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旭谦 杨雪芬
摘 要: 利用熵值法建立旅游化水平测度模型,借鉴以往研究建立旅游经济贡献率模型,同时建立二者之间的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及两者之间的空间错位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单个城市两个指标之间皆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关系,根据各城市错位方向和错位程度的不同,对产生错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缩小错位差距、促进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熵值法;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错位指数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055-03
一、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来,在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推动下,中国已从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产业大国。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伴随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旅游消费在家庭消費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的历史、自然、人文资源的商业化、资本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地标、文化元素、遗产遗迹、风情街区等被大量转变为旅游消费场所,人们生活的城市、乡村逐渐成为一个“旅游社会”。无论是否愿意,旅游正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方式,人民生活旅游化、城市发展旅游化的社会演变特点日趋明朗。“旅游化”这一概念源于西方学者对旅游发展所带来影响的关注。1983年,加拿大学者布鲁斯·杨在研究发展旅游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中首次使用“旅游化”这一概念描述“旅游发展的影响”。比利时学者简森-弗贝克阐述了旅游化的内涵,并以此分析旅游活动带给文化资源的变化,她将社会受旅游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旅游化;简森-弗贝克研究新加坡的社会旅游化,指出旅游业对新加坡具有很重要的经济作用,在新加坡游客的需求和权利可以得到政府的满足和保障,游客基本可以获得与当地人相同的生活体验,游客被新加坡社会化,同时新加坡社会被旅游化;富兰克林希望对旅游做出一种新的本体论解释,旅游是一种秩序化的现象,旅游化是旅游所带来诸多“秩序化效应”中的一种。国内关于旅游化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旅游化研究而发展的,2006年朱竑在研究论证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化两者相互促进与制约关系的文章中首次正式使用“旅游化”概念;陈志刚立足于国外乡村旅游化研究的基础,对乡村旅游化进行定义并指出旅游化是区别于工业化的另一种新兴发展模式;张晓萍、桂榕等认为旅游化发展对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正向作用;钱磊、张广海、李瑶亭等对城市、地区旅游化水平进行测度,定量的描述区域旅游化水平。综上,国外学者对旅游化研究的落脚点主要为文化资源、全社会的旅游化和作为“秩序化效应”的旅游化;国内学者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作为一种保护传承方式的旅游化、一种经济变革形式的旅游化和对旅游化水平的定量观察。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旅游业发展对经济数据的贡献作用,更要不断提高旅游化发展水平,切实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然而,单个城市旅游经济贡献率与旅游化水平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如何发现并度量旅游化水平和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不协调关系的成因是什么?如何处理该关系以达到尽可能的协调?基于此,我们借鉴空间错位关系的思想,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的错位关系进行定量计算和原因分析,提出改善的政策建议,期望达到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案
(一)旅游化水平测度模型
在充分了解旅游化概念理解旅游化内涵的理论基础上,遵循科学性、严谨性、数据可得性等原则,最终选择16个指标用于测度城市旅游化水平。其分别是:人均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人均旅游消费额、游居比、旅游总人数增长率、单位面积旅行社数量、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单位面积A级景区数量、资源品位度、单位面积星级酒店数、单位面积通车里程数、旅客周转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旅游搜索量占全部搜索量比重。其中旅客周转量为当年度交通部门运送旅客人数与运送距离的乘积,游居比为游客总量除以当地人口数量,资源品位度为该城市5A、4A级景区占当地A级景区的比例。利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各指标权重乘以各指标标准化值计算得到旅游化水平指数。熵值法是利用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通过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和指标测度量级不同造成的影响:
x′ ij= x ij-min(x ij) max(x ij)-min(x ij) (i=1,2,3,…,n;j=1,2,3,…,m)
2. 为了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对数计算出现无意义的情况,对数据统一加0.01做非负化处理:
x″ ij=x′ ij+0.01
3.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城市占该指标的比重:
p ij= x″ ij ∑ 10 i=1 x″ ij
4.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 j=- 1 ln(n) ∑ n i=1 p ijlnp ij
5.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度:
d j=1-e j
6. 计算各项指标的权值:
r j= dj ∑ m j=1 dj
7. 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各个城市的综合旅游化水平指数:
F i=∑ m j=1 rjx′ ij
(二)旅游经济贡献率评价模型
