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蕙
【摘 要】 产品发展过程中通过模仿某些文化因子使产品的文化记忆延续并传承,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陶响球作为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传统音响玩具,为古人带去了无限乐趣,经过历史几千年的积淀,其材质、外形、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研究陶响球的文化记忆及传承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中国传统玩具的魅力,也有助于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播。
【关键词】 陶响球 文化记忆 模因传承
中国音响玩具的历史悠久从史前考古文化遗产中即可证实。陶响球作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音响器具,具备发声、滚动的功能,是长江中游原始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器物之一。经过历史几千年的积淀,其材质、外形、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文化因子也在不断被改进传承。
一.陶响球的文化功能衍生探究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的陶响球是低温无釉陶质,通过塑形、雕刻、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段流传至今,这是陶响球生命力的文化表现形式,是由其传承性决定的,也是中国传统球类游戏之所以长盛不衰、形式丰富的主要原因。
1.1.玩具功能衍生
1.1.1哗啷棒。哗啷棒的外形及发声原理与陶响球颇似,只是多了一个柄(半坡博物馆曾展出有柄陶制摇奏乐器) , 现在仍可在玩具店见到。最原始的哗啷棒由自然材料制成,后相继出现木质、金属材质。原理是在干透挖空的葫芦中放入一些豆粒,然后封好摇之,这种器具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哗啷棒在青莲岗文化遗物中就已经存在。当今社会,在河南,当地人以泡桐木,柳木为材,用自制车床旋削成型,内腔放绿豆,再封死开口,即成。彩绘均为手绘,装饰纹样充满变化,有百余种而不见重复者。
1.1.2花棒锤。花棒锤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木旋玩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纹饰题材内容多取自神话、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等特点。花棒锤能运动,且有声音伴随,颇富情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游戏中寓意着护生和辟邪的作用。传统的花棒锤为彩绘,不同功能类型的载体图案会以不同的动植物纹样展现,常用的颜色为桃红、草绿、艳黄等艳丽的颜色。
1.1.3拨浪鼓。拨浪鼓是用木头或其他材质制成的小鼓,依靠两侧的小球(陶响球)击鼓发声,声音响亮悦耳。 东汉郑玄《周礼注》“持其柄摇之,旁耳还击”是对拨浪鼓的描述,也是对我国早期儿童声响玩具的描述。
早在战国时期,拨浪鼓就已作为打击乐器用于各类祭祀礼乐活动中。拨浪鼓发展至宋代,已经在礼乐、商业、儿童玩具等领域被运用。南宋李嵩等《货郎图》中展现了货郎鼓的商业用途,造型考究,摇之发声,高低错落,叮咚悦耳。旧题南宋苏汉臣所作《五瑞图》则表现了其礼乐用途: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聚集行大傩舞,其中一人双手各持一件拨浪鼓。
拨浪鼓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是其流传至今的保障。其富于变化的响动,极具民族观赏性的造型,即使是货郎手上实用性的拨浪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娱乐色彩,在招徕顾客对同时也能营造欢快、轻松的气氛。
1.2.乐器功能衍生。声响玩具最初的功能都是祭祀礼乐伴奏之用。而其中发现有一些陶制的、中空、内含数枚小石子、陶丸或沙粒的器物出土,以手摇之,可发出沙沙声响。外形总体看可分为球形、盒形、槌棒形、鱼形和铃形五种类型,其中球形的最为多见,表面尚镂有孔并有多种纹饰。
1.2.1陶响盒。陶响盒又称“扁圆陶响器”,是古代乐舞时击拍的用器,其功能相当于乐舞表演时击拍用的“沙镲”。直径一般在8.8-9.5厘米之间,厚4-4.5厘米,是古代乐舞时击拍用器,内部中空用来装砂砾,摇动时会发出沙沙声,与同代的陶响鱼形异实同,外部为几何印纹。
1.2.2 陶響鱼。陶响鱼由两片空心鱼形泥捏合而成,火候较高,胎质坚硬。一般长11.5-12.5厘米,厚2.4厘米,内含粗砂粒,摇动发声,是乐舞击拍的“沙镲”,亦是乐舞表演时作节拍的乐器。南越王墓东北角曾出土9件鱼形响器,仿生形态包含鱼眼、嘴、鳃盖以及鱼鳞。这9件鱼形摇响器大小相近,与西耳室所出的扁圆形响器类同而式异。其中8件用小竹管戳出圆圈作鳞纹, 另1件以篦点为鳞片。
1.2.3 陶铃。陶铃,出土文物,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年左右,鼓形,空心,可穿绳。泥塑鸡蛋大小,下部如球状。摇之,叮当作响,声脆悦耳。视之,若铃,陶制,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陶响球的功能衍生无论是玩具功能还是舞蹈乐器功能都不是独立发展的,作为原始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其文化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交叉不断发展。史前制陶工艺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的提高,都赋予了陶响球强大的文化基因,为其后期的发展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二.陶响球在当今社会的设计应用
无论外形如何改变,在现今设计中依然能或多或少找到陶响球的影子,这是由其模因决定的,可以说,陶响球外包、可摇晃、发声的特点是其与其他玩具乐器区分的根本。
现代社会,随着塑料、木质、金属等新材料的介入,陶响球也不断发展,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制作工艺的不断提升,改变外形和内置物的“陶响球”增加了很多不同的玩法和作用,比如用于儿童洗澡时玩耍的洗浴球、具有宠物储食功能的宠物球、演奏音乐的沙锤等。
还有将陶响球的玩性与生活用品结合起来的跨界设计,如借鉴“摇晃”这个特点,仿照沙锤的形制,增加了手柄,在球内部可装上胡椒粉、盐等调味料,作为厨房用具,以此增加生活情趣。
三.结语
陶响球这一古物的文化功能探索启发我们,文化需要通过传播进行发展,文化需要贴近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得以延续,需要通过传播的方式被世人了解学习并发扬光大。我们能做的是将其精华部分提炼,保留其文化特性,而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复制。从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等方面更深入的挖掘,才能更好的设计延续这类传统器物的文化因子,使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荃有.漫谈我国的陶制乐器[J].华夏文化,1999(2):47-48.
[2] 白庚胜.《民间玩具》[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
[3] 李露露.《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年5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