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文 文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先秦两汉情态副词研究
——以出土医书为中心的考察
程 文 文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共有“私”“难以”“易”“善1”“更”“相”“固”“自”“善2”“强”“慎”“孰(熟)”“善3”13个, 以单音词为主,医书中新产生的情态副词有“难以”“孰(熟)”“故”和“慎”4个。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时期,出土医书不断有新的情态副词产生,但是最核心的情态副词没有变化,情态副词类别的详尽和表义具体体现了出土医书口语性强的特点。考察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对于纵向理解先秦两汉情态副词的使用情况及语义的发展路径具有参考意义。
先秦两汉;出土医书;情态副词;语法特点
近几十年出土的大量简帛中,有不少失传两千年的医学文献,这些医书都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的出土医书主要包括:(1)马王堆医书。[1]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新近刊布的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将《却谷食气》命为《去谷食气》,将《杂疗方》分为《房内记》和《疗射工毒方》二种,本文不取)。(2)江陵张家山医简。[2]现只公布《脉书》和《引书》,这两部医书的成书年代据考证,应在汉以前成书。(3)武威医简。[3]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博物馆将其编辑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该书的成书年代应为东汉前。(4)阜阳本草简。整理者将这批医简命名为《万物》,阜阳汉简的墓主是西汉夏侯婴之子,所以,《万物》应在汉以前成书。另,本文所引释文对原释读多有修正,修正之处大多不再说明。这些医药文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语言学和文字学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时贤对先秦两汉情态副词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研究,所得结论大多是可靠的,但是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的地方。特别是在语料的选择上,没有重视医学文献,因为医学文献是口语性较强的文献,可以比较充分地反映语言的面貌,若研究中缺失了这一宝贵材料,势必会对研究不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先秦两汉出土医学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重点探讨其中情态副词的使用情况,以期进一步推进这个问题的研究。
表示方式的情态副词主要表示主体的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可以分为表示亲自或自然和表示交互两小类。其中表示亲自的有“自”“私”2个,表示交互的有“更”“相”2个。
1.表自然或亲自
表示动作由主语亲自发出,主要有“自”“私”2个。
自
情态副词“自”在出土医书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是合乎自然,合乎情理,也可表示行为动作是施事者亲自去做的,有24例,其中《五十二病方》11例,《武威汉代医简》3例,《十问》1例,《养生方》3例,《胎产书》1例,《杂禁方》1例,《万物》1例,《引书》3例。
[1]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谓语所述的动作行为是顺乎自然、合乎情理的,可译为“自然”“自便”等。这种用法的“自”,传世史籍中亦有用例,如《史记·田单列传》:“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出土医书中“自”有16例,其中《五十二病方》7例,《武威汉代医简》3例,《万物》1例,《引书》3例,《养生方》1例,《杂禁方》1例。如:
(2)泄井以半□□毋□管之水将自及也。(《万物》49)
(3)七曰精自出,空居独怒,临事不起,起,死玉门中,意常欲得妇人,日甚者更而苔(笞)轻,重时腹中恿(痛),下弱(溺)旁(膀)光(胱)。(《武威汉代医简》85乙)
(4)亓(其)病不能自举者,令人以衣为举亓(其)尻。(《引书》49)
(5)取两雌隹尾,燔冶,自饮之,微矣。(《杂禁方》7)
[2]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亲自进行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亲自”“自己”。出土医书中“自”有8例,其中《五十二病方》4例,《十问》1例,《养生方》2例,《胎产书》1例。如:
(3)行宿,自謼(呼):“大山之阳,天【□□□,□】□先【□】,城郭不完,□以金关。”即禹步三,曰以产荆长二寸周昼<画>中。(《养生方》190-191)
(4)女子鲜子者产,令它人抱其□,以去溪谷濯其包(胞),以新布裹之,为三约以敛之,入□中,令其母自操,入溪谷□□□之三,置去,归勿顾;即令它人善狸(埋)之。(《胎产书》33-34)
私
