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议报》中维新派的日本观

2018-01-08 21:38徐亚博
大观 2017年11期

徐亚博

摘要:戊戌变法失败后,大多数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康梁二人也逃往日本,且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和旅日华侨在日本横滨又创办了政论性的报刊——《清议报》。《清议报》以梁启超为主编,负责报刊主要文章的编撰。维新派人士借助这一平台,一者宣传维新主张,再者报刊中大量涉及对日的报道,体裁丰富多样。《清议报》也是成为八国联军失败前后,维新派对日本看法的可靠史料之一。文章以《清议报》为中心,考察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对日本的认识与看法,成为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清议报》;八国联军;日本观

纵观中日交流两千多年的历史。《清议报》的存在也许是九牛一毛,但是在研究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对于日本观的认识与改变,却显得如此重要。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人对于蕞尔东瀛岛国——日本的认识非常模糊,还停留在“日本国本系三屿,而中山最广大”这一错误的认识上。明治维新之后,一些中国的志士仁人开始关注日本,也包括维新派的人士。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维新派对于日本的认识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赞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所取得的成就,第二就是希望中国也向日本一样就行改革和变法。清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日本的高潮。戊戌政变后,部分维新人士被杀,另一部分则是逃亡日本。改革和变法似乎变得遥遥无期了。然而在梁启超逃到日本后在横滨创办的《清议报》则是为维新派提供了海外的舆论基地,维新人士可以继续向国内传送维新思想,以及更加直截了当的向国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由于梁启超在日本,接触了大量的日本人士,所以《清议报》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日本的论述,较之前维新派对日本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也直接的反应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对于日本的认识和态度。

一、《清议报》的主创人员

《清议报》的撰稿人来自世界各地,有中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等。《清议报》的首席编辑和撰稿人非梁启超莫属。《清议报》名义上的发行兼编辑人为原兴中会横滨分会的会长冯镜如。但是从《清议报》创刊号看,梁启超是编辑,执笔集于一身。其目的掩护《清议报》的发行,防止清廷的追查于迫害。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实际上是集编辑、执笔于一身。发表的文章占据了全册大约一半的文字,是《清议报》的主要撰稿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首次亲身体验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后,国力的强大。梁启超说:“戊戌政变,继以庚子拳祸,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而日本以接境故,赴者尤众。壬寅癸卯间,译述之业日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人。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梁启超流亡日本时,以其所办的《清议报》为宣传阵地,向国内输入新的思想。当时,“国人竟喜读之,清廷虽严禁,不能遏,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梁启超在《清议报》上部分文章素材是取自日本的著作,或者日文翻译的西方著作。

康有为,又名祖治,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样,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康有为两次赴日,但是停留的时间都是很短。日本政府迫于清政府的压力,只能“请”康有为离开日本。在日本期间,康有为在自己的学生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上也发表过一些文章。

麦孟华,字孺博,号蜕庵,广东顺德人。1891年入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为草堂十大弟子之一,与草堂另一著名弟子潘之博并称草堂“二博”,又与梁启超长期共事,时有“梁、麦”之称。他一生追随康有为从事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和保皇救国、君主立宪活动,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立宪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都有他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曾参与创办和经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新民丛报》《国风报》等报纸,而且麦氏也是《清议报》最主要撰稿人之一。

二、《清议报》中報道日本内容的来源出处

《清议报》的办报方针和宗旨就是启发民智,“一言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清议报》相比其他报刊来说有一个特色。为了让国内的民众更多的了解国际动态和新闻,《清议报》专门开设了万国近事一栏,报道各国的的近事和动态形势。《清议报》对于日本内容的报道大多数译自日本本土的报纸,也有少量的英文报刊和俄文报刊。

摘译日文报刊的有:《东京日日新闻》《日本架式西报》《外交时报》《西报译编》《东报译编》《日本报》《朝日报》《时事新报》《朝日报》《东亚时论》《日本泰晤士报》《人民报》《中央报》《国民报》《每日报》《商业世界报》《每日新报》《世界之日本报》《日日报》《太阳报》《日本外债公报》《东邦协会报》《读卖新报》《日日新闻》《録天南新报》《东亚时报》《日本国力报》《东洋报》。其中《每日报》《日本报》《日日报》《时事新报》摘译的频率较高。

