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摘要:根据国家林业局2017年第2号公告,美国白蛾疫区涉及11个省(区、市)的558个县级行政区。通过对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出美国白蛾发生的特点:食性极杂、寄主广、适生能力强、繁殖力强、传播蔓延快、传播途径广、耐饥时间长、危害重等,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对象,也是我国唯一一种同时被农业和林业部门列为检疫对象的外来有害生物,同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措施
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 cunea(Dnury),属鳞翅目,灯蛾科。别名秋幕毛虫、美国白灯蛾、秋幕蛾等。原产北美,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后迅速蔓延至东欧、前苏联、法国、墨西哥、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我国辽宁丹东首次发现,1981年传入山东并相继蔓延危害。根据国家林业局2017年第2号公告美国白蛾疫区涉及11个省(区、市)的558个县级行政区,具体是:北京市15个区;天津市16个区;河北省10个地级市126个县(市、区)及2个省直管县级市;内蒙古自治区1个县级行政区;辽宁省13个地级市67个县(市、区);吉林省4个地级市13个县级行政区,其中2016年美国白蛾新发生县级行政区1个;江苏省8个地级市49个县(市、区),其中2016年美国白蛾新发生县级行政区7个;安徽省12个地级市58县(市、区),其中2016年美国白蛾新发生县级行政区14个;山东省17个地级市137个县(市、区);河南省11个地级市61个县(区、市)及6个省直管县(市),其中2016年美国白蛾新发生县级行政区2个;湖北省4个地级市2016年美国白蛾新发生县级行政区7个。
1形态特征
1.1卵
美国白蛾卵圆球形,直径0.5mm,卵表面有许多小刻点,初产为浅黄绿色或浅绿色,有光泽,以后逐渐加深为灰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1个卵块大小约2~3cm2,数量在数百至上千粒不等,表面附毛和鳞片。
1.2幼虫
美国白蛾幼虫体细长,体色变化较大,根据幼虫头部颜色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我国大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头宽2.5mm,体长28~35mm。“黑头型”头部黑亮,体黄绿色至灰黑色。幼虫背部有一条黑色的纵带。纵带两侧各有一排黑色毛瘤。体两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杂有黑色或褐色毛。气门白色。长椭圆形,具黑边。胸足黑色,臀足发达。
1.3蛹
美国白蛾蛹呈长纺锤形,蛹体长8~15mm,宽3~5mm,暗红褐色。有臀棘8~17根。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被有黄褐色或暗灰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1.4成虫
美国白蛾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复眼大而突出,全身鳞片细而密,头部和胸部背面密布白毛,下唇须小,侧面呈黑色,喙短而弱。成虫雌蛾翅展36~45mm,体长12.5~14.5mm;雄蛾翅展30~36mm,体长10.5~13mm。雌、雄比为I:1.03。雄蛾触角双栉状,黑色,长5mm,内侧栉齿较短,约为外侧栉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多数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成虫寿命一般4~8天。
2生活习性
美国白蛾1年3代,以蛹在树皮裂缝、地面枯枝层或表土层内越冬。越冬蛹一般在5月中旬羽化,第1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6月初出现第1代1龄幼虫,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2代成虫羽化,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下旬~9月上旬初始见第3代成虫,10月下旬~11月初第3代幼虫进入蛹期。1个世代大约40天左右。一般情况下,雌成虫交配后于当天下午或夜里开始产卵。雌虫常将卵产在树冠外围叶片的背面,有少部分雌虫将卵产于枝条上。通常1头雌虫一生只产1块卵。雌虫产卵时往往将卵产于平行的叶脉间,所以许多卵块的形状呈矩形或菱形。卵块上覆盖有雌蛾脱落的体毛,卵块表面的鳞毛有强烈的防水性,可以防止卵粒被雨水冲刷掉。卵期6~12天。幼虫共7个龄期,幼虫期30~40天。幼虫具有暴食性,并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尤其是5龄后食量剧增,有时在3~4天内可将一棵树的叶片吃光。幼虫老熟后就停止取食,沿树干下行,在树干的老皮下或附近的其他地方寻觅化蛹场所。在遇到合适的地方后,老熟幼虫就钻入其内化蛹。若幼虫钻入土中,则形成蛹室,蛹室内壁衬以幼虫吐的丝和幼虫的体毛。在其他场所,幼虫则吐丝做茧,在其内化蛹。
