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研活动真正发挥实效

2018-01-05 14:57陈菊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研讨情商报纸

陈菊

作为教学管理者,组织园本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是常规工作。有段时间,我总觉得这项工作的效果不是很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不是很大。特别是教研式听、评课,听课者往往把听课当作一种任务,仿佛看一场与自己不相关的演出。评课时,“情商高”的教师,优点提了一大堆;“情商低”的教师,问题提了一大堆;还有的只听不评,生怕当事人不高兴。真正给出的解决问题方法寥寥无几,而这寥寥无几的建议,由于后期没有跟进实践,到底是否适宜也不得而知。听、评课,就在一次次的试误中浪费了教师和孩子们的宝贵时间。因此,我经常拷问自己:听、评课到底能够给教师什么?教师希望在活动中得到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教师们在听、评课后得到收获?如何通过听、评课帮助教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提升?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堂没有教案的即兴公开课”似乎让我找到了答案。

那天,不当班的教师集中于活动室,为参加市级优课展示活动做进一步优化。其中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报纸”,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发现同样的一张纸条,通过改变形状,可以变得坚韧牢固。教师的教学以幼儿探究为主,辅以总结和点拨。活动环节包括:认识材料、猜测、三次探究及展示与总结(挑战一次比一次小的纸条)、师幼制作纸绳秋千进行游戏、联系生活拓展经验。因为已经是第三次优化了,听课教师觉得,活动设计得不错,但执教老师的总结语比较啰嗦,孩子探究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其实这些问题从第一次优化时就一直存在,每次都要求执教老师改掉啰唆的毛病,并告知“不一定每次探究后都要总结,即使要总结,必须简单明了”,但最终的效果却是“萝卜炖萝卜——于事无补”。怎么办?看着执教老师焦虑的目光,想著孩子们的表现,我突然有了亲自上课的冲动,简单整理了准备提的问题,换了一批孩子,即兴展示了活动。为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开始认识材料环节,由原来的出示报纸,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看(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平时我们用它来做什么?还可以用它干什么”,再出示桶装水,细碎、简单提问“这是什么?里面装了什么?提一提,有什么感觉?今天,老师想用这张报纸提起这个桶,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改为有一定深度的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材料吗?用多大的报纸才能提起这个水桶?”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感知水桶的重量上,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判断需要多大的报纸,兴趣顿时被吸引到报纸上……整个活动,孩子兴奋,我兴奋,教师们也兴奋。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设计,几个微小的改变,孩子的变化如此之大,思维活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更重要的是,教师们纷纷表示:我们就要这样的教研,这样的教研让我们更容易明白自己的不足,也更容易领悟指导教师的意见。

那次活动以后,我对园本教研活动做了如下改变:

第一,改变教研活动的节奏。由原来的半天研讨四节活动,改为重点研讨、剖析一节活动,从快节奏转为慢节奏。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二,改变教研活动的流程。由原来的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三部曲,改变成“读、听、写、说、做”五部曲。

读:把要研讨的教案发到幼儿园QQ群,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共读,思考“假如我来上,我会怎么做”,鼓励同年龄段年轻教师试教,使人人有“备”而听。

听:带着共读后的思考走进课堂,带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去听课。

写:听课后各自思考40分钟,在便签纸上撰写教学的亮点、缺点、盲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集中评价,尽可能做到“缺点不漏,优点说透,方法给够”。

做:把评课中所提的合理化建议现场实践,加以验证。

实践证明,“读、听、写、说、做”慢教研,改变了过去听课时,部分教师只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只做盲从者,不做引导者;只做批评家,不做帮助者的现象。改变了评课时,人课混淆、好好先生、敷衍了事、支支吾吾等现象。改变了被评者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象,实现了教师们从怕教研到盼教研的飞跃。

猜你喜欢
研讨情商报纸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画与话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情商到底是什么
确实不容易
二则
“情商”的表象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