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轶伟
在语文生态教学中,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自主检测、反馈总结已经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这几点设计全程引导,将促使学生在生态化的环境中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
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学生预习阶段只是根据老师下发的学程单自主预习,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这样不能促使学生的预习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学程导航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在预习的过程中和其他同学交流,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同时也从别的同学处获得启发。这样的多向分享能让学生的预习效果变得更理想。
《范进中举》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如果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则自主学习的难度较大,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略了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在预习的过程中交流,分享自己的自主学习内容。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都是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如“浑家、作揖”等,阅读的过程中要查阅字典,搞清楚这些字词的意思。该学生的学习重点只是停留在理解文章字词意思的方面。此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预习过程,提出:“我绘制了一个表格,梳理出了每一个人物和范进之间的关系,还梳理了每一个人对待范进的态度有何不同,发现范进中举前后,绝大多数人对其态度都不一样。”这名学生的关注重点很显然比前一名学生有所进步,两名学生的答案相互融合后,前一名学生便知道自己该注意哪些方面。同时也有学生提出:“我还了解了一下这本书创作的背景,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发现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小说还写了不少人。”这名学生用了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阅读。在交流互动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预习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预习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分享,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样在展开学习时,学生便能有的放矢。
生态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同时达成共识,从其他同学的言语中获得启发,然后总结问题,最后给问题找到最合理的答案。这样的探究才是更加高效的探究,能让教学内容更精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展开探究,并尝试得到共识。
有学者在研究生态化课堂的构建时提出,教学内容的含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达成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根据文本的内容做出最好的筛选,瞄准课本的重点,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贵在精要。与教师直接灌输知识点相比,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显然是生态语文课堂的关键。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检测,自己考验自己是否掌握了文本中的各种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解的方面适时调节学习的方向,这样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
学习《鼎湖山听泉》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检测。学生尝试给自己的同桌出题目,每一个学生都给自己的同伴出题,让对方解答,然后同桌两人相互分析,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互动中,学生在检测中了解了自己有哪些地方有缺点。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文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让学生尝试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向,对该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这样便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进步。
自主检测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实际能力展开,因此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力工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促使学生更准确地调节自己的分析方向。
教师还要在授课后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各种问题,学会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得到提高。学生若能懂得举一反三,在学习其他课文的过程中就能运用自己新学到的方法。
学习《故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反馈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反思。有学生提出,通过学习《故乡》这篇课文,发现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段十分高超。作者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形象,还写了社会的压迫,促使这些人的形貌、性格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学生因此总結发现,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使人性扭曲。教师可以让学生再阅读一些文本,并尝试探究,用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反馈总结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要让学生尝试从中找到关键,学会反思自己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方案。
教师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这种引导要贯穿于整个学程系统,让学生在整个环节中都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立项课题“初中课堂学程生态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E—c/2016/19)]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