《说文·禾部》:“禾也。从禾厶声。”《词诠》卷六:“私,表态副词,今言‘私自’。”如《论语·乡党》:“私觌,愉愉如也。”刘宝楠正义:“私觌,为以私礼见者……此则臣于君行礼,非公家之事,故称私也。”出土医书中“私”作情态副词,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是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的,仅1例。如:
般(瘢)者,以水银二,男子恶四,丹一,并和,置突【上】二、三日,盛,即以令囊,而傅之。傅之,居内【中】塞窻(窗)闭户,毋出,私内中,毋见星月,一月而巳(已)。(《五十二病方》328-329)
整理者注:“私:私下生活在内室。”《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朱熹注:“私,谓燕居独处。”意思为:把药物敷在疤痕上,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在室内关窗闭户,一百天不能出来,尤其是不能见星斗月亮。
2.表示相互轮流、交替等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是交替、轮流进行的,主要有“更”“相”2个。
更
《词诠》卷三:“更,表态副词,互也,递也,读平声。”《类篇·攴部》:“更,迭也。”《汉书·食货志上》:“三岁更耕之。”颜师古注:“更,互也。”情态副词“更”在出土医书中用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交替、轮流的进行某一动作行为,有18例,其中《五十二病方》6例,《武威汉代医简》1例,《引书》11例。如:
(4)左右诎(屈)胻,更进退卅,曰袭前。(《引书》10)
(5)不出,更饮调中药,药用亭磨<磿(历)>二分,甘逐<遂>二分,大黄一分,冶,合和,以米汁饮一刀圭,日三、四饮,征出乃止。(《武威汉代医简》70)
(1)吏以收臧(藏),官啬夫及吏夜更行官。(《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197)
(2)即以甲封付某等,与里人更相守之,侍(待)令。(《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11-12)
“更”在出土医书中分别与两个意义相反的动词连用,构成固定格式“更……更……”,表示两个动作行为交替进行。可译为“交替地”,如:
(1)举胻交股,更上更下卅,曰交股。·信(伸)胻诎(屈)指卅,曰尺污(蠖)。(《引书》8)
(2)累足指(趾),上摇之,更上更下卅,曰累童(动)。左右诎(屈)胻,更进退卅,曰袭前。(《引书》10)
相
《词诠》卷六:“相,副词,‘交互’、‘互相’之义。”出土医书中“相”作情态副词,修饰动词性谓语,表示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动作行为是彼此对待、相互施受的关系,可译为“互相”“彼此”等,有19例,其中《五十二病方》3例,《养生方》1例,《十问》5例,《杂禁方》2例,《天下至道谈》1例,《引书》6例,《武威汉代医简》1例。如:
(1)狂犬啮(啮)人:取恒石两,以相靡(磨)殹,取其靡(磨)如麋(糜)者,以傅犬所啮者,巳(已)矣。(《五十二病方》56)
(2)矦(候)天甸(电)而两手相靡(摩),乡(向)甸(电)祝之曰:“东方之王,西方【□□□】主冥冥人星。”(《五十二病方》66)
(3)容成合(答)曰:“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天气月尽月盈,故能长生。地气岁有寒暑,险昜 <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十问》25-26)
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难以”“易”“善1”“固”“善2”“强”“慎”“善3”8个,根据语义可以分为表难易、表坚决、认真、表擅长、表勉强、表谨慎、表态度六小类。
1.表难易
表示动作行为难于或者容易实现,主要有“难以”“易”“善1”3个。
难以
“难以”是“不能;不易”的意思。如三国曹魏时的钟会《檄蜀文》:“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难以”在出土医书中修饰动词谓语,表示某种动作行为难以实现。可译为:“难于”“不容易”等,仅1例。如:
易
情态副词“易”在出土医书中修饰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容易发生或状态容易出现,可译为“容易地”,有7例,其中《五十二病方》2例,《胎产书》1例,《十问》2例,《引书》2例。“易”与“难”相对,意思为“容易”。如:
(1)犬所啮,令毋(无)痛及易瘳方,令啮者卧,而令人以酒财沃其伤。巳(已)沃而【□】越之。(《五十二病方》64)
(2)怀子者,为享(烹)白牡狗首,令独食之,其子美皙,有(又)易出。欲令子劲者,□时食母马肉。(《胎产书》20)
(3)翕气之道,必致之末,精生而不厥。尚(上)下皆精,塞<寒>温安生?息必探(深)而久,新气昜<易>守。(《十问》30)
(4)人生于清(情),不智(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昜(易)死。(《引书》106)
(5)有(又)弗智(知)昫(呴)虖(呼)而除去之,是以多病而易死。(《引书》110)
善1
“善”表“容易地”之义,情态副词“善”在出土医书中修饰动词性谓语,表示施事者容易做出某种动作行为,有16例,其中《万物》1例,《脉书》1例,《引书》5例,《足臂十一脉灸经》2例,《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2例,《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2例,《杂禁方》3例。如:
(1)服乌喙百日令人善趋也。(《万物》32)
(3)苦两手少气,举之不鉁<钧>,指端湍<浸>湍<浸>善畀(痹),贾(假)缚两胕于两胁,而力挥之,朝、日中、夜半皆为千,旬而已。(《引书》48)