贡献度是指某一指标其中某一组成要素增加值在该指标基期总值中所占比重。贡献率是指某组成要素贡献度在该指标总增长中所占比重。本研究借鉴过往研究文献,认为旅游经济贡献率即为旅游经济增长对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指数,并依此计算陕西省10个城市的旅游经济贡献率。公式如下:
Gi= Lt Dt LRt YRt
Lt 为当年该地区旅游业总收入、 Dt 为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LRt 为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 YRt 为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三)错位指数模型
建立错位指数模型,度量10个城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首先对旅游化水平指数和旅游经济贡献率的数据结果进行总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错位指数 Mr 。公式如下:
Fr= Fi ∑ n i=1 Fi ;Gr= Gi ∑ n i=1 Gi ;Mr=Gr-Fr
(四)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包括:2016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16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旅游局网站和陕西省10个地级市旅游局网站。
三、 结果分析
(一)旅游化水平测度结果
通过旅游化水平测度模型计算出2016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旅游化水平并排序(见表1)。西安市旅游化水平最高,达到78.14 % ,旅游化发展明显具有省内一家独大的态势。宝鸡市旅游化水平为32.69 % ,位列全省第二位,汉中市旅游化水平最低,仅为11.87 % ,可见陕西省各城市之间旅游化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旅游化水平较高城市分别为西安,宝鸡、渭南、延安、铜川、榆林、咸阳,结合旅游化水平测度模型所选指标,西安、宝鸡、渭南、延安等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排在前列实属正常。旅游化水平较低的城市依次为安康、商洛、汉中,这些城市处于陕西南部秦岭山脉,交通条件落后,旅游资源以自然山水风景为主,难以实现综合化旅游发展,导致旅游化水平处于末位。综合分析陕西省10个地市旅游化水平特征:①旅游化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密切相关,西安、宝鸡、渭南、延安、铜川均是旅游资源相对高质量、高数量的地区;②旅游化水平与交通发展、地理区位等因素相关性较强,安康、商洛、汉中、榆林距离省会西安较远,且公共交通发展严重滞后,以致旅游化水平相对较低;③旅游资源禀赋相对交通区位因素更加重要。咸阳虽处于关中地区,交通区位优势强,但旅游化水平依然较低,其原因在于咸阳缺乏高质量高吸引力旅游景区,4A级景区多为古镇、博物馆类景区,如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乾陵博物馆等。
(二)旅游经济贡献率评价结果
通过旅游经济贡献率评价模型计算2016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贡献率并排序(见表1)。延安市旅游经济贡献率达到298.65 % ,查询延安市原始数据,数值过高原因在于2016年度延安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3 % ,因而模型得出延安市旅游经济贡献率超高。剔除延安市旅游经济贡献率超高的影响,其他9个城市的旅游经济贡献率均值为36.26 % ,表明陕西省整体旅游经济贡献率较高;但省内各城市之间差异依然较大,如渭南达到78.62 % ,而咸阳仅仅为21.31 % 。其中,渭南、宝鸡、铜川旅游经济贡献率均超过50 % ,GDP增长对旅游经济增長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效应,属于旅游经济依赖性城市。商洛、安康、西安旅游经济贡献率均达到30 % 以上,旅游经济增长对GDP增长推动作用明显,属于旅游经济推动型城市。榆林、汉中、咸阳旅游经济贡献率低于30 % ,旅游经济贡献效应不明显,其中榆林、咸阳以能源、工业经济发展为主,GDP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汉中旅游收入较低而城市人口数量较高,导致旅游产业收入在GDP中占比较低;因此,榆林、咸阳、汉中属于旅游经济疲软型城市。
(三)错位指数的计算
由于延安市2016年GDP增长率过小,导致其他9个城市错位指数计算失真,本研究选择剔除延安市相关数据测算错位指数 Mr (见表2)。9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关系,错位指数最大为22.32 % ,最小为1.44 % ,6个城市错位指数为正数,3个城市错位指数为负数,可见9个地级市错位指数的错位方向、错位程度差异较大。正向错位的城市按照错位指数数值大小依次为渭南、铜川、宝鸡、商洛、安康、汉中,这些城市多为旅游经济依赖度较高的城市,尤其以渭南、铜川、宝鸡经济发展对旅游经济依赖性最强。负向错位按照错位指数数值大小依次为西安、咸阳、榆林,其中咸阳、榆林均属于第二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西安属于旅游化水平较高而旅游经济收入偏低的城市。
(四)错位类型和原因分析
基于不同的错位程度和错位方向,将9个地级市错位现象分为正向强错位、正向弱错位、负向弱错位、负向强错位4种类型并进行特征分析(见表3)。
1. 正向强错位:渭南、铜川和宝鸡。三个城市均具有较好的旅游禀赋资源,景区质量高,吸引力强。渭南拥有西岳华山风景区、少华山风景区、富平陶艺村等优质旅游发展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极成熟,2016年渭南市旅游经济贡献率达到78.62 % 居于全省第二,但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没有很好的迎合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旅游化水平大幅落后于旅游经济贡献率。铜川借助红色革命老区旧址开展特色的革命教育旅游,同时利用药王故居、避暑行宫等历史遗址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开辟出一条独特的旅游发展道路。由于铜川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基础薄弱,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力量,同时铜川市旅游周转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处于全省末位,通过相对指标测算的旅游经济贡献率远远高于旅游化水平。太白山旅游风景区、法门寺佛教圣地等重量级旅游资源均位于宝鸡市,对宝鸡市的旅游发展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考虑到宝鸡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形势趋于下滑,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宝鸡市人口多、面积大,利用相对指标测算的旅游经济贡献率远远高于旅游化水平。
