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名片】
乔斯坦·贾德,挪威作家,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重要的北欧作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就是他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本书通过记叙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这本书不仅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及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也为每个人的成长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精段阅读一】
莫名其妙的来信
当苏菲开始思考有关活着这件事时,她也开始意识到她不会永远活着。
她想:“我现在是活在这世上,但终有一天我会死去。”人死之后还会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猫咪也不会去想。这倒是它的福气。
苏菲的祖母不久前才去世。有六个多月的时间,苏菲天天都在想念她。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到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地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且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且不可思议的事情,你也就无法认识到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苏菲记得那天医生说告诉祖母她生病了时,祖母说过同样的话。她说:“现在我才认识到生命是何等可贵。”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
这是件多么悲哀的事!或许他们也应该在信箱里发现一封神秘的来信吧!也许她应该去看看是否有别的信。
苏菲匆匆忙忙地走到花园门口,查看了一下那绿色的信箱,她很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有另外一封信,与第一封一模一样。她拿走第一封信时,里面明明是空的呀!这封信的上面也写着她的名字。她将它拆开,拿出一张与第一封信一样大小的便条纸。
纸上写着: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想:“我不知道。”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苏菲认为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她生平第一次觉得,生在这世界上却连“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也不问一问,实在是很不恭敬。
(节选自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题目为编者加)
赏读感悟
你是谁?小姑娘在收到信后变得很迷茫。世界是什么?是谁创造出来的?面对这些习以为常、不值得回答的问题,小姑娘却很烦恼。但她想到事情总有一个切入点,那就说说她知道的吧,比如说,她知道自己现在是活着的。那她对活着的思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那是在她的祖母去世后才想到的问题。
首先,小姑娘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就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会永远活着;然后,明白自己现在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但终有一天会死去;最后,才思考人死后还会有生命吗?这些东西平日里我们想不到,但对于苏菲来说,她需要想到,需要了解,因为当你意识不到人终将死去时,就无法体会到活着的滋味。这些东西,就叫“哲学”。
【精段阅读二】
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苏菲再次试着运用自己的常识,而不去想她从别人那儿学到的知识。
帕梅尼德斯不承认世上任何事物会变化。苏菲愈想愈相信从某一方面来说,他是对的。在智性上,他无法接受事物会突然转变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的说法。要坦白说出这个观念,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必定意味着他必须驳斥人们亲眼所见到的种种自然界的变化。一定有很多人取笑他。
恩培窦可里斯一定也是个聪明的人。因为他证明这世界是由一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如此,自然界才可能在万事万物实际上皆未曾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种种变化。
他只凭推理就发现了这个事实。当然,他曾经研究过大自然,但他却没有现代科学家的设备来进行化学分析。
苏菲并不一定相信万事万物都是由土、气、火与水所组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原则上来说,恩培窦可里斯说得没错。如果我们要接受自己亲眼所见的各种大自然的变化而又不致违反自己的理性,唯一的方式就只有承认世间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基本物质。
现在,苏菲发现哲学这门课程更有趣了,因为她可以运用自己的常识来理解这些哲学思想,而毋须凭借她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她的结论是: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节选自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题目为编者加)
赏读感悟
选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试着用自己的常识去发现事情的真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应该如何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把这本书当成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并且有自己的观点,这或许就是我们需要读这本书的目的吧。
【精段阅读三】
我愿意做那个小丑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请你记住这句话,因为很难得有人会承认自己的无知,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当众说这句话是很危险的,可能会使你丧命。最具颠覆性的人就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而回答问题则比较不危险。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一千个答案要更具爆炸性。
你是否聽说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故事中的皇帝其实一丝不挂,但他的臣民却没有人敢说出真相。这时,一个小孩突然脱口而出:“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呀!”苏菲,这个孩子很勇敢,就像苏格拉底一样。苏格拉底也敢于告诉我们人类的所知是多么有限。
…………
苏菲,这就像切牌一样。你把黑牌放在一堆,红牌放在一堆,但不时会有小丑牌出现。它们既不是红桃也不是黑桃,既不是红砖也不是梅花。在雅典,苏格拉底就像是小丑一样。他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这使他非常苦恼。因此他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人。
……
苏菲用力摇摇头:“我们在那儿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师自认为懂得很多,并且强迫我们吸收。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节选自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题目为编者加)
赏读感悟
当我们看到《皇帝的新装》时,更多是当成一个童话故事来看的,真的没有几个人会把不穿衣服的皇帝当成自己的缩影。但苏格拉底却做到了,他告诉我们人类的所知多么有限。他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在这里,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得自于别人的传授。
说了这么多,哲学的东西还有很多,问题是根本不需要老师讲,你要么自己去体会,要么与苏菲一起同哲学导师继续交流,好吗?
【课下练笔】
在《苏菲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那脆弱的兔毛顶端。”
请你用哲学的思维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