(4)其病:病足大指废,胻内兼(廉)痛,股内痛,腹痛,腹张(胀),复【□】,不耆(嗜)食,善意(噫),心【烦】,善肘。(《足臂十一脉灸经》17)
情态副词“善1”修饰动词谓语,表示某人易于从事某种行为,可译为“容易地”。《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情态副词,表示易于或习于,喜于。这种用法不多。”书证《史记·留侯世家》。《汉语大词典》:“容易。”书证《史记·河渠书》。实际上,这种用法的“善”在简帛医籍中已见。
2.表坚决、认真
表示施事者在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时态度是坚决的,或认真的,仅“固”1个。
固
情态副词“固”表示态度坚决肯定。出土医书中情态副词“固”主要修饰动词谓语,可译为“坚决”“肯定”,仅1例。如:
祝曰:“濆(喷)者鬾父鬾母,毋匿,符实□北,皆巫妇,求若固得。县(悬)若四(体),编若十指,投若于水,人殹,人殹而比鬼。(《五十二病方》453)
情态副词“固”修饰动词谓语,表示态度坚决肯定,可译为“坚决”“肯定”。《汉语大词典》:“副词。一再;执意、坚决地。”书证《史记·齐太公世家》。“固”在出土医书中已见,书证比《汉语大词典》早。
3.表擅长
表施事者善于从事某种动作行为仅“善2”1个
善2
情态副词“善”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施事者善于或喜欢从事某种动作行为。出土医书仅4例,其中《十问》2例,《天下至道谈》2例。“善”表示“擅长,善于”,传世文献中已有用例,如《尚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如:
(3)强用之,不能道,产痤穜(肿)櫜(櫜);气血充赢,九譤(窍)不道,上下不用,产痤雎(疽),故善用八益、去七孙(损),五病者不作。(《天下至道谈》18-19)
(4)故善用八益,去七孙(损),耳目葱(聪)眀(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处)乐长。(《天下至道谈》27-28)
4.表勉强
表示施事者勉强进行某一动作行为,仅“强”1个。
强
《词诠》卷四:“强,表态副词,即今语之‘勉强着’。”如《左传·昭公元年》:“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情态副词“强”在出土医书中修饰动词性谓语,表示动作行为在某一力量的作用下强行或勉强施行,可译为“勉强”“硬要”等,有10例,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2例,《五十二病方》2例,《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2例,《养生方》1例,《天下至道谈》1例,《脉书》2例。“强”在出土医书中读作“qiǎng”。如:
(3)其所产病:独心烦,死;心甬(痛)于(与)腹张(胀),死;不能食,不卧,强吹(欠),三者同则死;唐(溏)泄,死;水牙(与)闭同则死,为十病。(《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11)
例(1)、例(3)、例(5)“强吹(欠)”中的“强”为勉强义,指想打呵欠而打不出;例(2)中的“强启其口”指强迫地掰开患者的口齿;例(4)中的“强用之”指勉强坚持男女交合。
5.表谨慎
表示谨慎地进行某种动作行为,仅“慎”“孰(熟)”2个。
慎
“慎”为“谨慎”“慎重”之义,传世文献中已有用例,如《周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颖达疏:“故君子观此颐象,以谨慎言语,裁节饮食。”情态副词“慎”在出土医书中主要修饰动词性谓语,或与否定词一起修饰动词谓语,表示施事者谨慎地做出某种动作行为,有3例,其中《天下至道谈》1例,《十问》2例。具体用法如下:
[1]修饰动词谓语,表示小心谨慎地进行,可译为:“小心地”“谨慎地”“仔细地”,出土医书仅2例,其中《天下至道谈》1例,《十问》1例。如:
(2)心制(制)死生,孰为之败?慎守勿失,长生累安乐长寿,长寿生于蓄积。(《十问》55-56)
[2]“慎”与否定副词“勿”连用,表示警戒。《史记·高祖本纪》:“若 汉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而已。”“慎勿”表示恳切劝诫不要做出某种行为,意思为千万不要,无论如何不,出土医书仅1例。如:
赤子骄悍数起,慎勿□使则可以久交,可以远行,故能寿长。(《十问》51)
孰(熟)
“孰”同“熟”,《战国策·秦策一》:“孰视寡人。”吴师道注:“孰、熟通。”《资治通鉴·周纪三》:“臣愿王孰图也。”胡三省注:“孰,古熟字,通。”情态副词“孰(熟)”在出土医书中位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施事者在做出某种动作行为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有13例,其中《五十二病方》10例,《加约方》2例,《胎产书》1例。如:
(3)以雄黄二两,水银两少半,头脂一升,冶【雄】黄,靡(磨)水银手【□□□□□□□】雄黄,孰(熟)挠之。(《五十二病方》418)
例(1)“以新布孰暨(摡)之”整理者注:“用新布仔细擦拭”。“孰”为情态副词,可译为“仔细地”。例(2)—例(5)中“孰洒”“孰挠”中的“孰”均为情态副词,表示“仔细地”之义。
6.表态度
表示施事者在做出某种动作行为时的态度仅“善3”1个
善3
《词诠》卷五:“善,表态副词,今言‘好好地’。”“善”表示“好好地”,《汉语大词典》最早用例为《左传·成公二年》:“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情态副词“善”在出土医书中表示以积极的态度完善的从事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好好地”“很好地”等,有24例,其中《引书》1例,《五十二病方》4例,《养生方》18例,《胎产书》1例。如:
