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蒋介石:对立中的分寸

2018-01-08 08:58孙玉祥
中外文摘 2018年2期
关键词:孔祥熙蔡元培蒋介石

□ 孙玉祥

鲁迅与蒋介石:对立中的分寸

□ 孙玉祥

良好互动因政变告终

因为有相同的经历和追求,鲁迅在1927年之前,对国民党和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是颇有好感的。

而斯时的国民党对这位“老同志”也是十分看重的。1926年8月,鲁迅南下到厦门大学执教,不久,即收到当时主持广州中山大学校务的副主任委员、国民党要人朱家骅的电报,邀请鲁迅到中山大学去“指示一切”。

鲁迅一到广州,即受到各方的热烈欢迎,在中大欢迎会上,朱家骅尊称鲁迅为“战斗者,革命者”。鲁迅对一些官僚政客的邀请,素来是概不赴宴的,不过对与蒋介石走得特别近、在北京曾有一段“共同战斗”经历的朱家骅的邀约,却并未拒绝。不但如此,这段时间,鲁迅跟既是蒋介石重臣又是连襟的孔祥熙也关系甚好,往来密切。在1927年3月1日中山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孔祥熙代表广州革命政府出席会议,鲁迅第一次见到孔。同年3月29日,鲁迅应邀与孔祥熙一同到岭南大学参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讲。会后,鲁迅还应孔祥熙之邀到其公寓“小坐”。

然而,这种良好的互动很快因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工农大众而告终。“四一二”后,鲁迅愤而辞职,离穗赴沪,由此揭开鲁迅跟蒋介石“水火难容”的历程。

在内山书店避难31天

这种对立,就鲁迅方面而言,自然是“有文皆从敌着想,无日不与战为缘”。在《“友邦惊诧”论》中,更是直斥蒋介石政权与日本侵略者是一丘之貉:“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在私下通信中,鲁迅也显示出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在1934年11月28日致刘炜明的信中说:“现在当局的做事,只有压迫,破坏,他们哪里还想到将来。”

对这位“老同志”与老乡的“恶毒攻击”,蒋介石及其手下也不假辞色。他们或造谣说鲁迅为“金光灿烂的卢布所收买”,或想方设法查禁鲁迅著作,或派特务追踪……最严厉的是1930年2月13日,当鲁迅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时,许绍棣(时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指导委员)将呈请通缉鲁迅的函提交给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宣传部再提交给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执委会委员陈立夫签署了通缉密令。

此密令所附的通缉名单共65人,鲁迅是其中之一。得知消息后,为避免牵连别人,他于1930年3月19日只身避居在日本友人开办的内山书店的假三层楼上,至4月19日回家,共避难31天。直到晚年,鲁迅仍对此事记忆犹新,怀恨如故。

不直接点蒋介石的名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蒋介石,都在双方撕破脸皮的同时,又都给对方留有余地——换言之,都很有分寸。

就鲁迅而言,无论对蒋介石政权进行什么样的讽刺挖苦甚至破口大骂,他都守住了一条底线:不直接点蒋介石的名。

周建人在《回忆大哥鲁迅》一书中,回忆鲁迅曾亲口给他讲过这么一件事:当时李立三找到鲁迅,说:“你在社会是个知名人物,有很大的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鲁迅言:“文章是很容易写的。蒋介石干的坏事太多了,我随便拣来几条就可以写出来。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了。”李立三又道:“这个问题好办!黄浦江里停泊着很多轮船,其中也有苏联的船,你跳上去就可以到莫斯科去了。”鲁迅复言:“对,这样一来,蒋介石是拿我没办法了。但我离开了中国,国内的情况就不容易理解了,我的文章也就很难写了,就是写出来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发表。”李立三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吧,你自己考虑吧。”

鲁迅逝世后,蒋介石的“关照”

有趣的是,仿佛彼此间有默契般,虽然蒋介石不满鲁迅含沙射影地指责他的内政外交方针,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对付他,但跟鲁迅一样,对于“回击”,他也拿捏得颇有分寸。

