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楼藏砚品读:平板砚

2018-01-08 07:48朱曙光撰文紫摄影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龙尾砚石砚台

◆朱曙光 / 撰文紫 云 / 摄影

平板砚,是指砚面不开砚池呈平面状的砚台,是一种特殊的砚式。通常作长方形较多见,厚者称砚砖,薄者称砚板,但两者并无明确的界限。也有作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随形平板砚。

砚台早期的主要形制之一即是板状、片状的,称为研板。

如汉代的带研磨石的长方形研板,一般盛放于漆制的砚盒中使用。也有呈圆形平板状的。(图一)

图一:晴雨楼藏 汉 带研磨石的圆形研板 面径146毫米

宋代米芾《砚史》中说:

“又丹阳人多于古塳得铜砚,三足蹄,有盖,不镂花,中陷一片陶……”是在铜砚中间嵌入了一片陶片用于研墨。

宋代何远《春渚纪闻》“赵安定提研制”:

“《砚谱》称唐人最重端溪石,每得一佳石,必梳而为数板,用精铁为周郭。”是说唐代佳石难得,一块端石要切成好几片,取一片镶嵌在精铁制成的提砚中使用。

以上所说的研板其实都只是砚台的一个组成部件。真正独立使用的平板砚应该是在宋代才开始流行。这与宋代具备了平板砚产生的条件有关。一是以端石、龙尾石为代表的各种砚石的成规模开采,有大量优质砚石可供裁切,为制作平板砚提供了可能;二是外观简约素朴、内涵丰富、“天然去雕饰”的平板砚,符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崇尚“极简”的时风。有了砚材支持和市场需求,平板砚于是大行其道。(图二)

图二:晴雨楼藏 龙尾石眉纹平板砚255×171×55(毫米)

图三:晴雨楼藏 端石平板砚 151×95×33(毫米)

宋代《端溪砚谱》在记述砚之形制时已有砚砖、砚板的样式:

“曰砚砖曰砚板。”

宋代罗大经著《鹤林玉露》卷之四有徐渊子《买砚》诗:

“俸余拟办买山钱,却买端州古砚砖。依旧被渠驱使在,买山之事定何年?”

这里的砚砖并非一定是确指,但以砚砖代称砚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砚市上端石砚砖已多见。(图三)

宋代《歙砚说》也提到了:

“或有为砚板、砚镜之类,微坳其首而已。或直用平石一片,别以器盛水,旋滴入研墨。以此知今人不如古人书字之多耳。”

说明宋时歙砚也有平板砚这种砚式,只是当时人认为砚板磨墨量较少,不太适合写字较多时使用。

宋代黄庭坚的《山谷集》里有一札:

“庭坚顿首:……惠示砧研,物材颇精,似亦不甚便用。盖磨墨之地不广,则难得墨沈,多置水则溢四旁,非良器也……”

意思是说,你送来的砧砚看到了,材质非常精美,但使用起来好像不太方便。因为能够磨墨的地方不够大,所以磨不了多少墨汁,水放多了就流淌到砚面外,不是一方很好用的砚台……

砧砚,从砚名称结合下文推测应是像砧板或砧墩样的平板砚。而平板状砚台上磨的那点墨汁显然是无法让他在书写《松风阁诗帖》这样的巨制时尽兴挥毫的。

材质虽精而不实用,看来,宋代的平板砚主要样式——砚砖或砚板,已具有欣赏把玩与实用的双重功能。如图四,此砚即是把玩欣赏大于实用功能的代表。

有些平板砚让我们今天很难理解其当初的制作动机。如晴雨楼藏元明时期的龙尾石眉纹砚砖,重达十五公斤,浑朴厚重。只是这样的体量、这样的方正形状,与实用肯定无关,从砚面漂亮的眉纹推想其用途应为书房案头陈设欣赏,稍带一点炫耀——龙尾山的眉纹砚石可是从来没便宜过的。(图五)

图四:晴雨楼藏 宋 龙尾石刷丝纹平板砚167×93×13(毫米)

图五:晴雨楼藏 元明 龙尾石眉纹平板砚236×165×140(毫米)

