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或是因为性格的懦弱,或是因为虚伪的礼貌,或是因为情感的束缚,或是因为巨大的诱惑……我们常常说不出那个“不”字。但是,为了遵从自己的内心,为了放飞自由的梦想,为了追求坚定的目标,为了拥有精彩的人生,我们需要对一些人、一些事,有时甚至需要对这个世界,大声说:“不!”
请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大声说‘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命题透视
2017年连云港市中考作文题为“大声说‘不”。如果说往年的作文题都是从正面的、肯定的方向给考生提供一个观察生活的角度,那么,今年的作文题则是从反面的、否定的方向引发考生思考,以期彰显他们的个性,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首先,材料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对我们不能说“不”的原因进行了列举,后一部分则着重指出我们需要大声说“不”的理由。从命题的导向性看,后者应该是考生表达的重点,如果仅就前者展开,未免有所不足。考生如能前后结合,写出自身的变化,这篇文章就可能会是一篇佳作。
其次,对不能说“不”的原因,材料中列举了性格的懦弱、虚伪的礼貌、情感的束缚、巨大的诱惑等四点,考生也可以在此之外进行合理分析。这些原因,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既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能较好地训练考生的思维。
再次,对大声说“不”的理由,材料中列举了遵从自己的内心、放飞自由的梦想、追求坚定的目标、拥有精彩的人生等四点,考生只要选择其中的一点展开写作即可,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
评卷扫描
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的作文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考生的确有很多“不”要说。围绕“不”,他们的笔下展开了最真实的生活画卷:对校园欺凌说“不”,对课外补习班说“不”,对家长扼杀自己的兴趣说“不”,对上课讲错题目的老师说“不”,对带给孩子无限痛苦的钢琴说“不”……“大声说‘不”真实地透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许多文章值得教育者深思。
二是引发了考生对于亲情、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的深刻思考,不少考生的文章都表现出了远超往日的思维深度。这也使得今年的考场作文中,议论文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而且优秀的议论文数量较多。他们对社会腐败说“不”,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说“不”,对一切的非正义说“不”,表现出了青春少年的社会担当意识。
三是很多文章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考生对考试作弊说“不”,对上网打游戏说“不”,对环境污染说“不”,对同学吸烟说“不”,对猎杀藏羚羊说“不”,对一座城市为了发展而牺牲文化传承的现象大声说“不”……在这一片“不”中,我们看到了公民教育的累累硕果。
四是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较之往届有了明显提升,好词佳句层出不穷。这充分说明一线教师扎扎实实地开展“作文升格”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然,本次考场作文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一是宿构严重、穿靴戴帽、腰中插剑;二是行文程式化,选材陈旧,文字缺乏真实的力量;三是重文轻质。
典例分析
1.宿构严重、穿靴戴帽、腰中插剑。
宿构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第一大敌。许多考生看到作文题,不是去审题构思,而是去想自己在考前准备的作文该如何套、如何扯。例如,“外婆的桂花糕”是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素材,遇到“大声说‘不”,有一位考生就先用90%的文字写桂花树的美、桂花糕的香、外婆的老,以及外婆是如何制作桂花糕的,最后在结尾处写道:“外婆又递给我桂花糕:‘囡囡,给你吃。我大声说:‘不,我要和你分享。”这样的宿构令人担忧。
因为宿构,所以爬山虎开始说“不”、蜘蛛开始说“不”、暮秋凋残的荷塘开始说“不”,就连茶叶也开始说“不”,而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竟然也大声说“不”。我们无法理解这些素材和“不”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这些考生如果抛开备考作文的束缚,完全可以写出切题的好作文。那一篇篇事先准备好的作文,非但没有帮助考生,相反,却把他们深深地伤害了。
还有些教师和考生把穿靴戴帽、腰中插剑当作考场作文的应试秘诀。
先举一个穿靴戴帽的例子。“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輝辉夕阳,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红的;萋萋芳草,我采一株最美的;漫漫人生,我要采这世间最重要的——( )”,这个开篇,是本次考场作文中某个片区若干考生的固定开篇,也许也是某位对考场作文有着“深入研究”的教师的“杰作”。括号内,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填入不同的词语,如“勇气”“信念”“亲情”等,可谓是万能开篇。
再举一个腰中插剑的例子。“腰中插剑”就是在作文每一段的结尾处都加上一句“……说‘不”。例如,有一位考生写道:“易安居士月眉低垂之间,浅浅吟出‘怎一个愁字了得,深深的怨恨跃然眼前。难道这不是在对世界大声说‘不吗?”