不妨先来看看鲁迅所谓“特约撰述员”的身份问题。1927年,鲁迅因蒋介石反共,与之决裂离开广州到达上海后,为生计考虑,仍希望能从政府那儿谋求经济来源。1927年5月25日,国民党政府浙江省务委员会通过设立浙江大学研究院计划,蔡元培是“九人筹备委员会”成员之一。鲁迅闻讯,通过他的同乡章廷谦、郑奠等人向蔡元培活动,以便为他在浙江大学研究院谋到一个职位。此事虽然没有成功,但鲁迅仍然写信给章廷谦,感谢章、郑为他积极争取,且对蔡元培颇有微词。直到6月2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等的提议,组建“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相当于教育部),蔡任院长。面对新的机会,鲁迅又通过同乡以及光复会同人许寿裳的关系,再次向蔡元培活动。蔡元培经过考虑,大笔一挥,给了鲁迅一个“特约撰述员”位置,不用上班,每月可领取300大洋。

从1927年12月至1931年12月,整整四年间,鲁迅每月从国民政府大学院领取300元大洋津贴,总共领取14400元。不可否认,这笔固定收入,对于斯时靠自由撰稿为生,同时背负家庭重任的鲁迅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因为有这笔钱的支持,免除了鲁迅的后顾之忧,也成就了鲁迅在文坛最为辉煌的时期。那么,这笔钱跟蒋介石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在1930年12月6日至1931年6月18日这段时期,教育部部长一职,是由蒋介石以行政院长的身份亲兼的。如果蒋介石对鲁迅不留余地的话,完全可以将鲁迅的“特约撰述员”一职和高薪给裁撤了。

事实上,还真有人建议蒋这么做。据鲁迅研究专家蒋锡金在《鲁迅为什么不去日本疗养》一文介绍:据许广平回忆,就在蒋介石兼任教育部部长期间,有人去向蒋献媚告密,说:现在部里的特约编辑周豫才(即鲁迅),就是最激烈反对你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头子。蒋介石听后的反应很有趣,他说: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还有与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没有?应该派这样的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些时候,不但可能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

鲁迅逝世后,有传言说蒋介石让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到灵堂致哀,并以他个人名义敬献花圈。此事无法证实。但据茅盾回忆,曾在广州与鲁迅有过交往的孔祥熙与其夫人倒是送了挽联,挽联云:“一代高文树新帜,千秋孤痛托遗言。”另外,对鲁迅的家属,蒋介石也似有所关照。1940年1月,许广平在给郁达夫的信中,谈及励志社曾给鲁迅捐款,且指定其中部分用于接济鲁迅家属的生计。励志社于1929年1月成立,社长由蒋介石担任,实际负责人是总干事黄仁霖。此社是一个以黄埔军人为对象,以振奋“革命精神”,培养“笃信三民主义最忠实之党员,勇敢之信徒”为目的的组织。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朱安女士”一章,还提到过这么一件事。1942年2月1日,鲁迅的原配朱安致信许广平,信里讲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郑彦芬找到她家,代表蒋委员长送她十万法币,开始她推辞不敢收,但这位秘书长说:长官赐不敢辞,别人的可以不收,委员长的意思,一定要领受。朱安认为“主座赐不敢辞”,便收下了这笔钱。海婴行文至此,对此表示疑惑:蒋介石为什么“一方面在政治上压迫父亲、母亲和我,另一方面又假借(送钱)关心父亲的前妻,这究竟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其实,这未尝不是蒋介石的“分寸”。

鲁迅与蒋介石这种把握“对立中的分寸”的处世哲学,跟中国传统老子哲学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可谓一脉相承。

(摘自《同舟共进》)

猜你喜欢
孔祥熙蔡元培蒋介石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孔祥熙如何成为孔子后裔
孔祥熙如何成为孔子后裔
孔祥熙的“养生之道”
孔祥熙的“养生之道”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蒋介石阅兵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