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文本细节,培养学生语文质疑能力

2018-01-05 14:56戴春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济南尝试矛盾

戴春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中要积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探究活动。学生课堂上的主动质疑,带给我们的是“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一、发现矛盾,展开深度对话

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尝试挖掘作品中的矛盾点。这些矛盾点可以是文章情节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也可以是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学生利用这些矛盾深入思考,尝试和文本、作者,和作品创作的那个时代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就能提升探究兴趣,和文本展开深度对话,探究文章主旨。

文本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揭密和解密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透过文章中的矛盾处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蕴。我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矛盾,提出矛盾,同时还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矛盾。我鼓励学生从文本上下文中寻找答案,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寻找答案,尝试解决疑问,化解矛盾。例如,学习《社戏》时,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挖掘文章中的矛盾处,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如有学生提出:“作者说自己看的社戏其实并不好看,而吃到的豆子其实也并不特别好吃,但是为何在文章的结尾处又说没有看过更好的戏,吃过更好的豆呢?”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大胆质疑,此后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说说作者为何会如此说。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给学生展开扩展阅读,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由此学生有所感悟:“其实并不是戏真的好看,作者感怀的是当时的气氛,他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

二、纵横比较,学会加工整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采用比较的方式,在比较中,学生能更好地整理加工信息,对文章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尝试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过程中解决疑问,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

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笔者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还有一篇姊妹篇,叫作《济南的秋天》,大家是否很好奇,想要看看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少学生都参与到了比较阅读中。此时我鼓励学生展开质疑,思考两篇文章从选材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如有学生提出:“两篇文章一篇写的是雪后的山,展现了山的秀气,同时也体现出济南‘温晴的特点。而另一篇则是展现了山的颜色变化,体现出了一种动态的美。”在对比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指导学生展开比较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方向展开比较。如首先可以针对同一篇文章不同部分的比较,其次则可以拓展阅读,尝试阅读同主题的文章,并针对这些文章展开比较。在比较时,比较的角度也可以尽量多样化,如抓住选材、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这样的多元比较中,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疑问。

三、联系生活,形成认知冲突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尝试运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辅助阅读,尝试思考文章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现实生活之间是否有矛盾,抓住这些认知冲突处展开质疑,思考文章的情节为何会如此发展。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了解作品独具匠心之处。

例如,《背影》一文展現了父亲深沉的爱。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深沉的情感,笔者鼓励学生尝试联系生活和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说说作品中是否有和自己的认知有矛盾的地方。如有学生提出:“根据资料我发现,作者当时其实已经19岁了,是一个成年人,完全有能力自己远行,为何父亲还要送他呢?这样是不是不合理呢?”学生之所以有此质疑,是因为其对作品中的情感理解还不够深刻。我指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先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句,说说父亲的举动能给人怎样的感触,此后又给学生介绍作者和其父亲的关系。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有所体会,认识到这些描写并非不合理,反而展现了情深义重。

联系生活进行感悟和质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促使学生将自己代入到文章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和文本形成共鸣,更好地展开对话,阅读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学贵有疑,疑在得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质疑,并运用各种方法解决疑问,这样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正余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济南尝试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