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琦 王兴铭 张伟琦
摘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在高校的执政根基,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组织依托。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活力,关键在于载体创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围绕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及政治功能不突出等问题,通过对载体与基层党建工作关系的分析,对创新要点的分析,以及对载体创新构成的探索,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建工作“三服务三提升”工程的实践运行,努力探寻通过载体创新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有益办法。
关键词:高校党建;基层党组织;载体创新
创新,是驱动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
党建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党建工作作为理论化的观念形态,要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高校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载体创新,把基层党建内容融合到具体的载体形式中去,使党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显魅力。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内涵
载体,在狭义概念中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从广义上讲,现实工作中的基层党建工作载体更多的是一种活动表现形式,如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组织的主题学习教育、社会志愿服务、参观见学等活动。
党建工作载体是能够承载和传导党建各要素,能够被各级党组织所运用,且各级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可借此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党建工作目标的一种活动方式、操作过程和工具性手段。
基层党建工作本身属于内容范畴,基层党建工作采取何种载体去承载和传递则属于形式的范畴,二者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由于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内容发展了的同时,必须有新的形式与之相适应。所以,党建工作载体的作用在于,通过不断创新,以实现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互动互联、共促增效。
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载体设计上认识模糊,模式单一。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载体缺乏正确理解,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组织活动是务虚的,党内组织生活可有可无,把党组织活动和校院两级中心工作割裂开来,载体活动少,缺乏有效抓手。
二是基层党组织设置上形式保守,活跃度不高。基层党组织设置相对简单固化,对于广泛存在于高校中的社团组织、科研团队、学研实验室等组织缺乏党组织存在,致使党组织在基层活跃度和延伸范围受到影响;在一些学科类高校,实行“校内学习+校外实习”模式,学生在校外实习期基本脱离学校管理,而实习单位又不能及时“接替管理”,造成党建工作“盲区”。
三是载体内容上政治功能不突出,存在虚化、边缘化现象。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内容不务实,缺乏针对性,“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得不好,组织生活的时间没有保证,并且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本身的实效性,也使组织活动失去了严肃性、规范性和教育性。
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要点分析
(一)以突出专业特色为切入点,增强党建载体创新的品牌效应
独具学校品牌特色的党建活动日益成为各高校密切关注和重点研究的基层党建工作载体之一。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根据学校定位、学科专业、行业优势、人员特点等要素,加强顶层设计,凝练出具有本单位专业特色、满足创新性要求的基层党建活动,通过党组织的特色謀求活动的特色,发挥品牌效应,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增强党建载体创新的针对性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在高校党建的实际工作中,既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全面思考问题,更要创新解决问题。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将问题意识贯穿党建工作始终,始终在发现问题、剖析根源、解决问题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的落实,着力补齐短板,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以整合工作资源为出发点,增强党建载体创新的组织优势
高校基层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就是要对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各种资源进行选择、组织、配置、融合,以实现基层党建资源综合利用和目标效益的最大化,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整合基层党建资源,有利于高校各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建资源的优势互补,集约利用,从而实现叠加效应、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构建高校“大党建”的工作新格局,形成整体合力。
四、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的内容构成
(一)夯实思想载体基础,把方向高站位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借助课堂、组织生活等传统载体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大政方针、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等,加强广大党员对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理论武装,把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首要任务。开办专题培训班,把党性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引导党员认真学习党内条例法规,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规矩意识。
(二)强化组织载体优势,筑基石固堡垒
优化党组织资源,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根据工作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公寓、社团、理论自学组织等师生群体建立党组织,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落实民主集中制,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积极推进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项目;创新监督和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反馈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加强统战工作,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共同推动高校中心工作和基层重点工作的落实。
(三)丰富活动载体内容,增活力促实效
根据高校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开展特色党建活动,丰富并规范活动内容,让党建工作接地气、焕发活力;开展文化沙龙、读红色书籍等活动,将学习心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交流,形成线上线下共同推动党建工作的良好格局;以革命老区、抗联遗址等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以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开展以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的党性教育活动;在每个学院组织建立一个大学生理论自学组织,如“求真”学社、“红炉”园地、“星火驿站”等学生党建社团,精心设计社团党建活动,以大学生理论自学组织带动其他学生社团参与党的活动,实现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
(四)挖掘文化载体底蕴,修内涵炼内功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和内在品格,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是重要的隐性教育力量。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校规校纪、学风校风、价值理念等,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党建工作的熏陶意蕴作用,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推动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积极向上、崇尚文明的大学精神,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发挥实践载体作用,强素质长本领
着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义诊、扶贫、助学、支教、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基层党建活动载体,有利于广大师生党员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结合高校特点,设计开展如“百名干部进课堂、百名党员结对帮、百个党员示范岗”——“三百”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广大党员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升党性修养;抓住重要节日、重大纪念日,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教育意义,策划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教育与节日文化深度融合,既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又拓展了党建工作视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和感悟。
(六)拓展网络载体领域,搭平台挖潜能
