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莹
音乐、绘本、朗读,给孩子的听说读写打下了坚实的起步,也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当听到老师们夸奖我们班上的孩子聪明漂亮时,我心里暗暗想着,是最动听的音乐、最有想象力的绘本、最丰富的阅读在滋养孩子们呀。
第一部曲:音乐,静心凝听
对于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没有学习行为规范等概念,当你大声地强调提醒维持纪律时,他们总像是油锅里的煎堆一样,按下了又浮起来,任你声嘶力竭横眉竖眼也无动于衷。
针对这个现象,我收集了许多对孩子有启蒙作用的益智音乐,并在班级微信群里分享给家长们。每天在早读前,在语文课前,我都会让孩子闭上眼睛,凝神专心地欣赏音乐。《勃拉姆斯摇篮曲》《舒曼童年情景》《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贝多芬的欢乐颂》……宁静地、轻柔地、悦耳地、欢快地,音符如精灵般悄悄跳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他们也许只是听着,还不知道如何欣赏,但在音乐的美妙世界里,他们真的很安静,很甜美……慢慢地,一首曲子听多了几遍后,当音乐再一次轻轻响起时,他们仿佛遇见了熟悉的好朋友一样,眼睛发出惊喜的光彩,小手、脑袋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打起节拍,愉悦的心情写在他们纯真的脸庞上。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我相信这课前的两三分钟,不仅是为专注听打下基础,也在滋生孩子的智慧,为孩子有节奏的朗读埋下种子。
第二部曲:绘本,用心阅读
一年级的识字量少,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需要慢慢形成,如何在提高识字量时,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一定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呢?我选取了儿童最喜欢的色彩斑斓又生动有趣的绘本。教育学博士邱琼慧清晰地解说了绘本与儿童的关系,“绘本,超越语言、超越文化,给读者提供一个宽广的想象世界,更是儿童最佳的阅读媒材。”
为了丰富绘本阅读量,暑假寒假期间,我推荐了许多绘本书目,让每个孩子每人买一本,40个学生就是40本,两个学期就有80本,孩子们轮流阅读,有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同时,我每周至少安排一节绘本阅读课,一边播放绘本PPT,一边给孩子们讲解。在一年级上学期,我一共给孩子们讲了20多个绘本故事,如《大卫不可以》《大卫惹麻烦》《你很快就会长高》《一颗超级顽固的牙》《活了一百次的猫》《是谁嗯嗯在我头上》等,看到孩子们被有趣的故事吸引了,我就会引导孩子去设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通过鼓励放飞孩子们的想象力。
我在教学随记里曾写道:“周五, 给孩子读了绘本《我爸爸》,很简单的故事,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的挑战,孩子们都兴致勃勃,表达能力常常给我惊喜。初次读绘本,可以观察,可以猜测,说出你的理解,可以模仿说句,可以联系生活,说说我们自己的爸爸……如何引导孩子读书,而不是随便翻翻即可,我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会慢慢发挥作用的。”
绘本阅读,有趣的故事活跃了课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说话能力给学生们留下更深的印象。
第三部曲:朗读,专心朗诵
初建班级微信群,是为了便于与家长们交流,老师和家长们及时分享关于教育的好文章,共同了解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教育行为。但慢慢地,微信群除了分享文章和发通知,有时成了家长的牢骚发泄处,或者有时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可不是初衷哦。于是,我从APP《我们读诗》中受到启发——孩子们可以朗读,把朗读发表在微群里,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可以收听多,多好呀!
“大家好,我是一(1)班的王梓晞,今天我给大家背诵的是课文《找春天》!”每天饭后散步时总可以听到孩子们琅琅上口的读书声。全班40人,每天5-6人朗读,一周每人发表一次朗读语音,一次朗读两篇(首)文章,含一篇课文朗读和一篇课外文章的朗读,周二朗读的孩子必须收听并评价周一的朗读,以此类推,评选出每天三名“朗读之星”。读得特别棒的,我会收藏起来第二天放给全班学生听,并推荐参加班上的讲故事擂台赛。
这一个小小的“诡计”,却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其乐无穷。他们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朗读者;而寻找自己想读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奇妙的阅读之旅。二年级下学期,给全班每个孩子今年的生日礼物是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的诗》,悄悄地,他们的朗读加入了这本书里的诗歌。小浩选读了丹麦诗人诺德布兰德的《回家》,小盈朗读法国雨果的《当一切入睡》,小龙朗读英国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乐乐选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萊的《英国圆号》:“今晚/黄昏的风/仿佛刀剑铿锵/猛烈地吹打/茂盛的树林|擂响/天宇的鼓点/催动|地平线上的浮云……”他稚气地朗读出了诗歌的音乐美,表达出诗歌的意境美。正如北岛说的:“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孩子们成了班级微信群的主播,微信群没有多余的牢骚,更多的是孩子们充满童趣的声音。慢慢地,孩子们声音更有节奏、有感情,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
朗读的进行,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有的朗读诗歌,有的讲成语故事,有的阅读科普文章,涓涓细流,汇成了阅读的大海洋。
年三十,大年初一,我们的微信群依然传来孩子们的朗读声,朗读成了班上孩子自觉的行为,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朗读时的自信和深深的陶醉。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