图六:晴雨楼藏 明 端石平板砚118×95×27(毫米) 此砚作笔觇也颇适用

图七:晴雨楼藏 花斑石平板砚188×102×23(毫米) 砚面石品明显

平板砚现在常被称作笔觇或笔掭。其实这是不同的文房用品,笔觇是用于检视墨色浓淡和理顺毛笔锋毫的文具。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有“笔觇”一则:

“笔觇,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琉璃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

可以看出,严格意义上的笔觇与砚台无涉。实际使用中,后来某些平板砚也承担了笔觇的功能,应该是“兼职”。(图六,此砚作笔觇也颇适用)

平板砚,是用砚者区别于其他样式砚台的浪漫的选择。平板砚如佳人,其天生丽质容易让你一见钟情,虽素面朝天也引人入胜。魅力就在于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欣赏。且基本不涉及砚台的使用功能,就可以让人“相看两不厌”。

不过对有些惯于喜新厌旧的书生来说,这样的日子一久难免“审美疲劳”。或有人不满现状,或有遇到不识货的“砚盲”,忍不住想按自己的想法用蛮力改造,以图方便实用,最常见的便是——挖砚池。结果是伤筋动骨,弄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残局无法收拾,这是许多优质平板砚后来被破坏的原因。

也见一些古玩商专门收罗老砚板、砚砖,请砚工改制成砚台再充当古砚出售,造成大量平板砚改头换面,可惜了。

砚界有一种说法:“大璞不斫。”意为只有好的砚石才会被摒弃精雕细刻而制成平板砚。而米芾在《砚史》中否定过这种观点:

“大抵石美无瑕,方可施工,璞而厚者,土人多识其藏疾,不复巧制,人或因其浑厚而美之。余尝恶歙样俗者,凡刋改十余砚,才半指许,便有病见,顿令人减爱。其端人不斵成,祗持璞卖者,亦多如是。”

米芾说的“璞而厚者”,应该包括了端石、龙尾石的原石和平板砚。从流传下来的实物看,平板砚品质参差不齐,似不可一概而论。大部分平板砚秀外慧中,品质较好,是经得起检验的。的确也有一部份用“不雕”作为隐藏内部瑕疵的手段。但不管如何,平板砚的表面或石品精彩,或纹理清晰,或石质纯净,多有可取之处。(图七,砚面石品明显)

时至今日,很多砚工或砚友认为平板砚的制作相对简单,只要把砚石毛料四边一切,两面磨平就可以了,毫不费力。这实在是个误解,前人制作平板砚可是一丝不苟的。仅从外形上看平板砚,平整而不板滞;长方形平板砚的线条看似平直,实则暗含张力,随形平板砚线条更是取舍自如、张驰有度,雕琢随形却不随便。另外,从选材、石品位置,确定形状、裁切、砚面和侧边的琢磨等等,都是煞费苦心、反复权衡经营的结果。(图八)

套用一句流行语:好的平板砚,是砚工给予一块好砚石的最高礼遇。这不是工匠偷懒图省事,而是一种高境界的琢砚手法;是保持石材本色、彰显石品纹理的最佳方式;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取舍;是削尽冗繁后的洗练与纯净。(图九)

通常制砚可以用雕工来掩饰甚至美化石病,而平板砚,稍有瑕疵就一览无余。即使砚石内真有石病想掩饰,也要依靠砚工以丰富经验练就的穿透性眼力,调整好裁切的位置,才能瞒过米芾这样的挑剔者。因为从砚石侧面也很容易窥见砚石内部。

图八:端石随形平板砚 165×152×32(毫米)

图九:龙尾石眉纹平板砚 200×132×32(毫米)

所以,一方好的平板砚也是上苍的恩赐,更是天人合一的佳作。

猜你喜欢
龙尾砚石砚台
‘龙尾’玉簪简介
翰墨飘香的砚台
我学会了舞龙
龙头咬龙尾
清·风字形端石砚
浙江平阳龙尾钨锡铍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吉林松花砚石产状及矿物学特征研究
品砚艺术创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