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
去年年末,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加布里尔在科尔伯基金会举办的柏林外交政策论坛上发表了长达15页的主旨演讲,就德国及欧洲今后外交政策走向提出了明确主张。
加布里尔借用德国知识精英社会学家达伦多夫的话直指欧洲外交政策的痛处:“欧洲不具塑造力,欧洲缺乏兴趣构建这一塑造力”。他呼吁欧盟首先定义欧洲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参与未来世界的塑造。
作为同盟者,美国在70年前的马歇尔计划中把欧洲重建看作是服务自身福祉的项目,但今天美国政府对欧洲的认知颇有距离感。加布里尔认为,有鉴于不久的将来,美国的国民会从欧洲裔主导转向拉美、亚洲及非洲裔占多数,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会因之发生根本性改变。
加布里尔认为中国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长远地缘政治理念的国家。他批评西方国家缺乏类似理念,“因为只有确定中欧利益,同时确定美欧利益,双方才能产生平衡。”他强调德国的外交政策需具有“政治-战略思维”,依靠美国保护的时代已经过去。
细读加布里尔的讲话,我们不难看出,德国意欲摆脱对美国的依附,通过对自身及欧洲利益的设定,追求、维护这一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全球治理。
德国愿意看到一个建立在有效规则基础上的多极世界,希望自己及欧洲走出“向内”型的外交政策,扔掉“富裕但孱弱”的帽子,成为这个世界的“塑造力量”。希望欧盟各成员国放弃内部擎肘,重新赋予欧盟以活力。作为现代文明及现代社会治理的发源地,欧洲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其意义无疑是积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美国及西方战胜国跨大西洋联盟的一部分,并且长时间仅关注德国问题及东方政策,但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德国至少在迈出睁眼看世界、睁眼看中国的一步。
不管2018年1月7日开始的联盟党与社民党组阁谈判结果如何,加布里尔倡导的具有“政治-战略思维”的积极有效外交政策观点将是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基调,都值得我们关注。
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加布里尔仍从旧有的地缘政治角度理解“一带一路”,有失偏颇。“一带一路”须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下理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
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这种局势,人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人们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危机。另一种是,人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这就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
中德两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两国在全球治理中规则的制定、全球性问题解决上的密切合作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我们有必要密切注意德国在全球治理观方面的转变,促进两国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教授,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