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锈病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效果研究

2018-01-08 13:15刘燕琴刘杰刘旭罗川刘春雷李娜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锈病发生特点

刘燕琴++刘杰++刘旭++罗川++刘春雷++李娜

摘要 [目的]白及锈病严重危害其生长,研究锈病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海拔、土壤、种植年限三因素正交试验,调查研究锈病发生特点;在锈病早期开展药剂筛选试验。[研究结果]海拔200~480 m及800~1 500 m,或砂土、壤土的白及锈病发病率、危害指数较低;海拔500~750 m或黏土的白及发病率、危害指数较高;锈病早期,以锈特(有效含量20%)1 500 g/hm2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敌锈钠(有效含量20%)1 125 g/hm2。[结论]在海拔200~480 m、800 m以上,或者砂土、壤土种植白及可以降低锈病发病率、危害指数;白及锈病早期,以锈特(有效含量20%)1 500 g/hm2可有效控制锈病。

关键词 白及;锈病;发生特点;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080-02

Abstract [The purpose]Bletilla striata rust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growth,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occurrence and the control of rust.[Research method]Through the three-factor orthogonal test of altitude,soil and planting years,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st were investigated,and drug screen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in early rust.[Research result]At the altitude of 200~480 m and 800~1 500 m,or sand and loam conditions,the rust morbidity and risk index was lower than the condition of the altitude of 500~750 m or clay conditions;In early rust,we found that the Xiute(effective content of 20%,concentration of 1 500 g/hm2)was the best in the three medications.[Conclusion]In the altitude of 200~480 m or above 800 m,or sand and loam conditions,Bletilla striata rust incidence and hazard index can be reduced;In early rust,we can control the rust with pharmacy Xiute Spraying(1 500 g/hm2).

Key words Bletilla striata;rust;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chemical prevention

白及(Bletilla striata)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色艳丽,鳞茎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1]。近年来,随着白及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白及病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也逐年增加,尤其以白及锈病发生广、传播快而影响严重,导致叶片提早枯黄、死亡,对白及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危害[2-3]。

因此,本文研究了白及锈病的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方法,旨在为白及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东经107°12′18″~107°33′36″、北纬29°07′30″~29°27′00″。

1.2 试验方法

1.2.1 锈病发病率、危害情况调查。在田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以海拔、土壤类型、种植年限为研究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共计27个小区,每个小区种植100株白及。6—7月,研究白及锈病发病率、危害情况(DI),采取实地勘察的方式进行危害程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试验设计见表1。

病害调查方法,依据病斑的面积大小进行分级[4-5],相同种植面积调查感病株数,记录每株叶片上的病斑数,并予以分级。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l级,1~10个病斑;3级,11~30个病斑;5级,31~50个病斑;7级,51~70个病斑;9级,病斑≥71个。

分别计算白及锈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DI),计算公式如下: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DI)=∑(病级数值×该病级株数)/(病级最高

值×调查株数)×100。

1.2.2 药剂防治试验。在发病初、中期(6月),选用对锈病致病菌效果明显的敌锈钠(有效含量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有效含量25%)、锈特(有效含量20%)3种药剂进行喷施试验。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设计见表2。每个处理3个重复,加上对照,共28个小区,每个小区50株苗;隔7 d喷施1次(晴天9:00—11:00),连续防治3次。停止施用药剂10 d时,调查白及的感病率及病情指数(DI)变化,对比研究其效果(病害调查方法同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锈病发病率、病情指数(DI)统计

在田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统计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类型、不同种植年限白及锈病发病率、病情指数(DI)。endprint

从表3、4可以看出,不同处理间呈规律性差异,并对不同因素进行极差分析表明,极差值A>B>C,所以其影响作用为A较大,B次之,C影响较小,表明A、B因素即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对白及锈病发病率影响较大。其中,海拔200~480 m、800 m以上,或砂土、壤土种植白及可以降低锈病发病率。

从表5、6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DI差异呈明显变化,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极差值A>B>C,即海拔高度和土壤类型对白及锈病病情指数(DI)影响较大,而C因素(种植年限)影响则次之。

综合白及锈病发病率、危害指数研究可以发现,海拔高度和土壤类型较大地影响了锈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指数,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平均发病率、DI值均低于中海拔;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病率、DI值统计比较发现,黏土的发病率、DI值较高。

