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
摘 要:紫砂泥: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經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烧成,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莫来石晶相,赤铁矿等。
关键词:紫砂泥;价值;品种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021-01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必须有油、盐、柴、米、糖、酱、醋,茶也不能少,中国人生活习惯中并有“茶饭”,即先茶后饭的俗语。同时,每当客人来访,由主人奉上一杯好茶敬客,表示亲切热情,茶被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饮茶清心提神,有益健康,因此,饮茶器——茶壶也深得上层阶层及文人雅士的喜爱,并历经他们的参与,紫砂陶从普通的民间艺术逐渐演进,发展成为富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紫砂陶文化。
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丁山、张渚、渚东为主要产地。紫砂泥是红泥(朱砂泥)、紫泥、团山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泥由於矿区、矿层分布的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妙不可思。紫砂泥色丰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浓淡,紫又有深浅,黄则富有变化;如果辨色命名,则有铁青、天青、粟色、猪肝、黯肝、紫铜、海棠红、珠砂紫、水碧、沈香、葵黄、冷金黄、梨皮、香灰、青灰、墨绿、铜绿、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诸色。紫砂壶独特的泥料,独特的成型工艺,融和了造型、绘画、诗文、书法、篆刻於一体,这些特点造就紫砂壶成为一种兼具实用和监赏双重价值的饮茶器具-宜兴紫砂器。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基于紫砂器特有的性质,它在历史上多作茶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分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紫砂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劣质壶,一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劣质壶的原料往往是沙锅泥、花瓶等低档泥料,它的颜色油亮,呆板,打碎后可以明显看出里外层的颜色不同。这类壶的价格往往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基本没有收藏价值。真正的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是由紫砂岩风化、粉碎、调配而成的,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等特点,用不同档次的紫砂泥作成的壶,它的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差别。
鉴别紫砂精品紫砂泥料的方法:
1.看颜色:听声音,摸手感。纯正紫砂的颜色,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腊,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因为资源有限,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紫砂原料经过澄淀、炼制,可塑性好,烧制过程中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大,产品不易变形。
2.紫砂成品的吸水率<2%,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紫砂原料中存在大量团聚体,团聚体内部有闭口气孔。烧成时,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它的周围又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大部分属于开口气孔,显气孔率约为5%。这样质地的器皿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用来栽花,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不易烂根。
3.泥料分子排列呈鳞片状结构,与一般陶瓷泥料的颗粒结构不同。因此,紫砂成品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性低,作为茶具抚摸不烫,寒冬季节沸水注入及火上煎烧都不易炸裂,优于一般瓷器。 作为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紫砂壶,在做工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壶身各部分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清晰流畅。壶嘴和壶口的高度一般应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倒水时,水流呈水柱形,不会是发散的。壶口和壶盖之间结合紧密自然,如果按在壶盖上面的通气孔,倒水时不会有水流出来。
紫砂陶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紫砂壶是“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内容适合、触觉舒 服、形体完美、美观大方。一般说,泡红茶,宜用深一点的壶,泡绿茶,宜用浅一点的壶。在工作之余,喉底回甘之时,消除疲劳和烦恼,欣赏晋唐之风、名山秀水、花鸟园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纯正的紫砂材质,是紫砂壶造型设计的前提,充分利用材质的特点、颜色,表达紫砂的材质美、造型艺术美、日用功能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健康长寿,无毒、无害的纯正紫砂茶具更会被人们所青睐。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山谷.中国紫砂大师(精)[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中国工艺美术史,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