摘译英文报刊的有:《太晤士》、《泰西时事报》、《希露报》、香港《孖刺报》、上海《字林西报》。

摘译俄文报刊的有:《露西报》。

摘译德文报刊的有:柏林《机关报》。

从以上的统计来看,《清议报》中对于日本的报道主要来自日本本土的报刊。对于《清议报》中译文的作者在此不做详细的描述。《清议报》中译报大多数是译者照录或者照译它报。也有一些综合整理和照录报刊以后附上少量的评论。《清议报》大量译录日本本土报纸的原因,是因为《清议报》在对日本的报道上力求做到快速,及时,能够给国内民众更好的了解日本。

三、戊戌变法后对日本的认识

在《清议报》公开的文章中,梁启超和维新派的其他人士也大谈阔谈中日同文同种,极力的宣传中日互助与提携。在创办《清议报》的过程中梁启超就把“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和“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作为该报的宗旨之一。在《清议报》的《日清协和会》中,在日清协和会的宗旨里面以日为师的心态可以淋漓极致的体现出来。宗旨中描述道“一.日清两国人士,联络亲睦,彼此声气想通,以期扶植清国,保全东亚大局。二.音信往来,藉通消息,凡一切举动,彼此必以情况相告。……七.既为会友,当互相保护,若被匪类陷害,吾侪当死力报之。”戊戌变法维新派仍然希望以日为师,扶持清国。为了实现中日提携,梁启超极力提倡中国人学习日语,为将来造成中日合邦之局面奠定基础。在《清议报》中也有所体现。在《论学日本文之益》中论述到日本文汉字占据十之七八,其专用假名,不用汉字者,只有终结词和助词而已。学习日本文可以尽快地了解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启蒙中国国人的民智。《论清国实情》中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也是极力张与日本联合,以日本为模范,聘用日本军官训练中国军队等。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仍在极力主张效法日本。为什么在变法失败后仍然主张效法日本呢?原因有三:第一,康梁维新派认为变法的失败不是变法内容自身的失败,而是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大肆反对,屠杀和逮捕维新人士,终止变法的进程。他们认为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戊戌变法本身目的和内容是正确的,如果没有保守派的阻挠,维新派可能会成功,并且会向日本走向富国强兵的。变法人士对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和君主立宪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十分推崇。认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和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运动相似。而且中国和日本又是近邻,文化上同源同种。变法实际上学的内容就是明治维新。第二,康梁等维新派人士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的帮助下,才得以逃亡日本。而且也给予他们办报纸等宣传工具的权利。康梁二人是极为感激,也极力主张继续学习日本。《清议报》中在梁启超的《论学日本文之益》中,曾写道“日本与我唇齿之国。必互泯畛域。协同提携。然后可以保黄种之独立。杜欧势之东渐。”梁启超对于中日共同提携,阻止欧洲势力东进,仍然有一种美好的愿望。第三,维新派认为日本的成功还在于有一批敢于忘我奉献,杀身成仁的志士。梁启超曾经写道:“日本自劫盟事起,一二侠者,激于国耻,倡大义以号召天下,机捩一动,万弩齐鸣,转圜之间,遂有今日。”他曾经大赞日本侠义爱国之士,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吉田松荫。且认为日本维新的成功,正是有吉田松荫这样一批敢于“自取失败”,为天下立命的勇士。endprint

四、八国联军侵华后对于日本的认识

1899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紧接着欧美列强便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通过《清议报》中对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报道,来理解此时维新派对于日本的认识。

