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018-01-05 00:41陈炎兵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城乡城镇化现代化

陈炎兵

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研判、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分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深刻认识,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全局性战略,同时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这在我党历史上前所未有,凸显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本文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以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迅速补齐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短板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就要求我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并提出全面、系统和根本性解决方案和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这块短板的得力之举。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未来三年时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实现全国所有农民的小康愿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和整体进程,是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村是和谐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体现,同时也是全面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原则、总要求和改革路径,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同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尤其明显,农业农村的发展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解决这一矛盾,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无法实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无法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抓住了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解决矛盾的有力抓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我认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

乡村要振兴,经济是关键。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振兴。经济振兴靠什么?靠产业!要振兴乡村经济,就必须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的核心是什么?还是农业。但是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异常艰巨。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这就要求必须把農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尽快缩小城乡差距,补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实现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

(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是检验和衡量我们是否达到乡村振兴的根本标准。乡村振兴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二十字标准非常科学、非常精炼、非常准确,也易于贯彻、易于执行、易于检验。

产业兴旺是关键。乡村振兴的根本是经济振兴,经济振兴的关键又是产业振兴,因此,必须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来抓。

生态宜居是前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如果牺牲了生态和环境,一切都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把生态宜居作为前提条件。

乡风文明是灵魂。乡村振兴,决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乡村振兴既要有物质层面的支撑,又要有精神层面的支撑。乡风文明就是提高农村农民精神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治理有效是保障。实现乡村的科学治理、民主治理,达到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没有乡村有效治理,广大农民的幸福生活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因此,必须把治理有效作为一项维护乡村长治久安的工作来抓。

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乡村振兴必须以生活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富裕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标准。

(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到了快速城镇化阶段,截至2016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7.4%,而与此同时,总体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日显突出。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因此,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加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层面上,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彻底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

(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薄弱环节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我国未来的发展潜力、空间和机遇也在农业和农村。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农村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业和城市具备了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力量和条件。因此,把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既具有现实必要性,又有现实可行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务实推进。

(一)切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核心是加强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改革、创新我国财政、金融、投资、土地、户籍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政策和制度,消除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障碍和制度瓶颈,形成各行各业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政策和制度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积极互动和有机结合,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顶层设计规划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推进路径,指导基层实践有序展开;基层实践探索积累鲜活经验和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做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源泉,为顶层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提供信息来源和实践资源。

(二)切实加强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强化农村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和农村一二三產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道路。

(三)切实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

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才能顺利实现城市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三权分置”)为契机,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和收益。创新农村金融政策,推动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创造和积累的资本下沉到农村,推动企业下乡。推动科技、管理、劳动力等要素下乡。深化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险、就业创业等制度改革和创新,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尤其是激励和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展农村“归雁经济”。

(四)切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新农村。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

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在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时,明确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那么,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前已述及,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直接结果就是实现城乡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27.7%,而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一般低于10%,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缩小其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或者说,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剂

新型城镇化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城乡结合部为切入点,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大中小城市和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流动、交换和融合,实现了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型城镇化又是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剂。

(三)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从新型城镇化的结果来看,一方面是人的城镇化,让城市中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各种待遇,彻底改变当前我国城市中存在的人口二元化问题;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从业态上来看,城镇化的结果是城乡产业融合化,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农业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乡村振兴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四)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成功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城镇化是不同于欧洲和美国等先行城市化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这个“新型”最突出体现在我们的国情不同,我国人口多,推进城镇化速度快,不可能象欧洲和美国那样把人口全部向大中城市集中,根本的路径是就地就近城镇化,因此,带动乡村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衡量我国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它是否带动了乡村发展,是否成功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农业转移人口,并成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乡村振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成功的重要标志。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城镇化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我的女巫朋友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