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成
摘 要:在习近平的视野中,文化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运用,要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意识形态能赋予人坚定的信心,给人奋斗的力量。共产党人在工作中应该重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革命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开创、奋斗和奉献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动力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5.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中的作用作了许多重要的表述,形成了习近平的文化动力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和革命精神在内的文化要素,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的政治经济结构。
1 科学技术的力量及表达主体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这在共产主义者一直认同的观点。马克思把科学视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科学可以无限提高土地的收获量,列宁断定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掌握科学,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江泽民和胡锦涛也对科学技术的力量做过大量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技术给予了更高的评价,认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习近平对科学技术力量的高度重视,对科技人才的殷切期望。
一是科学技术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点明了科学技术和国家前途之间的关系。即国家命运全系科技一身,科技强则国家兴,科技弱则国家亡。虽然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优胜劣汰依然是国家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的法则。为避免被淘汰,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这种竞争表现为多重维度,国家安全、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社会制度莫不包含在内。然则,上述因素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离开科学技术谈竞争,都是纸上谈兵。在近代,我们国家就是因为屡次错过了科技革命,才从一个世界强国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建立后,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在量子技术、载人航天等高尖端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我国从近代衰落到现代崛起的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力量是国家竞争这台大戏中的绝对主角。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虽然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在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机制和环境方面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这就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功夫,去克服这些困难,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
二是科学技术力量是人民生活福祉的保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技含量和水平制约着人民的生活方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规定着科学技术力量的作用方向。科学技术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力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为了让少数人得利。在社会主義社会,共产党肩负着解放广大人民的使命,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是共产党的初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大力提倡发展科学技术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幸福,其目的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的。既然科学技术是“有力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发展有利于民生的科学技术,广大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复兴号高速列车大大地便利了人民的出行,杂交水稻、海水稻的种植成功确保人民食物无忧,新能源汽车的广泛运用减少空气污染,重大疾病防控和新药研制成功让人民不再受疾病之苦。在习近平的视野里,科学技术不仅满足了人民的物质需要,还影响着人民的精神面貌。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技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在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上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科学技术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科学技术保障了食品安全、防控了重大疾病,消除了人们对自身安全的焦虑等,都鼓舞着人们的精神面貌。今后,科学技术会在全体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道路上展现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三是科学技术力量是经济质量增长的动力。习近平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他引用《墨经》中“力,形之所以奋也”这句话,准确地诠释了科学技术与经济质量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走上一条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更快,在相继超越了一些资本主义强国之后,目前已经稳居世界经济排行榜第二位。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发展在质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西方国家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换取经济的扩张,这不仅限制着我国众多企业的做大做强,阻碍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安全,让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处于危险的边缘。中兴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是当务之急。而产业转型升级绝对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习近平主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着力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只有这样,我们方能掌握核心科技,立足于全球贸易链的中高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长久性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人才对推进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习近平非常看重人才,也懂得如何培养和利用科学技术人才。习近平肯定了人才对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富强的决定作用,他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在国家富强的三个因素中,人才是起到根本的作用。只有利用好人才,技术和自主创新两个因素就比较容易实现。那么,如何利用好人才,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提供智力支撑呢?习近平认为要从机制方面创造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生态环境,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才能集天下英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第一,要营造人才生态环境培育人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一个人才强国,我国人才的培养速度尚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另外我国的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高层次技术人才短缺,东西部人才分布不均,行业间人才差异巨大,人才浪费和短缺同时存在。这些都限制了人才的使用。人才成长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力,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习近平看来,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包括良好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只有理顺人才成长的关系,畅通人才成长的通道,尊重人才,人才方能在机制这片沃土上健康的成长,我国人才快速流失的情况才能得到缓解。第二,要构建有效的引才机制引进人才。随着全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难题。人才正在成为21世纪争夺最激烈的对象。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特别是更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我们应该在最大程度保护我国人才不流失的情况下,面向世界引进高层次人才。如果我们不注重引进人才,在全球争夺人才的战场上落后于他国,我们就有可能在21世纪全球竞争中再次落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有可能会再次上演。为此,加快制定人才全球引进战略,确保在激烈地人才竞争中不落人后。
2 意识形态的力量及表达方式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整体在特定历史状况中面对异己的共同反应,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是在无产阶级与敌对阶级的战斗中经过不断的磨砺生成的,它符合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得到无产阶级的认同。它就像粘合剂一样,把无产阶级牢牢地聚集起来,从而显示出巨大的推动力量,改变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习近平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面旗帜,引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方面。正是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相继完成了推翻旧军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到国民党新军阀、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系列艰难的任务。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经过了冰与火的淬炼,改变了一盘散沙的局面,成为了铁板一块。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力量的推动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在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创造者和拥护者,无产阶级又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所以,中国共产党根治于人民,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疾苦,倾听人民声音,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最终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导向和精神激励,“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激励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持续繁荣、政治一向稳定、社会一团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十九大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会遇到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会有更多的矛盾和发展的阻力,为此,习近平强调,更要坚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去“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习近平的视野里,步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会面对着更加复杂的现象,会有更多的利益诉求。加之国家形势的变动,旧事物的影响始终存在,新事物萌芽的增長速度有限,必须善于抓住新时代的特点,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3 革命精神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革命精神是人们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一种精神,革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推动的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精神一直都是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革命精神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革命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近代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对国家的强大有多重要,而中国共产党能屡次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最终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这与中国共产党有坚强的革命精神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习近平指出,革命精神的内涵是开创、奋斗和奉献。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人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方反动势力盘根错节、人民大众生活苦不堪言的中国变成了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的中国。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坚定的革命精神,离不开革命精神中的开创、奋斗和奉献。当前,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树立坚定的革命精神,在建设新时代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缺失了革命精神,就会“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不信马列信鬼神”,“就会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我们一定要培养顽强的革命精神,让其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30.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28.
[3]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1.
[4]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6-29.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4.
[6]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2005-6-21.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