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晓东
特色小镇指依赖某种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旅游特征、文化内涵以及社区功能的综合性开发项目。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特色小镇的概念不断延伸,其产业类型从产业型、文旅型逐渐延伸到农业型、林业型和体育型特色小镇。建设农业型、林业型和体育型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一剂良方,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的可行陛,也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这些类型的特色小镇有效集合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区、特色产业和旅游景区,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之一,将在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上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
未来10年是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黄金期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补齐小城镇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实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大支持。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枢纽,也是城镇化的缓冲地带,但也正是由于这种“中间地带”的特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小城镇的断层发展愈发严重。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小城镇建设缺少各种公共资源。
应当说在过去二十年中,我國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并不十分明确,从“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小城镇发展蓝图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同时将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发展为中小城市,概括来说就是重点镇向着城市发展,其他小镇宜居即可,但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相关表述出现了变化,除了部分大型城镇仍可有序改市之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成为一项新的任务一一“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要求表明小镇将差异化发展,同时还具备自身的特色产业,能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这一要求无疑比之前“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更丰富、更明确,也表明顶层设计中对于小镇的规划正愈发趋于清晰。
“特色小镇”概念的出现,掀起了又一轮小镇的建设热潮。目前,特色小镇的概念不断延伸,其产业类型从产业型、文旅型逐渐延伸到农业型、林业型和体育型特色小镇。农业部、林业部、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都针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出台了自己的意见。
根据测算,1000个特色小镇开发,将带动10万亿元以上产城乡一体化开发,从而实现l亿至2亿人口就地城镇化聚集,2亿至3亿小镇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此外,由于每个省份国际级特色小镇的数量有限,各地为了申报成功,往往同时启动多个小镇的规划、申报和建设,1个成功的国家级特色小镇,一般都有2个至3个省、市、县级别的培养对象。省、市、县级3倍的放大,将进一步扩大特色小镇建设开发规模。所以开发1000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实际上将带动3000个以上的小镇开发与跟进。若按照每个小镇平均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00万平米建筑规模、50亿元开发资金,3000个小镇将合计达到15万亿元的投入。因此,未来10年将是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黄金期。
从农业特色小镇到田园综合体
农业本身可以作为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小镇依托城市母体,通常拥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实际上,农业也完全可以成为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在一些农业资源禀赋良好,或者周边本身就有地理标志性产业的地区。可以开发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集体,打造大特产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
农业类特色小镇有助于农村地区脱贫攻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体现的是中央对于公平问题的重视,而脱贫攻坚则是国家战略的具体执行。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地、内陆的乡村地区,要想有效率地改善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大城市是南辕北辙,直接改造贫困乡村又效率太低。相反,特色小镇计划,通过打造地域分布上高密度的乡村经济中心,可以有效吸引周边贫困人口就业,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为了更好地让农业类特色小镇更具可操作性,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写道,“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财政部在2017年5月24日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表示,2017年确定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试点工作。
田园综合体经济技术原理,就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首先,企业化承接农业。企业承接农业,就可以避免实力弱小农户的短期导向行为,可以做中长期产业规划,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其次,规划打造新兴驱动性产业——综合旅游业,也可称之为文旅产业,促进经济大发展。第三,在基础产业和新兴驱动性产业起来后,当地的社会经济活动就会发生大的改变,该地区就可以开展人居环境建设,为原住民、新住民、游客这三类人群,营造新型乡村、小镇,形成社区群落。所以也可以这样描述,田园综合体最终形成的是一个新的社会、新的社区。
2017年9月,武汉市农业委员会表示,要用从2017年开始的5年时间,武汉市建设2到3个30-50平方公里的大型都市田园综合体,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生态环保、多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endprint
按计划,田园综合体既要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种子种苗、瓜菜、水产、畜牧、食用菌、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又要支持有条件的综合体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在此基础上,还将大力发展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基地,支持鼓励大学生、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城归潮”中的创业先锋等到综合体创业。同时,对每个综合体项目,武汉市将安排奖补资金3亿元左右,并建立“能进能退、动态管理”的综合体创建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给予奖补资金,并按照规定撤销其创建资格,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加大奖补力度。
田园综合体建设把政府和市场投资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城乡结合地带,带动了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产业的建设。田园综合體的建设,主要是以产业地产为依托,通过吸纳农村人口和产业人才,并通过承接企业的发展,来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农业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还可以通过产业和商业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这是商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逻辑。农业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建设和产业的带动,不仅可以促进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辅助供给侧改革,加强有效供给,有助于降低企业沟通成本,产生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技术创新。此外,还可以减轻特大城市人口流入压力,助力脱贫攻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强环境保护,消除农村的“脏乱差”,提升农村的“颜值”。