在《清议报》的《纵匪成患》,指出“因义和团匪恃有西后及数大员之帮助,在该两省山东及直隶已有一年余。” “而端郡王实为义和团匪中之首领。故各官办理团匪,均知此故,亦不得不虚行了事。”此后发表了两篇关于义和团的评论《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和《续论义和团事》,阐述了义和团的一些相关问题。在《清议报》的《记横滨华商会议事》,指出:“义和团事起。仇杀外人。北京大扰。外国旋纷纷调兵入京。攻夺大沽炮台。屡与义和团开战。” “日本与我同洲同种。谊本至亲。我辈旅居日本。当合众求其但公义。协商各国。复我皇上。以保东亚太平之局云云。”此时维新派人士仍然希望日本出兵就出皇上,继续进行维新变法。维新派人士没有看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步步侵蚀,才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而且他们认为只要日本帮助维新派救出皇帝,皇上复政以后,可以继续进行戊戌变法的内容,从而使中国更加强大,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在《清议报》的另外一篇报道中却表现出对于日本不满之心。《详述北京战后景况》报道中描述道:“巍然之僧楼。为联军击碎烧弃,已失数百年来巍灸之美观旧迹,留者仅一二耳。城内外惨遭兵交,街市毁失十之二三。居民四面逃遁,兄弟妻子离散,面目惨澹。货财任人掠夺者有之,妇女任人凌辱者有之。不能自保。……(联军)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自昼公行大肆掠夺。”《清议报》在《联军劫掠纪闻》中描述到:“探得。北京已破,华军皆退。列国之军,肆行掠夺。上下军人,皆言我辈为掠夺而来,不然何远冒危险也。白昼公然无惮,纠合大小军队,横行市中。俄军先行掠夺,……所到之处,尸骨珠帛,散乱泥中,血流遍地。”而且维新派在《清议报》上对于八国联军的罪行进行批评和谴责。在《清议报》中《人道乎抑人道之贼乎?》指出:“列强破沽津而陷北京也,日美而外,莫不杀戮人民,奸淫妇女,掠劫财货。虐暴之道,靡所不至。而俄人之蹂踏满洲各地,其奇酷尤过之。执近日各外报以读之,其惨殆不下《十日记》、《屠城记》焉。吁,以野蛮不可名状之列强,而以文明自居、人道为言,其谁欺耶?”这篇报道代表了维新派对于当时八国联军侵华的态度。亦是维新派对日本的态度,批评和谴责日本军队的暴行,完全没有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维新派此时对日的看法。

五、维新派日本观的评价

纵观整个《清议报》中涉日的报道,可以明显的看出,维新派在对日认识上具有明显的分水岭,主要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日本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这就打破了维新派之前对日的看法和认识。《清议报》通过大量的报道日本,实际上是报道更多的是反映明治维新取得成果的内容,希望还是以日为师,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更便于学习到和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同时也是以此来讽刺以慈禧为首顽固派对于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与阻碍。可见《清议报》在所宣传和表达的日本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维新派仍然秉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们对于日本的认识相比较于前人有着不小的进步。主要此时维新派的主要人士都游历过日本,或者说在日本有过长时间的生活。他们从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中更加深刻的了解日本,脱离了夷夏迂腐的概念。而且由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对比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维新派对于日本有着天然的幻想,这也造就了在《清议报》中,维新派人士仍然希望以日为师,继续进行变法,以此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清议报》中,维新派人士能够对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表达出自身的立场,足见维新人士对日本认识的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维新派的日本观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对日本的看法不够深入和观点缺乏整体的视野。对于日本的描述过多的注重整体性和宏观性,缺乏细腻性的报道,对于日本的判断多是基于自身的立场,对于日本国民的描述,以及日本国民对于明治维新的评判完全无视。这导致维新派日本观的片面性,这也是梁启超等人创办《新民丛报》的原因之一。维新派在《清议报》中所体现的日本观,无一不是宣扬维新派思想,这也就影响到维新派日本观的客观性。

六、结语

维新派借助《清议报》这一平台,帮助维新派在海外继续宣传维新思想,为维新派打造一个海外的舆论阵地。同时由于报刊本身是在日本创办,对日本内容的报道尤为丰富和真实,相比之前报刊来自第二手資料的内容,《清议报》所涉及的日本报道更贴切符合日本的状况,也能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这些报道和思想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对日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可见《清议报》中维新派的日本观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黄遵宪.日本国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4]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石云艳.梁启超与日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