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
摘 要:社会工作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有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营造讨论环境,推进合作学习;及时点评总结,指导学生撰写案例报告;借力其他学法,建立科学评价等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学生也应积极配合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案例教学,只有师生相互作用和协作,案例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改革;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5.076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研讨,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与情境中,在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材料之间建立起相互启发、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方法及操作,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潜能及集体协作纳入知识的传承和体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课程的案例教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彰显其必要性。首先社会工作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是“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这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有着高度契合,运用案例教学营造实战式的专业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欲及潜能,帮助其更好地内化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和方法,使其掌握相应的技能、技巧,将来能独立处理社会工作实务。其次,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缺少充足的实践实习资源,案例教学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实践基地的不充分,通过组织课堂案例讨论使学生接触较为专业的实务问题,在虚拟实践中获得和发展处理实务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社会工作课程中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如何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
社会工作案例教学的目标会因所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个案社会工作侧重于微观实务的处理技巧;小组社会工作侧重培养合作能力;社区社会工作侧重对社区整体社会环境的关注。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教学目的相符能针对知识的重难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案例,通常笔者在课程中所选案例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1)在相关的书籍、报刊和期刊中公开出版的案例,例如在讲授妇女社会工作时,笔者选取了媒体公开报道的女性权益受损的案例材料;在讲授校园社会工作时,从报刊媒体收集了关于马加爵事件、黄洋事件等案例材料;在讲授家庭社会工作时,收集了李阳家暴事件等作为讨论材料。这类案例的特点是结构性较强,通常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明确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角色与需要完成的任务,为学生未来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2)教师个人积累的案例,授课教师可以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实务经历与经验作为案例用于教学,这类案例的结构性虽然不够强,有时甚至缺少完整的服务过程呈现,但因为是授课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实践,借助教师鲜活的言传身教能激发起学生强烈学习兴趣,触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继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
(3)学生周边的案例,这类案例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实务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一些诸如学习、交友方面的困扰与困惑,通过这类案例的分享讨论,既可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又能为案例教学提供真实可感的素材。
教师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布置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消化”、“吸收”案例,并针对案例形成个人的认知和观点。教师在设计案例讨论方案时,要特别注意在课堂内让学生讨论的問题不适宜太多,更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在案例中的运用。
2 营造讨论环境,推进合作学习
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氛围是推进案例教学的重要条件,社会工作强调亲和力,同样有亲和力的课程教师更能潜移默化到学生,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也更容易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教师要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谋篇布局,把控好案例讨论的节奏和方向,担当好案例教学的“导演”。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外,就要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案例教学中的“主演”。通常笔者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运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案例教学的导演,教师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导引学生以案例当事人的身份进入案例情境,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使学生得到真实情境的磨炼。
(2)案例教学中援用好小组工作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还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一般来说,在课程开始之初,可视班级人数及男女比例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5-6人,每组自选一位负责人,统筹协调整个小组。教师提前四至五周布置研讨的案例,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自主学习并分组研讨。针对各小组研讨的案例,组员分工协作,对所研讨的案例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和班级其他同学进行课堂交流与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因学生个性千姿百态,有些表达能力强,有些则不善言辞,案例教学中非常容易出现少数活跃的同学抢占了发言机会,尽情表现,而大多数人则袖手旁观的情况。对此,教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如安排小组讨论时,可以要求组内成员虽能自由发言但要分配把控发言时间,尽量每位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为每位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案例讨论创造条件。
(3)将社会工作注重接纳、遵循个别化的价值与理念融于案例教学中。学生因各自的价值观、偏好或对社会工作实务认知的不同,对同一个案例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作为开放式的案例讨论,案例讨论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开放多元的讨论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批判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所以要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表达,让参与案例讨论的每个主体都能感受到尊重和欣赏。即使有些学生的观点有失偏颇,也要包容并正确引导。在案例教学中笔者以为启发学生引起争论,激发其兴趣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远比获得一两个知识点要重要得多。
3 及时点评总结,撰写案例报告
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中必备的一个程序,同样可以运用到案例教学中来。讨论结束后,教师也应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评估,评估包括了课堂上教师的点评总结和课后对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教师的总结倾向于用正强化的方法多鼓励和肯定学生,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同学也要肯定他们勇于思考、大胆表达的积极性;而课后对学生的意见反馈的收集包括对案例教学形式和案例教学内容等。
(1)点评总结主要以观点提炼和理论升华为主。在案例点评总结时,可以是教师直接对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总结,也可以是请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总结陈词后教师再提炼。笔者一般会请学生先谈感受,进行自我评价,以了解学生的自我认识情况,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整体做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在观点方面,虽提倡争鸣但正确的论点一定要明确地肯定,有争议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适当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学生讲解、分析不到位的重要内容,教师则要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评析。点评总结时教师不要急于定论,而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多维度地审视案例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2)针对案例教学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比如: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学生在案例材料的搜集、讨论中有哪些收获,是否解决了之前预设的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没能解决的原因何在等等。通过学生的意见反馈教师可以进一步改进案例教学,找到更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通过反馈梳理也是对案例的重新认识和加深学习。
(3)指導学生编写案例分析报告,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除了课堂的及时点评总结和课后的意见收集,教师还要在案例课堂讨论结束后,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其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升,这也是为将来撰写各类社会工作分析报告打下基础。
4 借力其他学法,建立科学评价
社会工作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确实在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但它也要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合力,才能使整个课程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1)以讲授教学为基础,案例教学为抓手。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各有千秋,讲授教学法能较好地解释和分析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方法、理论和价值,其最大的优势是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笔者的实践经验是把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有机结合,以系统讲授教学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教师通过讲授对教学进行整体组织和掌控,把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渗透到案例教学的同时,又把典型的鲜活案例融入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中。笔者一般采用案例教学的时间保持在总学时的25%—30%左右,力求做到以例激趣、以例明理、以理析例、以理证例。
(2)协同其他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课堂采用的案例大多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为弥补这一缺陷,切实提高社会工作授课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尝试把情景反应、角色扮演、模拟会谈等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协同起来。比如,为了增加案例的真实感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讲到“接案”、“同理心”等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些情景,让学生两人一组分饰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并进行角色互换,进行情景反应,然后进行点评和讨论;个案社会工作的案例教学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会谈,因为与案主会谈是个案工作价值观、专业关系、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通过模拟会谈既可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又可检验其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3)改革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为了更好地推进案例教学在社会工作课程中的运用,需要建立与案例教学的特征相适应的新型考核评价机制。案例教学的评价方式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的应该是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及创造能力的综合评价,为此,笔者在课程评价机制上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考核的时间范围要放宽,不同于传统教学只在期末进行考核,案例教学时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要进行打分。将学生在案例教学各环节的表现情况与课程总成绩挂钩,在课程总成绩评定时,将案例教学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比如,在小组讨论时,班级其他小组根据展示组的具体情况给展示组打分;每组组长根据参与度、贡献度给组内成员打分,以上可作为教师记录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加入对学生案例讨论以及撰写案例报告的考核,对不同事项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出综合成绩。其次,在期末考试试卷的设计上可以有所变化,如由传统的理论考试上升为综合能力测试;由闭卷考试改成开卷考试,可以增加案例教学中涉及的灵活运用知识点的开放性试题。实践证明,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引导学生重视案例教学,从而顺利推进案例教学在社会工作课程中的高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周巍,李细香.案例教学法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社会工作,2010,(5).
[2]张丽君.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法初探[J].教育观察,2013,(10).
[3]王宇洁.《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