2. 正向弱错位:商洛、安康和汉中,其中商洛、安康旅游经济贡献率省内排名均高于旅游化水平省内排名,旅游经济贡献率与旅游化水平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商洛、安康两市面积大、景区同质化、旅游宣传力度弱、旅游企业数量较少等因素,导致两市旅游化水平处于全省较低位置。汉中虽呈现一定的正向弱错位现象,但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均处于全省倒数位置。汉中市旅游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带动效应较差,旅游城市知名度低,特色景区宣传效果差,导致旅游化水平低,同时旅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偏弱。
3. 负向弱错位:咸阳和榆林都为典型的能源工业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及其关联产业,旅游对GDP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旅游经济贡献率排在全省末位,因此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向弱错位现象。咸阳和榆林旅游总收入增长率排在全省前列,未来旅游经济有望在两市能源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 负向强错位:西安。西安在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提升等方面工作力度较大,单位面积星级酒店、旅行社和A级景区的数量在全省均名列前茅,因此西安市的旅游化水平全省最高。由于近年来西安市定位于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国民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城市旅游化水平远远高于旅游经济贡献率,呈现负向强错位。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陕西省10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特征性差异,旅游化水平偏高的城市普遍距离省会城市西安较近,往来交通相比较旅游化水平偏低的城市更加方便,旅游化水平与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单位面积星级酒店数、单位面积旅行社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陕西省10个地级市旅游经济贡献率存在较大不均衡,西安、咸阳、榆林等综合型、工业型城市旅游经济贡献率明显低于宝鸡、渭南、铜川等具有特色旅游产业的城市;不同城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的错位指数相差较大,渭南、铜川、宝鸡属于正向强错位型城市;商洛、安康、汉中属于正向弱错位城市;咸阳和榆林属于负向弱错位城市;西安属于负向强错位城市。
(二)建议
对于渭南、铜川、宝鸡、安康、商洛和汉中呈现出正向错位关系的城市来说,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结合的程度不够,城市规划与发展没有发挥好主动配合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主动提高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旅游资源数量、质量,通过城市规划建设主动迎合城市旅游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鼓励旅游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旅游配套服务,逐步推动城市旅游化;提高旅游宣传力度,增强城市旅游影响力,扩大城市旅游知名度,丰富旅游营销策略开拓客源市场;同时注意城市内部旅游业的全面开发与平衡开发,提升产业结构逐渐向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带动的第三产业转移,提高城市的旅游化水平,逐渐消除正向错位关系。
对于咸阳、榆林和西安呈现出负向错位关系的城市来说,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显著,较高的旅游化水平没有转化为旅游经济效益。咸阳和榆林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消除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同时要发挥自身旅游收入增长率全省前列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增强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自身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在现有的旅游禀赋资源基础上,西安应该通过扩大旅游环节上下游产业和服务,开发新的城市旅游亮点项目、提升各旅游区域服务质量等方式,提升游客消费水平,增加旅游收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逐渐缩小负向错位差异。
参考文献:
[1]刘睿.国内外旅游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5,30(2):110-117.
[2]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2(1):16-21.
[3]陈志钢,保继刚.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3):65-70.
[4]朱竑,贾莲莲.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J].经济地理,2006(1):151-155.
[5]赵磊,王佳.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旅游科学,2015,29(1):40-57.
[6]王新越,李书昊.山东省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协调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3):82-85,107.
[7]王新越,吴宁宁,秦素贞.山东省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J].人文地理,2014,29(4):146-154.
[8]张静,朱红兵.黄山市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的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4):18-23.
[9]孙根年,潘潘.陕西十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1):184-191.
[10]魏佳敏,魏慧敏.大连市旅游化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中國集体经济,2018(5):26-27.
[11]张洪,时浩楠.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4):80-8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