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
[摘要]新课程理念提出要构建“学生本位”的课堂,要求地理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课堂的效度。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师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多样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变教为导,优化课堂师生关系。
[关键词]地理课堂;学生参与;现状;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900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堂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这要求地理课程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注重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而教师则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确存在较多的问题。掌握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有助于为教师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出相应的策略,也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参与现状分析
为了调查初中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分析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探究学生认知存在的潜在问题,以提出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教学的策略,笔者选择本校初二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学生主体背景、参与兴趣、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影响因素五个方面收集数据,并结合教学实践和师生深度交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主体背景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家庭教育背景等都会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产生影响。调查数据显示:自然地理部分,男生的参与更为积极;而人文地理部分,女生则游刃有余。在性格方面,外向的学生能够主动表达意见,思维活跃,参与较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听、记、沉默思考,被动性参与较多。应试教育背景下,大部分家长不鼓励子女的实践性活动,而往往注重分数,无疑使得学生参与程度受到影响。
2.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的“激素”。数据显示76%的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恶情绪相对较弱。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被证实能吸引学生参与,但在教学实践中,地理课堂依旧存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少教师不愿改变,按部就班,这使得学生对地理最初的兴趣慢慢变淡,课堂的参与度也随之降低,学习的成就感减弱,直接影响学习的效度。
3.参与态度
初中地理属考查科目,许多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在常态课中,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既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关注度逐步降低,被动参与越来越严重,导致自主参与并主动探究的学生逐渐变少。鉴于此,教师应该调整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改善学生的参与态度。
4.参与程度
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处于消极状态,明显依赖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旦遇到困难,就寄希望于别人来帮助解决,“老師说什么,我就记什么”,这种参与表现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师不能被表象迷惑,要充分认识学生参与的个体差异,减少学生的消极参与,促进学生由浅层参与向深层参与转变,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
5.学生参与影响因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自身的学习需要、态度、兴趣都主导着其参与度,这也表明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合适的教学内容结合新颖的教学方法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对其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效果。同时,在初中地理教育的考查较松的前提下,教师更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多样化评价来激励学生参与。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度。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习兴趣无疑主导着学生的参与度,远远高出其他选项,具体结果如下:
你觉得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参与地理学习?(多选题)
A.地理学习的兴趣
B.教学环境的变化
C.教学内容的选取
D.教学方法的选择
E.教学评价的方式
F.师生关系的协调
二、引导学生参与的策略
学校和教师希望培养的是具有地理思维的学生,而思维培养的关键还是要让课堂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从“教师给”转变为“自己要”,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效度的提升者。因此,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教学实践,现提出几点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学贵有疑,疑问的提出是学生参与的前提和出发点。兴趣的浓厚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浓厚的学生能乐于参与探究性教学,乐于迎难而上。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活跃度,以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活动的环节。
例如,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从《舌尖上的中国》中截取视频,从视觉上直接冲击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区域的差异,再提出问题:地大物博造就了无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中国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在旅游中,你吃到的特色菜肴有哪些,地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切入,更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生本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更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由于学习经历、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教师不但要了解,更要认真分析学生在参与能力上的差异,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符合其发展区的特定活动任务,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endprint
例如活动题“阅读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示意图,分析水能资源分布和地势特点的关系”,我对原有的题目进行细化分层,将原有的2个问题分解为6个。第一个问题分解成:①在图中把地势阶梯分界线和山脉填到相应位置;②分析分界线山脉和水电站分布之间的关系;③用地理语言去描述相关关系。第二个问题分解成:①阅读水电站的建设原理等图文资料;②从资料中归纳水电站选址的要求;③結合所学内容,说明地势和水电站之间的联系。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问题:水电站建设对山区的影响(利与弊)。通过分解、拓展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多样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参与效果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提倡多样化的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更公平。在评价中,学生作为参与者,能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扬长避短,提升学习能力。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引导,设定公平的评价原则,让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相互评价中。学生评价表格设计如下:
4.变教为导,优化课堂师生关系
要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机会。教师要变教为导,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讨论、总结、反思,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增加学生的有效参与时间,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去感悟。只有做到真正还课堂于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诚然,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辅助位置,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转变“严师”的传统角色。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其参与的程度必然会提升,学习效果更佳,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的参与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综上,教师要想真正挖掘和发展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就要关注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参与状况。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将知识升华为能力,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去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梅.地理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58).
[3]黄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应对策略思考[J]. 新课程研究,2013(3).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