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葛文博
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在法国对著名经济学家、调节学派创始人、法国前总理(若斯潘和拉法兰)经济顾问、法国经济智库国际前瞻及信息研究中心顾问米歇尔·阿列塔(MichelAglietta)进行了专访。阿列塔开创的调节学派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相结合,融合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
和法学等各学科,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2014年,阿列塔作为主要作者出版的《中国道路:超越资本主义与帝制传统》法文版推出后,在法国及西方社会引起巨大的学术和社会反响。2016年该书推出中文版。在他的视角下,中国道路藏着什么奥秘?
“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的升级版
环球时报:中法经济合作及中欧“一带一路”对接情况如何?您对马克龙总统访华就此议题与中国领导人商议有何判断和期待?
阿列塔:中法、中欧“一带一路”对接前景光明。在中法经济合作层面上,法国看重中国巨大的资本和消费市场。欧洲一体化需要新动力,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或可成为欧盟获取助力的优良选项。而在倡议对接上,最大的挑战是双方的政治信任亟待提高。但我相信,马克龙总统访华期间将就此问题和习近平主席深入沟通,增进互信,中法、中欧必将在经济平衡、绿色经济、产业合作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环球时报:您对“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评价?
阿列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两个选择,是关起门自己发展还是继续坚持并深化改革开放?显然,习近平主席具有长期目标和战略眼光。“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为达成经济平衡目标而提出的重要倡议,同样是经济全球化的升级版。它不是霸权强推的经济工具,而是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让沿线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掉队的伟大设想,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许多政府失灵的非洲贫困地区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中东欧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下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趋于平稳,管理更为优化。
仅仅追求民主的刻板形式是极其危险的
环球时报:您在撰写《中国道路:超越资本主义与帝制传统》一书过程中,对于中国道路的理解有什么新发现?
阿列塔:21世纪,我们正在经历美国资本主义霸权的衰落、亚洲力量的兴起以及中国在亚洲逐渐占据核心地位的过程。如果能回到青年时代,我真希望能在中国求学、做研究,我坚信中国将成为新世纪最为重要的大国。
我是学者,写这本书就如同写一篇关于中国的论文。我需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对社会影响巨大的思想,所以我选择了我的中国学生白果女士作为搭档。在2年多时间里,我们经常到中国参加各种会议,我也研读了法国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所有关于中国思想研究的书。我发现在中国传统中,集体的关联作用很强,这使我们对中国近代以来推动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原因有了更好的理解。比如,中国曾尝试引进西方制度,但很快失败了,并引发内战和混乱。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正确认识到这是一个90%人口都是农民的国家,所以不能单纯照搬西方和苏联那一套。我们看到,即使在1978年改革开放及之后的发展历程中,集体主义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球时报:能否具体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西方模式有何不同?
阿列塔:西方以希腊哲学作为基础的文化最终在政治上形成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在经济上形成了平衡市场的理念。而中国传统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显然与此不同,中西方对具体概念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对民主的理解。西方的民主思想主要发源于希腊传统、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运动。西方主流认为民主就是选举,没有选举就没有代表性,但这一刻板的“民主形式”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选举出的多数总是对少数具有压倒性优势,导致政策无法兼顾所有人的利益,这就是现今很多自诩民主、推崇选举的国家最终选出了独裁者的原因。
中国传统中将人民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是否维护人民福祉。我对此非常赞同,民主施行得好不好应由结果,即是否维护人民福祉来判断,仅仅追求民主刻板形式是极其危险的。中国古代王朝被推翻就是因为其保护人民福祉的功能丧失了。而让人民实现温饱,奔向小康,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人民财富的积累,增强国家能力,发展科技,这就是当今中国正在做的经济改革,这是维护人民福祉的,因此也是民主的。
进入新时代,中国致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新问题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中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阿列塔: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950年至1972年,中国一直受西方孤立,不能引入西方先进科技,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开始逐渐开放,这个农民为主要人口的国家极大受益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引入,中国在帮助农村发展、积极为农民寻找市场上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农民收入,所以改革很快得到农民的支持。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发社会的巨大转型,自然会产生社会矛盾,但中国人顶住了重回计划经济的压力。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塑造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人逐渐富裕起来,这时又产生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面临影子银行、地方债和房地产泡沫等威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刻理解经济必须可持续发展,正致力于解决这些新问题。
环球时报:您如何评价习近平主席近年的经济改革举措及成果?您对中国经济改革有什么建议?
阿列塔: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八大、十九大及一系列经济会议中详细列出了众多经济议题,中国经济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两个一百年”的长远恢弘的目标更体现了其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充分的自信。在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平衡发展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增长摆脱了“以数字论英雄”的旧观念,转向强调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理念。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最重要的是靠创新。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现在开始着力向高端技术领域冲刺。中国在大数据、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这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铺好了路。
我建议中国的平衡发展应注重包容,重视经济和社会的联系,让全民享受发展福利。着力完善医保、养老等社会兜底体系,做好中央层面的统一规划协调,还应做好税务改革。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各地的城市化发展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鉴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落后地区往往有很好的风景,其自然资源应得到珍视和保护。在地区治理、银行监管、外资引进等方面要加强建设,并着力解决影子银行、地方债等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