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怕长,目标不嫌“小”

2018-01-05 14:29刘庶权
新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感爸爸课文

刘庶权

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一堂课、一篇文的教学,是否该从“实现一个小目标”开始呢?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遇到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更需要教师有披沙拣金的态度,从中确定小目标。前不久,笔者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颇受启发。这是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王崧舟却是用小学六年级学生来完成教学的,教材的跨段使用,课堂的精巧结构,教师的巧妙點拨,均叫人深思自省;而细品其课堂,其中教学目标的聚散之道,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中,笔者看到了王崧舟的那个“小目标”,也读出了他那“小目标”背后的大智慧。

一、源“语”定标,删繁就简,长文也可提炼“小目标”

面对长文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是难以确定文章的教学目标。准确地说,是无法定位目标的核心,再简单点说,那就是无法确定教学重点。其实,长文和短文一样,都是以一定的言语形式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若在言语形式上进行探究,我们就容易洞见秘妙。

在阅读长文之时,不妨先剔除枝枝叶叶,提炼出一个简要的骨架,这样往往就容易发现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从而在言语形式方面找到突破口,确定一个“小目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谈备课经验时曾说,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教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从于永正的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往往是确定目标的最好途径。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有68个自然段,怎样学这样的长课文呢?王崧舟确定的“小目标”就是——学插叙。课堂上,王崧舟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说课文再长,其实也就只写了一件事——“我”参加毕业典礼。且在课堂的始终都强调只写了这一件事,时间是“今天”,地点是“学校礼堂”。事实上,文章不止写了一件事,王崧舟之所以如此强调,正因为他想让学生学会把长文读短,让学生关注文章的主线索。这是确定“小目标”的第一步——删繁就简。学会这一步,备课定标就完成了一半。比如《凡卡》一文,可以提炼为“写信”和“回忆”两条线索;《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提炼为“悲惨现实”和“美好幻想”两个部分。接下来,就是在继续阅读中去发现文本的奥秘,源“语”定标。其中之“语”,是指藏在文章中比较独特的言语形式,比如遣词造句,又如谋篇布局。《爸爸的花儿落了》在主要事件的叙述过程中,穿插回忆了其他几件事,这正是插叙的写法。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探究,就不难发现插叙在本文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王崧舟正是抓住这一点作“文章”,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的核心——懂得插叙的作用,学习插叙的写法。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这个“聚焦点”,就是我们每一堂语文课里的目标,笔者之所以称之为“小目标”,是因为相对于长文教学的“长”,它会显得“小”。正因如此,它往往被忽略了,或者难以被发现。

二、缘“目”求“语”,聚散为整,“小目标”也可干“大事”

当然,确定“小目标”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干大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事。如果把这些“大事”都定义为“语”的话,那么,语文教师要做的,便是缘“目”求“语”。这个“目”,就是前文提出的“小目标”。

一堂语文阅读课,读懂内容是目标,感受思想情感是目标,学习写法是目标,听起来会觉得特别繁琐、任务繁重。而且,这些目标不能各自为战,而必须聚散为整,统一在阅读活动中,长文教学尤其如此,这就更易使得教师在执教长文时顾此失彼。那么,如何做到把这些目标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呢?其实,有一样东西不可忽视,它既是其中的一个目标,也会成为上述这些目标的黏合剂,那就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正是在阅读实践中实现,又服务于阅读实践。王尚文在《语感论》中写,语感是感性与理性奇妙的统一,能够魔术般地把视听主体有关的感受、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从无意识中唤醒起来,并把它们导引到“前台”来做生动的表演。从王尚文的表述中,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当语感培养起来的时候,前文提到的众多目标也极有可能一并实现。

那么,我们来看看王崧舟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教学中,如何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语感的训练完成目标的整合。在揭示插叙的名称及作用之前,王崧舟有一个当堂练习,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质疑“文章写了毕业典礼的事,那这些事是怎么来的呀?这些(不是写毕业典礼的事件)占了整篇课文的三分之二,是不是有点奇怪?”继而让学生打开作业纸,看看这些描写的片段(爸爸临终前“叮嘱”我,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教”我去寄钱)应该出现在课文的哪儿(作业纸中用省略号来代替选择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初中的语境练习中,这种语段的嵌入式训练呈逐渐加强的态势,但在小学阶段,更多的是词语或一个短句的语境选择。无论是词语、短句或片段,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语境中运用语言,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在教学第三个片段(爸爸“教”我去寄钱)时,王崧舟让学生发现并概括“闯练”,引导学生从“闯”组词开始,揣摩诸如“闯入”“闯关”“走南闯北”等词的背后,都需要勇气、胆量、勇敢的心,这样由表及里的体会与感悟,正是语感生成的最佳途径。在这个过程中,王崧舟看起来是在教“插叙”,插什么内容,插在哪个位置;也是在教词语“闯练”,怎么“闯”,怎么“练”。但我们也看到了,其中对语境的揣摩,对语言的体会和感悟,都无处不体现着对语感的训练。正是这种训练,把文中英子做的事、英子的情感、文章的写法都逐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以上实践更加证明了,要把长文教学的众多目标聚合起来,“小目标”的确定有多么的重要。有了小目标,才能缘“目”求“语”。其中的“语”,往小了说,可以说是语感的培养;往大了说,那就是语文素养。需要说明的是,在小学的教学中,长文一般出现在高年级,这也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从较长的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进行重整、拓展、评鉴或是创新。而对于教师而言,帮助学生根据某个“小目标”去寻找读长文(甚至是整本书)的方法,更是“教阅读”的核心。另外,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能贪多求全,也不能偏安一隅,多从文本的言语形式来探究,往往是较好的选择。一句话,心中要有大智慧,课堂要定“小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感爸爸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我和爸爸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