森林特色小镇:培育发展森林经济
2017年7月,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办场字[2017]110号)。
森林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促进林业产业集聚、创新和转型升级;有利于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健康需求;有利于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造“森林小镇”将为人类打造舒适的生存环境。
以创建“宜居·宜养·宜游”为目标的“森林小镇”,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区别于农业小镇、科技小镇、互联网小镇、创新小镇,它有一个让人更加具有想象力,具有中性、美丽、富有亲和力的名称。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正式启动了“森林小镇”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中国论坛”秘书长庞波展望说,“森林小镇”将成为人类追求舒适和未来最好生存环境的载体之一,它们既能保护森林,又是宜居、宜养、宜游的地方,能够更好地培育生态公益林,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绿化、经济林建设、林下经济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7年6月,广州下发了《广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广州斥资8.5亿元分2批建设17个森林小镇,平均每个森林小镇将有0.5亿元的建设资金。广州计划在白云区、从化区、番禺区、花都区、黄埔区以及增城区等地完成17个森林小镇建设,包括白云区太和森林小镇、钟落潭森林小镇、从化区良田森林小镇、吕田森林小镇在内的多个小镇,将依托森林资源和生态优势,以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乡村特色生态文化、民俗传承文化、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为载体,以乡村特色产业为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旅游业。
“森林小镇”也将助力国有林场改革。据了解,目前我国共有国有林场4800多家,占全国林区1/2左右,其中2500多家为森林公园,其中包括湿地公园。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的背景,一些国有林场把“森林小镇”视为林场改革的优先推手。过去国有农场以伐木、森工为主,现在林业工人则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型,即由原来的伐木者转变为国家生态保育发展的守护人。产业工人的这种重大转变,带来了包括林场总部经济发展、业态选择、场部改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恰恰是当前供给侧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湖北太子小镇项目,就是国有林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项目。太子山林场地处大洪山南麓的江汉平原北缘过渡地带,位于荆门市京山县西南部,与中国农谷屈家岭毗邻而居。有林地面积9万亩,总蓄积量4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5%,太子山林场拥有独一无二、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目前,小镇制药、机械制造、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产值达到1亿元;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的森林旅游业年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以绿化苗木为主导的林下种植、绿化服务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以林下养鸡、猪、羊等为主导的林下养殖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
据了解,我国“森林小镇”或者生态价值最好的地市集中在南北“四+八”地区,北部包括黑吉辽、内蒙地区,南边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两广、云贵川等省份。这些地区除了森林资源与水资源丰富外,还具有海拔错落有致的特点,更适宜成为“森林小镇”先行先试的试点地区。
发展体育小镇,培育幸福健康产业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和幸福产业,是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以体育为载体的特色小镇将是建设美丽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
2017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表示,以运动休闲为主题打造的具有独特体育文化内涵、良好体育产业基础,运动休闲、文化、健康、旅游、养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主要任务是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相关政策显示,对纳入试点的小镇,体育总局一次性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用于建设完善运动休闲设施,组织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和活动。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项目协会)将向各小镇提供体育设施标准化设计样式,配置各类赛事资源。
特色小镇不求多而大,力求小而强,产业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讲究精益求精,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加速城镇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体育旅游小镇(新西兰Queenstown、崇礼太舞冰雪小镇)、体育用品特色小镇(德国阿迪达斯总部Herzogenaurach、山东崔口体育用品小镇)。
据了解,目前进入建设阶段的体育小镇已经超过100个,获得政策支持以后,未来几年体育小镇建设仍将继续升温。随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未来体育旅游占比达到25%,旅游产业总值达到4万亿元,我国体育旅游的规模可达1万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以山地户外、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项目为主的体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而徒步、滑雪、潜水、滑翔、运动自行车、马拉松等新兴运动项目也逐渐受到市场的重视,成为体育小镇建设的热门项目。比如北京一张家口举办冬奥会的东风也让国内冰雪产业迎来发展良机,北京周边以及东北地区建设冰雪体育小镇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很多上市公司也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抓紧建设体育小镇项目。比如总部位于杭州的莱茵体育是我国体育小镇的先行者,已签署的项目包括安徽黄山国际户外运动小镇、浙江桐庐国际足球小镇、杭州萧山区浦阳体育产业智造和特色体育体验小镇等。
棕榈股份也出资3亿元参与设立的上海云邰投资管理中心,收购英超西布罗姆维奇足球俱乐部控股母公司的股权,首要目的是配合生态城镇转型战略。公司计划未来将在国内建设5-6个以足球为主题的体育小镇,目前正在与北京、贵州、广州、湖州、梅州等地探讨体育小镇的落地实施。
浙江省政府已经公布的两批79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51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中,以体育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就有5个,包括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柯桥酷玩小镇、海宁马拉松小镇、平湖九龙山体育小镇、乍浦体育小镇。
这些建设比较成功的小镇都具有鲜明的产业定位,产业聚集性强,同时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以体育为载体的体育特色小镇,其自身不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消耗;同时,体育特色小镇在改善经济结构和缓解社会矛盾等问题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未来,体育特色小镇将集聚旅游、文化、产业、社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成为各业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平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