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
他是沈从文的学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同时,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自诩“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这位“资深吃货”便是汪曾祺。金庸称他为“满口噙香”的作家,贾平凹喻其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恰逢汪曾祺去世20周年,《人间至味》精选了汪曾祺46篇流传数十年的美食佳作,蔡澜、龙应台、史航、冯唐等都曾大力推荐,《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说:“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每次都会不由得在心底泛起一种乡愁。”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字?下面就请跟作文君一起走进这位“文坛老狐”的“百味”人生吧!
作简者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例如启蒙救亡、抗日战争、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生活,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于是,《人间至味》《人间草木》《浮生杂忆》《说说唱唱》等生活趣味浓郁的作品应运而生。此外,汪曾祺还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有《大淖记事》《受戒》等经典篇目。
1.写西瓜
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一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2.写做客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3.写友谊
秋天,落叶满地,一辆汽车飞驰而过,叶子们跟在漫天扬起的尘土中追逐着汽车。汽车远去,渐渐消失。追不上了。叶子甲对叶子乙说:“哼!我们不理他了,我们自己玩。”
4.写栀子花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5.写“自恋”
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精彩选段
精彩选段1:五味之“酸”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作“老友”。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选自《人间至味》之《五味》)
精彩选段2:故乡的野菜
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壁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
《野菜谱》上图下文。图画的是这种野菜的样子,文则简单地说这种野菜的生长季节,吃法。文后皆系以一诗,一首近似谣曲的小乐府,都是借题发挥。以野菜名起兴,写人民疾苦。如:
眼子菜
眼子菜,如张目,
年年盼春怀布谷,
犹向秋来望时熟。
何事频年倦不开,
愁看四野波漂屋。
……
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时候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
(选自《人间至味》之《故乡的野菜》)
精彩选段3:昆明的果品之胡萝卜
联大的女同学吃胡萝卜成风。这是因为女同学也穷,而且馋。昆明的胡萝卜也很好吃。昆明的胡萝卜是浅黄色的,长至一尺以上,脆嫩多汁而有甜味,胡萝卜味儿也不是很重。胡萝卜有胡萝卜素,含维生素C,对身体有益,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知道是谁提出,胡萝卜还含有微量的砒,吃了可以驻颜。这一来,女同学吃胡萝卜的就更多了。她们常常一把一把地买来吃。一把有十多根。她们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赛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
(选自《人间至味》之《昆明的果品》)
精彩选段4:吃食和文学
我去看昆曲,“打虎游街”“借茶活捉”……好戏。小丑的苏白尤其传神,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笑声。邻座是一个唱花旦的京剧女演员,听不懂,直着急,老问:“他说什么?说什么?”我又不能逐句翻译,很遗憾。
我有一次到民族饭店去找人,身后有几个少女在叽叽呱呱地说很地道的苏州话。一边的电梯来了,一个少女大声招呼她的同伴:“乘面乘面(这边这边)!”endprint
我回头一看:说苏州话的是几个美国人!
我们那位唱花旦的女演员在语言能力上比这几个美国少女可差多了。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有些吃的我也招架不了,比如贵州的鱼腥草);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有些话我也一句不懂,比如温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选自《人间至味》之《吃食和文学》)
【小编感悟】“吃”本来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有的人为了生存而吃,有的人为了口腹之欲而吃,但是,能吃出真境界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我们读着汪曾祺笔下的酸甜苦辣,可以感受到他不仅是在记录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而且是在记录一段段幸福的人生时光。正是由于他发自内心地热爱着生活,才会吃出菜肴之外的“人生至味”!
精书彩评
美食中的“人道主义”
□遆存磊
汪曾祺谈吃,俗雅相间,亮色调,直接逗出人的食欲来,甚或馋涎欲滴。如,“南京夫子庙卖油炸臭豆腐干用竹签子穿起来,十个一串,像北京的冰糖葫蘆似的,穿了薄纱的旗袍或连衣裙的女郎,描眉画眼,一人手里拿了两三串臭豆腐,边走边吃,也是一种景观,他处所无”,微末的臭豆腐干而已,经汪曾祺一写,有活色生香之妙。
《人间至味》这个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荟萃,可供读者“大快朵颐”。
汪曾祺不仅谈之不倦,还要亲力亲为,为食材的采购、做法的创新、效果的展示花许多的心思,有一道塞馅回锅油条,“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猪肉(肥瘦各半)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如加少量榨菜末或酱瓜末、川冬菜末,亦可。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通,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装盘。此菜嚼之酥脆。油条中有矾,略有涩味,比炸春卷味道好”,这道菜是汪曾祺自己“发明”的,“很多菜都是馋人瞎琢磨出来的”,不琢磨不成“器”也。
谈吃,还有一种类似于“菜谱”的写法,汪曾祺采此体式极多。《肉食者不鄙》《家常酒菜》等文章是通篇用“菜谱”写法,而其他文字中也喜多多少少采用。其专章“菜谱”多分小节,长短不一,多则几百字,少的,仅一行而已。能够将“菜谱”写法成规模地文学化,是汪曾祺的一大“发明”。
写饮食,可有个人经验与典籍征引两种方式。汪曾祺的此类文章能够木秀于林,耐读性极佳,即在于将两者糅合得恰如其分。如考证“葵”这种菜蔬,颇见功力。他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之“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着手,考据葵到底为何物,《诗经》《齐民要术》《农书》《本草纲目》皆有记载,但还是搞不清在实际生活中是什么菜蔬,直到读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才得知葵即为冬苋菜。
而冬苋菜的庐山真面目,就需要生活经验的参与了,后来汪曾祺去江西南昌,看到街边有人洗一种不认识的菜,一问,乃冬苋菜,方恍然。这过程真是曲折有致,宛如探案故事。
汪曾祺强调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是汪曾祺作品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