3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食性极杂、寄主广、适生能力强、繁殖力强、传播蔓延快、传播途径广、耐饥时间长、危害重,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对象,也是我国唯一一种同时被农业和林业部门列为检疫对象的外来有害生物。
3.1美国白蛾食性极杂、寄主广
主要為害行道树、观赏树木、果树和花卉、农作物、杂草等,可为害200多种林木,尤其对阔叶树危害严重,其中悬铃木、白蜡、臭椿、泡桐、金银木、山楂、桑树、桃、李、杏、苹果、梨、樱花、杨树、柳树、榆、刺槐、海棠、丁香、紫荆、五角枫、爬山虎、葡萄、金银花等园林植物,同时也为害园林植物周围的玉米及蔬菜等农作物。随着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白蛾的食性也往往发生一定的改变。美国白蛾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危害针叶树,但在老龄幼虫分散危害时,往往对个别针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
3.2危害的严重性、传播途径广
美国白蛾大发生时,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园林植物的叶片被吃光,严重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受害区各种园林植物呈现一片枯黄,状如秋天,甚至造成树木枯死,被称为“无烟的火灾”。据测定1头幼虫一生取食树叶量55.6~69g。幼虫极易随人为活动、物资、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从监测发生情况看,美国白蛾主要集中发生在以苗木、木材、板材及其制品集中加工、集散地区等交流往来频繁、物流量大的地方。
3.3适生能力强、繁殖力强、具有爆发性
美国白蛾对恶劣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耐寒冷(能耐零下16%的低温),耐高温(能耐40℃的高温),耐饥饿(在无食物的情况下幼虫能生存10~15天)。1只雌蛾1次可产卵800~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以上。
4综合防治方法
4.1加强检疫
认真开展产地检疫和复检工作,疫区苗木、木材等未经检疫和处理,严禁外调或调入,对来自疫区的苗木、接穗、花卉、鲜花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等必须严格复检。
4.2做好虫情监测
应用性引诱剂定点长期监测美国白蛾成虫,一旦发现,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幼虫不要随意乱丢弃,应就地销毁,以防蔓延。
4.3人工、物理防治
4.3.1人工剪除网幕。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即1~4龄幼虫在树上为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此时通过观察并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及危害的枝条,可消灭虫源达到防治的效果。剪下的枝及网幕要装于塑料纺织袋中,集中烧毁。
4.3.2围草诱蛹。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然后于蛹前解下草把烧毁。
4.3.3灯光诱杀。利用诱光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光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4.4生物防治
4.4.1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在3~4龄期幼虫喷施Bt乳剂,可施用含量为160001U/mg的Bt可湿性粉剂2000~3500倍液;或喷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喷后第8天幼虫感病最多,持效期达30多天,防治效果在90%以上;释放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00至下午5:00以前进行放蜂,将茧悬挂在离地面2m处的枝干上。
4.4.2植物杀虫剂防治低龄幼虫。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4.3性信息素诱杀。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杀雄成虫。春季诱捕器设置的高度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m)处为宜,夏季以树冠中上层处设置最好。每100m设1个诱捕器,诱集半径可达50m。
4.5化學防治
对4龄前幼虫使用20%除虫脲悬浮剂6000~8000倍液,灭幼脲类具有持效期长且抗雨水冲刷的特性,持效期达1个多月,喷后半小时遇小到中雨都无妨。在美国白蛾破网后喷此类药防治效果差些,凡是吃到药的虫不能蜕皮或化蛹,但对停止取食的老熟幼虫无效。也可使用20%米满胶悬剂1500-2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000倍液等仿生农药进行防治。对于幼虫发生危害严重地段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另加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混合后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