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活元素,建构语文共生课堂

2018-01-05 14:55蔡华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共生文章情境

蔡华杰

共生课堂指的是学生和教师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形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设计共生课堂,教师要注意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要倡导学生在合作自主的情况下展开学习。教师若要更好地体现共生课堂的特点,则要极力捕捉生活元素,在课堂上展现生活性。这样构筑的共生课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创设生活情境,激活体验

创设生活情境能促使学生加深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促使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尤其在学习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性的课文时,教师可用生活中的例子辅助学生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旨。

《我的母亲》所展现的时代与学生有一定距离,部分学生理解其中母亲的形象有一定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现实生活中体现母亲对孩子爱的故事,还可以从学生自己的作文中寻找一些真实的事例,这样能促使学生激活体验,提高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尝试将文章的内容改编成小品剧,并表演出来。学生在改编剧本和尝试扮演母亲的过程中,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更深刻地体会母亲的形象。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生活事例的辅助,有了亲身参与所获得的真实情感,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联系生活习俗,感受魅力

教师还可以联系各种生活习俗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习俗中蕴含着的文化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促使学生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联系生活习俗也是共生課堂的必要环节。

《端午日》一文介绍了一些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主题探究活动,尝试搜集更多和端午节有关的风俗活动,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将其记录下来,撰写调查小论文。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书籍阅读了解了不少和端午节有关的风俗。学生首先认识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有些地方则为了纪念伍子胥或曹娥。不管纪念的是谁,这些人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外学生还了解了各种与端午节有关的风俗活动和传统饮食,如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菖蒲等。还有学生发现端午节的风俗不仅中国有,周边的其他国家也有。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也都有端午节,这体现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学生尝试创作小论文的过程中,不仅对端午节的风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屈原的精神情操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组织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共生课堂要促使学生面向社会,获取对自己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运用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便能真正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精彩的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展现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内心的独特感受。学生学习后,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游览附近的景点,并尝试模仿文章移步换景的创作手法,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相应的指导,如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游览的景点很多,要如何筛选才能让文章详略得当;让学生思考为何有的文章写得像是报流水账,怎样才能让文章显得更加细致生动;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写作中,体现出游览过程中的情感;如何在作文中展现人生的哲思,让文章显得更具思想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参与了游览活动,还相互帮助记录下各个景点的特点,一起构思如何写出新意。这样学以致用的写作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能让学生通过生活获得更多知识,陶冶性情。教师在创设共生课堂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活这个元素,巧妙地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共生文章情境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