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邵玉婷,孙钦凤,谢志伟
(1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山东东营257034; 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分院;3山东大学口腔医院)
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上切牙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观察
刘东1,邵玉婷2,孙钦凤3,谢志伟1
(1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山东东营257034; 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分院;3山东大学口腔医院)
目的探讨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上切牙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上切牙拥挤患者57例,根据上切牙拥挤度分成三组,其中轻度拥挤组19例(拥挤量2.0~3.9 mm),中度拥挤组20例(拥挤量4.0~5.9 mm),重度拥挤组18例(拥挤量≥6.0 mm)。患者均不使用减数拔牙治疗。首先按照设计方案模拟临床矫治,将每一矫治阶段的牙颌模型进行三维快速激光成形制作出一系列透明的隐适美矫正器。患者佩戴矫正器,通过牙齿上粘接的矫治附件在完成支抗控制的同时可使牙齿不断小范围移动位置,逐渐矫正牙齿畸形,使其符合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矫治目标。矫治前后观察上切牙突度指标(覆颌、覆盖、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及牙弓宽度指标(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结果57例患者治疗后均达到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但轻、中、重度拥挤组间治疗时间比较,P均<0.05。矫治前后比较,轻度拥挤组覆盖,中度拥挤组覆颌、覆盖 ,重度拥挤组覆颌、覆盖、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拥挤组矫治后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均<0.05)。三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轻度和中度上牙列拥挤患者矫治效果良好,但重度拥挤患者中上切牙可出现明显的唇倾和前突。
上切牙拥挤;隐适美矫正器;上切牙突度;牙弓宽度
近年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及面部美观的日益重视,口腔科成年正畸患者逐渐增多。上切牙突度决定面部美观和牙周健康,错颌畸形患者其上切牙拥挤的主诉最多,是患者寻求正畸治疗的主要原因[1]。隐适美是一种牙齿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其借助3D计算机成像技术,通过远中移动磨牙、颊侧扩弓或者唇倾切牙等方法实现精准、高效、舒适治疗[2]。有报道显示,下切牙拥挤患者采用隐适美治疗,其牙拥挤程度降低了91.4%[3];另有报道采用隐适美矫治下切牙拥挤病例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中48%的患者使用了减数拔牙治疗,58%的患者使用了邻面去釉和切牙唇倾等治疗[4,5]。然而,隐适美对上切牙拥挤治疗的报道尚少。为此,我们就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上切牙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进行了观察。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2017年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口腔正畸门诊就诊上切牙拥挤患者57例,男18例、女39例,年龄18~40岁、平均22.1岁。纳入标准:①无牙体牙周疾病;②未曾接受过正畸治疗;③安氏Ⅰ类错颌;④不需要使用弹性颌间牵引。57例患者根据上切牙拥挤度分成三组,其中轻度拥挤组19例(拥挤量2.0~3.9 mm),中度拥挤组20例(拥挤量4.0~5.9 mm),重度拥挤组18例(拥挤量≥6.0 mm)。
1.2 矫治方法及其目标 患者均不使用减数拔牙治疗。首先按照设计方案模拟临床矫治[6],将每一矫治阶段的牙颌模型进行三维快速激光成形,制作出一系列透明的隐适美矫正器。佩戴矫正器患者每两周更换一副,通过牙齿上粘接的矫治附件,在完成支抗控制的同时可使牙齿不断小范围移动位置,逐渐矫正牙错位、牙列拥挤、牙齿不整齐、牙间隙、前牙反颌等牙齿畸形。矫治目标是患者矫治后符合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7]:①矫治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上,同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的近中斜面上,上颌尖牙咬合于下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②牙齿的近、远中倾斜度正常;③牙齿唇(颊)-舌向倾斜正常;④牙列中没有不适当的牙齿旋转;⑤牙齿保持相互接触,无牙间隙存在;⑥颌曲线较为平直,深度为0~2 mm。
1.3 上切牙突度及牙弓宽度测量 治疗前后使用Planmeca Romexis行患者口腔扫描成像,并通过相关软件测量其矫治前后的上切牙突度及牙弓宽度。测量平面包括:①NA平面:鼻根点与上齿槽座点连线;②PP平面:前鼻棘点与后鼻棘点连线(腭平面);③AP平面:上齿槽座点与颏前点连线。上切牙突度指标为覆颌、覆盖、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牙弓宽度指标为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
2.1 临床疗效 57例患者治疗后均达到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其中治疗时间轻度拥挤组为(51.50±20.28)周,中度拥挤组为(64.55±19.33)周,重度拥挤组为(70.62±15.33)周。三组间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P均<0.05。
2.2 三组治疗前后上切牙突度指标比较 矫治前后比较,轻度拥挤组仅覆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拥挤组覆颌、覆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拥挤组覆颌、覆盖、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上切牙突度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三组治疗前后牙弓宽度指标比较 重度拥挤组矫治后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均<0.05)。三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牙弓宽度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轻度拥挤组同期比较,#P<0.05;与中度拥挤组同期比较,@P<0.05。