在充分发挥基层党建传统优势的同时,要注重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采用高效、便捷、直观、生动的网络信息手段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建立党建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开展网上支部活动、网络论坛交流等形式,积极推进网上党建工作;建设网上“精品党课”党建教育资源库,创建网络课堂,依托网络教育平台开展党建网上教育和学习;加强对在外地实习、进修的党员管理、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创新开展远程党建工作方式。
(七)健全制度载体建设,固常态重长效
把握高校党建特点,发挥制度的激励和规范作用,通过制度载体建设,为高校基层党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制度载体创新,要与高校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相统一。要完善活动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制度内容,通过制度建设,为党建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党建制度载体要形成长效机制,稳定的制度可以促进教育、约束和激励师生党员来实现党建育人的目标实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长效机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把握高校党建工作特点,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五、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创新实践探索
近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力解决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抓手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突出、党内生活不规范、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结合中医药院校学科和专业特色,积极创新党建工作内容载体,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三服务三提升”工程。“三服务三提升”工程紧紧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结合学校内涵建设和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丰富党建活动内容,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建立目标体系,推进项目运作,实现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将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切实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一)党建工作走进师生,服务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领导以上率下,搞好调查研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建立学校领导教学单位校领导分管制度,强化对教学单位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定期开展“书记校长下午茶”活动,举办校领导与青马教师、学生座谈沙龙,掌握学校发展动态和师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全面落实校院两级党委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制度,及时了解并妥善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回应师生关切。
二是突出育人职能,分层教育培训。按照青年学生、青年干部、青年教师三个层面,实施了“青苗成才、青干成长、青知成名”系列培养项目。青年学生成立“青马”学员班,每批选出120名优秀大学生为成员;组建“青年骨干培训班”,在優秀年轻干部中选拔48名作为青干班学员;实施“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选拔100名青年教师进行集中教育。学校在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省内各市县等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中医药企业建立干部挂职锻炼基地,在井冈山、延安、通化等革命老区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启动实施“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党的坚定后备军、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立青马工程基地,创建党组织,统筹理论武装工作,坚持把青年教师和青马学生两支队伍一起抓,一起建。青马工程推行“五行计划”,即“金——理论导航计划”“土——文化滋养计划”“火——实践淬炼计划”“水——导师引领计划”“木——自我提升计划”,补足青年人精神之“钙”。
三是发挥专业优势,推进青年“传习”。为更好地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育的普遍性,学校党委与吉林省关工委联合成立“新时代传习所”青年传习组。将青马工程导师、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组织在一起,在全校成立30个传习组、每组约30人,合计900人,命名为“JDX900”模式。结合学校党建“四大工程”,推行校内“传习”和校外“传习”并重的方式,阶段性地组织“新时代传习所”青年传习组的师生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等地,充分发挥学校中医药学科和专业优势,宣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和十九大精神、国家方针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等活动。在宣讲的过程中,青年传习组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贴近受众的需求和关注,注意转换话语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四是激发基层活力,创建“一院一品”。在学校党建工作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基础上,要求学院层面结合自身特点,开发特色项目,即“既要完成规定动作,又要完成自选动作”。学校18个基层党委、总支或直属支部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结合基层党组织各自特点开展“一院一品”特色党建活动,即每个学院设计推出一个本单位的品牌党建载体活动,切实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师生在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奋勇争先,贡献力量。
五是夯实组织基础,创新党组织设置。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指示要求,以打造坚强堡垒为导向,创新性推行“支部+”模式,不断探索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基础医学院采用“支部+学科”模式,实现支部与学科建设高度融合;药学院和人参科学研究院通过“支部+课题组”模式,将“红旗插入实验室,支部建在项目上”;针灸推拿学院实行“支部+社团”模式,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建立党支部,真正使支部强起来,党员动起来,群众跟上来。
六是运用现代技术,建设“新时代e支部”。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在全校深入开展“新时代e支部”党员积分制管理和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创星工作和主题党日活动。学校党支部入驻率100%,党员注册率100%;在吉林省内高校“新时代e支部”热度排行榜前100名中,长春中医药大学占据31席,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党支部始终高踞首位。“新时代e支部”已经成为学校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支部建设、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内活动的重要抓手,极大地提升了党支部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党建工作走进社区(乡镇),服务群众健康和文化生活
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要求中发挥中医药行业更大的作用。学校党委通过设计系列工作任务,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并把学校打造成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普教育基地,面对社会开放。开展了“助力幸福社区,服务群众健康”活动,学校选择了长春市内100个社区确定为志愿服务基地,全校成立了100个志愿服务团队分别与服务基地对接,其中包括10个健康示范社区服务团、50个博硕医疗服务团和40个大学生志愿服务团。服务团定期在社区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养生、医疗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开展文化提升服务,在长春市建立了1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3所学校建立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推广基地。学校党委将“三服务三提升”工程与党建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其中,选派“第一书记”,组建扶贫工作队,保证人村工作时间。青年骨干培训班学员30余人到扶贫点轮值,通过“扶智”“扶志”“扶质”,推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党建工作走进医药企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優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要求,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中药学学科优势,结合吉林省中医药企业多的特点,直接与药企对接,指导建立中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在柳河、白山等地建立药材种植基地万余亩;申请相关科研课题,承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任务,开展吉林省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等攻关项目18项;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与修正药业等医药企业签订定单式培养协议,为我省中药研究、开发与生产提供人才基础和技术支持,为全省产业转型和医药产业升级服务。
“三服务三提升”工程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建工作的创新。工程自实施以来,全校各级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思想水平显著提升,推进了学校内涵建设,服务了人民群众、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