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018-01-05 07:52王翔
市场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王翔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的逐年递增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政府和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關注。通过分析了目前职业指导教育的弊端在于同质化、抽象化和间断化,提出要从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变,从抽象化向实践化转变,从间断化向常态化转变,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 职业指导;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172-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高等院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招生人数不断递增,导致高校毕业人数逐年攀升,2017年大学毕业人数为795万,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增加30万,由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过量与劳动力市场饱和直接导致了人才供求失衡,使当下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和紧迫。目前,各高等院校虽都比较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工作,但是由于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很多地方存在问题,急需进一步改进和弥补。各高等院校不断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并在大学生中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一、 高等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观念落后,指导同质化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仅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更有甚者仅是就业信息的发布。因此,职业指导课程就变成了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技巧讲授和就业形势分析。这种课程以“上大课”的形式出现,沿袭传统的“师讲生听”的讲课模式,只重视知识的单项灌输,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式整齐划一,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向毕业生过分地强调就业率,而且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忽视学生的年级、专业、兴趣等。由于职业指导的同质化,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缺乏对每个个体独立的职业适应、角色切换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选择茫然,职业能力匮乏,职业理想缺失,就业后职业认同度不高。

(二)师资匮乏,课程缺失,指导抽象化

拥有一支人员齐备,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水平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保证。职业指导对师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从事的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共性、个性和就业市场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社会、心理、法律、管理、公共关系等多学科的知识。目前,各高等院校基本用辅导员来担任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辅导员拥有长期从事就业指导的一线工作经验,熟悉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对就业市场信息掌握也相对全面,但绝大多数缺少职业指导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无法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工作。这些教师以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来指导与传授,思想主观、片面、陈旧,缺乏技巧性、时代性、科学性和普遍性,专业化程度低,难以保证指导效果,从而造成了当下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素质低下,心理波动性大,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诚信和爱岗敬业精神等问题。

从课程编排和授课内容上看,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没有做到所有学生的全覆盖,仍然用选修课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其中的学生数量偏少,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仅限于课堂授课,内容过分理论化和抽象化,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仅仅是习得了一些粗浅、生涩的理论概念,由于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等客观锻炼,也进一步地加剧了职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

(三)目光狭隘,时间偏短,指导间断化

由于受到“唯就业率论英雄”的思想影响,很多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全部倾向与应届毕业生,把精力全部集中地放在了毕业生即将离开学校,走入用人单位的时间段,目光狭隘缺少对职业指导的长期性的考虑,再加上缺乏对本校毕业生职业后期发展动力的关注,也导致了很多高等院校近30年甚至是40年没有一位杰出的校友诞生。很多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仅停留在找到工作上,职业指导断断续续不连贯,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常态化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与培养,从而导致职业指导效果差,进而对其忽视与搁置。

二、 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的方法

(一)注重个性化指导

职业指导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中,需要把个体个性、差异性充分考虑在内,在指导方式上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每个学生的个体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和发展自己。此外,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学生发展独特的个性提供展示的平台,将职业指导进一步个性化、深入化,使职业指导对学生更具有实用性,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

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除了根据学生的个性区别施教以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宽泛统一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层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合理、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择业观和事业观,使其可以从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

(二)重视实践化指导

职业指导应将理论抽象的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不应当只是专业课的教育,还应该有社会实践、实习见习以及创业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能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拓展职业指导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实践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可以很好地感知和体验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以做出符合自身实际,更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化还需要与市场很好地结合。学校会给每个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就业中的竞争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过程,可以帮助学校获得关于市场需求的时时信息反馈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并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来审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所开展的职业指导能否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竞争力。

(三)实施常态化指导

以往传统的职业指导仅仅停留在应届毕业生上,然而刚刚入学的新生抑或是已经参加了工作的应届、往届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上都会有迷茫、彷徨和困惑。因此,高等院校应特别注重加强职业指导的常态化和连续性。职业指导教育应当从大一新生抓起,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大一为职业指导的引入期,以帮助大一新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确立适合的职业理想。各高等院校可以在新生入学之际就对所有新生进行性格、爱好与职业倾向的测试,掌握学生的大致性格和未来职业愿景,并给每一位學生建立完整的职业指导发展档案,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树立专业意识。这个阶段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规划意识和构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蓝图。大二为职业指导的调整期,指导大学生主动规划和探视个人的职业生涯。在此阶段,高等院校要引入大一期间积累的工作成果,引导学生对个人职业构想进行验证、确定和细化,并根据学生的专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指导学生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此阶段主要在于让大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综合能力,确定他们职业生涯方向。大三为职业指导的实践期,安排大学生进行职业实践,继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此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个人的优势、兴趣和专长所在,有针对地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逐步提升和巩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各高等院校在这一时期,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面试礼仪与技巧、简历撰写与排版等的培养。该阶段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工作力与创新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大四为职业指导的完善期,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支持和就业心理辅导。在此阶段要辅助毕业生进行角色认识与角色转变,调整个人心态,以完成从半社会人到社会人的根本转变。该时期基本以就业服务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与学校的就业率。在整个过程中,要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合作友善等精神层面的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商”。

各高等院校要树立全程关注与指导的理念,毕业后职业指导需要再继续陪伴一段时间,由于为毕业生提供了四年的持续性的跟踪分析和职业指导,对每个毕业生都有了很深了解,这是社会上其他的就业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可以为他们在就职后的3—5年内的可持续发展上继续引导和添加动力。各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关注毕业生求职工作的历程,对校友的职业发展脉络有很清晰地认识,收集大量的案例对职业指导的研究及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完善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铮钰.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阶段划分与教育内容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8).

[2]韩丽丽.论高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