(1)苦两足步不能钧(均)而厀(膝)善痛,两胻善塞<寒>,取木善削之。(《引书》40)
(2)干,有(又)傅之,三而巳(已)。必善齐(斋)戒,毋【□】而巳(已)。(《五十二病方》331)
(4)女子鲜子者产,令它人抱其□,以去溪谷濯其包(胞),以新布裹之,为三约以敛之,入□中,令其母自操,入溪谷□□□之三,置去,归勿顾;即令它人善狸(埋)之。(《胎产书》33-34)
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共有“私”“难以”“易”“善1”“更”“相”“固”“自”“善2”“强”“慎”“孰(熟)”“善3”13个,凡143见。全部用于动词或动词谓语前面,在句中作状语。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大部分直接用于动词或动词谓语之前,少数情态副词与它所修饰的动词或动词谓语之间插入了介词短语作修饰语,如表示态度的情态副词“善3”。现将出土医书情态副词的语法功能情况列表如下:
表1 出土医书情态副词语法菜单
出土医书情态副词数量不多,表义全面,以单音词为主,有13个,复音副词仅有“难以”1个。语法功能很单纯,有141例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不修饰其它成分充当的谓语。仅有2例位于介宾短语之前,说明情态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是常态。语义上,出土医书情态副词的意义相对于其它副词而言比较“实在”,口语性强是出土医书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因此,情态副词类别的详尽和表义的具体使语言的表述更加形象、生动。
甲骨文时期,据张国艳考证,情态副词只有一个“自”,表示动作行为由人亲自发出,与后世“自”的用法相同。[4]武振玉将“允”“实”“必”一类副词,归入情态副词之类。[5]李明晓考察了战国楚简中的情态副词,主要有“自”“亲”“身”“躬”“相”“实”“难”“易”“速”“迟”“强”“善”12个,都可以修饰动词谓语,在句中作状语。而“相”“自”还可以修饰形容词谓语,用例较少。[6]257秦简中的情态副词有“更”“交”“相”“相与”“杂”“明”“自”“善1”“善2”“强”“材”“称议”“端”“直”“故”“擅”“句(茍)”“私”“盗”“伪”20个。出土医书中的情态副词有“私”“难以”“易”“善1”“更”“相”“固”“自”“善2”“强”“慎”“孰(熟)”“善3”13个。出土医书中新产生的情态副词有“难以”“孰(熟)”“故”和“慎”4个。可以看出,自战国到秦汉,简牍帛书不断有新的情态副词产生,但是最核心的情态副词没有变化,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焉王堆漠墓帛书(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兰州:文物出版社,1975.
[4] 张国艳.甲骨文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2:64.
[5]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47.
[6] 李明晓.战国楚简语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ThestudyofModalAdverbsinQinandHanDynastiesCenteredontheUnearthedMedicalBooks
Cheng Wenwe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China )
Modal adverbs of the unearthed medical books are “Si私”“NanYi难以”“Yi易”“Shan善1”“Geng更”“Xiang相”“Gu固”“Zi自”“Shan善2”“Qiang强”“Shen慎”“Shu孰(熟)”“Shan善3”. Medical books of new modal adverbs are “NanYi难以” “Gu固” “Shen慎” “Shu孰(熟)”,which show that new modal adverbs arose of the unearthed medical books in Qin and Han period, but there is no change to the core of the modal adverbs. All these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earthed medical books.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unearthed medical books; modal adverbs; grammatical features
朱丕智]
2017-12-09
程文文(1986—),女,山东泰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2016年度重庆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简帛医书语法研究”(16XWB01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先秦两汉简帛医书词汇语义系统研究”(2016BS071)阶段性成果。
H03
A
1673—0429(2017)06—0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