2.2 不同药剂对锈病防治

从表7可以发现,药剂施用效果明显,但不同药剂处理结果有一定的差異,对白及植株生长的影响也不同。其中以锈特(有效含量20%)施用浓度为1 500 g/hm2效果最好,能有效控制锈病的发展,对白及植株的生长影响小;锈特(有效含量20%)和敌锈钠(有效含量20%),施用浓度1 125 g/hm2效果也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研究发现,海拔、土壤类型与白及锈病发病率及危害指数相关性较大,在海拔200~480 m、800 m以上,或者砂土、壤土中种植白及可以降低锈病发病率、危害指数;白及锈病早期,锈特(有效含量20%)施用浓度1 500 g/hm2,可有效控制锈病。

3.2 讨论

(1)白及锈病病原菌为担子菌门冬孢菌纲锈菌目鞘锈菌属真菌[4],夏孢子散生,夏孢子堆可联合成大块,在叶背病菌部隆起,致使叶片正面布满淡黄色斑;9—10月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过冬,同小麦、玉米等单子叶植物锈病病原菌相似;有传播速度快、危害程度高等特点[5-6],若防治不及时会导致严重减产。

(2)本文研究发现,海拔对白及锈病发病率及危害指数影响较大,而800 m以上和200~480 m海拔发病率及危害指数较低,而海拔500~750 m发病率及危害指数较高,可能与锈病病原菌生长需要的温度、湿度等有一定的关系,已有文献报道。如胡务义等[7]根据浙江省淳安县植保站3年来多点观察,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6~28 ℃,日均气温低于22 ℃或高于33 ℃均不利于该病流行;李石初等[8]研究发现,锈病夏孢子萌发适温为20~32 ℃,28 ℃为最适温度,36 ℃时不萌发。这些研究均表明锈病危害情况同温度有明显关系,而海拔影响温度、湿度,这可能是海拔对锈病发病率及危害情况有较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3)研究发现不同土壤类型对锈病发生有明显影响,其中在黏土中种植的白及锈病发生率及危害情况较为严重,可能与黏土对白及生长不利,导致抗病性差有一定关系[9];因白及原生境调查发现,在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腐殖质多的壤土上生长良好,而黏质土通气性不好、排水不良,不利于白及的生长[10-11]。因此,黏土对白及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植株的抗病性降低,导致锈病的发生率高及危害情况严重。

(4)药剂早期防治效果研究不同药剂效果有差异,可能与作用特点有关。如李 倩等[11-12]研究发现敌锈钠对白及苗期锈病防治效果较好;赵天鹏等[13]研究锈特能较好地控制锈病,这也验证了本文试验结果。

综上研究发现,白及适宜种植在海拔200~480 m或800 m以上,或者砂土、壤土中,可以降低锈病发生率及危害指数;在白及锈病早期,以锈特(有效含量20%)1 500 g/hm2(间隔7 d喷施1次,连续3次)可有效控制。

4 参考文献

[1] 陈心启,吉占和,郎楷永.等.中国植物志:第18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6-51.

[2] 朱天辉.园林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庄莹.花卉锈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福建农业,2012(11):20-21.

[4] 赵仁全,万大群,刘海.白及锈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方法[J].农技服务,2016(33):71-72.

[5] 朱天辉.园林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 曾令祥,杨琳,陈娅娅,等.贵州中药材白及病虫害种类的调查与综合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2012,7:106-108.

[7] 胡务义,阮义理,石洁,等.我国玉米南方型锈病研究进展[J]. 植物医生,2003,16(1):9-11.

[8] 李石初,杜青,唐照磊,等.广西玉米南方锈病研究初报[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3):231-232.

[9] 杨雪,丁小兰,何增磊,等.玉米南方锈病发生温度范围测定[J].植物保护,2015,41(5):145-147.

[10] 谢玲玲,赵青华.白及致濒机制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4,8(15):3574-3576.

[11] 曹建新,姜远标,张朝玉,等.药用植物白及研究进展[J].林业调查规划,2016,41(3):29-32.

[12] 李倩,童清,唐红燕,等.几种药剂对防治白及苗期锈病效果对比[J].湖北林业技,2015(5):30-31.

[13] 赵天鹏,罗光琼,周奇,等.不同农药种类及用量对白及锈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6):103-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锈病发生特点
2017年保山市蚕豆新育成品种锈病评价试验分析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