无托槽隐形矫正器是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透明弹性材料活动矫治装置,是快速成形技术和新材料完美结合的产物。对牙齿畸形患者通过连续佩戴一序列的矫正器,不断地小范围移动牙齿,从而达到矫治畸形目的。这种矫正器无托槽和钢丝,隐形、舒适、可自行摘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成年患者矫治牙齿又不影响美观的需求。无托槽隐形矫正器在控制矫治力大小的同时,还可以控制矫治力作用的时间,在不同阶段移动不同的牙齿,能更好地完成对支抗的控制[8]。隐适美矫正器是一种无托槽隐形矫正器,其借助牙颌模型数字技术将获得的口腔阴模进行三维扫描并录入,对模型进行三维重建,与可视化三维图像处理技术及三维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相结合,按照医生的设计方案模拟临床矫治。即将每一矫治阶段的三维牙颌模型进行三维快速激光成形,再在成形的母模上制作各个阶段的透明压膜隐形矫治器[9]。周洁珉等研究认为,三维重建系统可生成真实的数字化牙颌模型影像,系统测量软件能提供可靠的测量数据且其精确性明显优于石膏模型。计算机三维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迅速发展,为口腔正畸带来再一次革新[10]。
早期的隐适美矫正器适应证很窄,只适用于矫治成年人或第二恒磨牙完全萌出的青少年轻度错颌畸形,如轻度拥挤、少量牙列间隙等[11]。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隐适美可以矫治拔牙患者和存在骨骼畸形的中度甚至重度的错颌畸形[12]。本研究显示,通过一定时间的矫治,轻、中、重度上切牙拥挤患者矫正器治疗后均能达到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牙列拥挤矫治效果良好。但是,与轻度上切牙拥挤患者比较,中、重度上切牙拥挤要达到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其矫治时间应适当延长。
本研究中,患者均未使用减数拔牙治疗。隐适美矫正器治疗牙列拥挤的非拔牙矫治方法主要有牙弓扩展和邻面去釉。目前,邻面去釉仍存在较大争议,Meredith等[13]认为邻面去釉会增加龋病的发生,因此本研究未使用邻面去釉开拓间隙。牙弓扩展又分为牙弓长度扩展和牙弓宽度扩展。本文矫治前后牙弓长度扩展主要探讨切牙唇向移动,即上切牙突度变化。本研究显示矫治前后比较,轻度拥挤组仅覆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拥挤组覆颌、覆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拥挤组覆颌、覆盖、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使用隐适美矫正器能有效改善轻、中度牙列拥挤,且对上切牙突度无明显影响,不拔牙矫治重度牙列拥挤患者会引起上切牙前突和唇倾。牙列拥挤的牙弓宽度扩展包括矫形扩展、正畸扩展和功能性扩展,本文主要探讨牙弓宽度的正畸扩展。本研究显示,在轻、中、重度拥挤组尖牙间宽度在矫治后较矫治前分别平均扩展了1.2、2.2、3.5 mm,前磨牙间宽度在矫治后均较矫治前有所增加。说明隐适美矫正器能通过开展牙弓宽度提供间隙避免了上切牙的唇倾,减小突度增加,尤其对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效果显著。但在重度拥挤患者中,使用隐适美矫正器不能有效预防切牙唇倾。总之,使用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矫治能有效改善轻、中度上切牙拥挤畸形,且对上切牙突度无明显影响。但是,拥挤量≥6.0 mm的重度上切牙拥挤使用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矫治,患者可能发生上切牙唇倾和前突。
[1] Meier B, Wiemer KB, Miethke RR. Invisalign-patient profiling.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survey[J]. J Orofac Orthop, 2003,64(5):352-358.
[2] Rosvall MD, Fields HW, Ziuchkovski J, et al. Attractiveness, acceptability, and value of orthodontic applianc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9,135(3):276e1-276e12.
[3] Kravitz ND, Kusnoto B, BeGole E, et al. How well does Invisalign work?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tooth movement with Invisalign[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9,135(1):27-35.
[4] Krieger E, Seiferth J, Marinello I, et al. Invisalign treatment in the anterior region: were the predicted tooth movements achieved[J]. J Orofac Orthop, 2012,73(5):365-376.
[5] Duncan LO, Piedade L, Lekic M. Changes in mandibular incisor position and arch form resulting from invisalign correction of the crowded dentition treated nonextraction[J]. Angle Orthod, 2016,86(4):577-583.
[6] Beers AC, Choi W, Pavlovskaia E. Computer-assissed treatment planning and analysis[J]. Orthod Craniofac Res, 2003,6(Suppl 1):117-125.
[7] 付民魁.口腔正畸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3-154.
[8] Joff L. Invisalign: early experience[J]. J Orthod, 2003,30(4):348-352.
[9] 王邦康.口腔正畸矫治方法的新进展——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研究与展望[J].北京口腔医学,2005,13(1):2-5.
[10] 吴勇,赵志河.无托槽矫治器-Invisalign 简介[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20(4):264-265.
[11] 方建强,张月,陈杰. Invisalign矫治器——一种新型的无托槽矫治器[J].口腔医学研究,2005,21(2):217-218.
[12] Boyd RL. Esthetic orthodontic treatment using the invisalign appliance for moderate to complex malocclusions[J]. J Dent Educ,2008,72( 8):948-967.
[13] Meredith L, Farella M, Lowrey S, et 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alysis of enamel nanotopography after interproximal reduction[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7,151(4):750-757.
谢志伟(E-mail:xiezhiweismile@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7.45.030
R783
B
1002-266X(2017)45-0089-03
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