不懂得自由,不懂得享受,没有个性,请记住了,你们的自由、个性和你们的地盘,全是因为你们的父母在上面为你们顶上了一片天空,他们以牺牲他们自己的自由,以牺牲他们的这种享受,来换取了你们未来和今天更大的世界。
一边讨伐一边依赖的矛盾背后,是年轻人对于未知中年生活的恐慌和抵触。《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年轻的焦虑来源最主要的就是想赚钱、买房、升职。一边害怕活成父辈的样子,一边不得不向现实的生活低头。当这一切都处于“想得而得不到”的时候,年轻人只能宣告“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群嘲中年人,其实也是在围剿日后的自己。
中年油腻男之所以引起如此大规模的讨论,因为这一群体覆盖的范围本来就广,再加上“油腻”,瞬间把不太清爽的群体和行为也拉了进来。
这种轻松和戏谑的文字往往是最佳消遣读物,接受程度实在太高,弄到最后,似是而非,似幻似真,成了任意撒的胡椒面,成了漫天泼的狗血。
其实,油腻也是要有“资格”的。缺衣短食的时候,重负打拼的时刻,谁油腻得起?因此,现在油腻之所以成“爆款”,更像是小康生活的闲钱逸情、中产阶层的无病呻吟、家业小成的自得自乐。
当然,去油是应该的,要去的,是真正的“油”:柴米油盐不是油腻,生活苟且才是油腻;人情世故不是油腻,蝇营狗苟才是油腻;不懂文艺不是油腻,浅薄卖弄才是油腻;知识落伍不是油腻,不思进取才是油腻。尤其要去价值观里的油。比如,在遵守社会公德与底线的前提下,不要自以为是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去掂量他人的人生,也不要去嘲笑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人与事。子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当然也包含了“子所欲,也勿施于人”的含义。
蹭热点也好,正三观也罢,网络里倒是有不少“如何解腻”的论调。高晓松提出的解腻招还有点小清新的意思:一、嘴甜,甜能解腻;二、事儿少;三、不混圈子,世上没有清淡圈子,都油腻;四、凡事最多说三点,说多了腻歪。
而俞敏洪的演讲里更是把去油腻的价值观说到了点子上,当你把善意传给别人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善意就是存在的。所以你看,那些正能量的举动和小清新的故事,不也能占据媒体头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