还有些文章甚至是在抄袭他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宿构。例如,2015年南京市中考作文“想想别人”中的那位小巷深处的卖花姑娘,那位下雨了喊大家收衣服的卖花姑娘,就“出现”在了本次考场作文中。有一位考生写道:“不,卖花姑娘是善良的,我们误解她了。”这样的宿构和抄袭无疑是将考生的写作推向了绝境。我们必须要对宿构和抄袭大声说“不”。
2.行文程式化,选材陈旧,文字缺乏真实的力量。
今年的某些考场作文有着较为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有些考生的作文用的是套路化的“起承转合”,八股文的腔调很浓。
起,都是排比入文。例如,“落雁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艺术之美;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是人性之美。那件事让我变得更勇敢,勇敢地说出那个‘不字”。开篇的排比文采飞扬,只是不明白如何引出的“不”。这样的万能开篇在本次考场作文中极为普遍。
承,都是考试没考好,最常见的表达是“面对满是红叉的试卷”。
转,都是作文选中标配的“花鸟鱼虫”。阅卷中,我们看到考生不出所料地再次写到了栀子花、桂花、梧桐、野菊花、小草、小树、雨中的蝴蝶、努力爬着的蜗牛……其中尤以栀子花出现的频率最高。我们还是见到了每年都会出现的那只变成蝴蝶的毛毛虫,考生或是以第一人称去写童话,或是蹲在路旁看着一只蛹里拱出一只蝴蝶。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考生作文的世界却那么小呢?一是阅读视界的狭小,二是作文教学出现了错误导向。无论是把写作文当作简单的事,还是把教作文当作简单的事,都是非常可怕的事。
合,都是用前后照应或者文末点题的方法,而在笔法上又常常是用排比。例如,“品一盏清茶,绘一幅山河,书一笔翰墨,向困难挫折大声说‘不”,这是一篇考场作文的结尾,而上文中却既没有清茶,也没有山河、没有翰墨,有的只是一只锲而不舍织网的蜘蛛以及它那不断地被风吹散了的网。
这样八股式的作文,似乎仍然是考场作文的主流。但令人感到欣喜的是,阅卷中我们也看到了一股清流。例如,有一位考生对因曾祖父去世所带来的悲痛说“不”,因为活着的人还要互相搀扶着继续生活,因为曾祖父与我们俱在这浩瀚天地之间。文章写出了自己的情绪和思考。这样的清流,才应该成为考场作文的主流。
不少考生的文字缺乏真实的力量。真实,是一篇文章的底线。虽然写作允许虚构,但任何的虚构还是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例如,有一位考生前面写窗前的洋槐树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夏天绿荫遮住了整个院子,后面就写一天下大雨、刮大风,“我”担心洋槐树会不會被风吹倒。这得需要多大的风啊!也许,只有考场作文中的“浮夸风”才能将其吹倒吧。
3.重文轻质。
有的考生过分看重语言的文采,这在一些文章中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例如,一位考生描写自己在殡仪馆捧着祖父的遗像,“纤细娇巧的玉指轻点泛黄老照片上的银色光辉,拭去那飘落的灰尘,朱唇轻启,吐气如丝,却依稀听得明白:祖父,孙儿想你了。幽幽的水眸轻闭,照片上晕染着泪花”。这段文字满满的“鸳鸯蝴蝶派”做派,拿足了文字的腔调,可是,这些好句子组成的却是极其糟糕的段落,放在文中,将情感破坏得体无完肤。
还有些考生为了文采,争做段子手。他们写不出好文章,文中却频频出现网络“金句”,或者曾经的作文“金句”。佳句配不了好文,便是“美到突兀便是丑”。有一位考生写道:“岁月的脚步跌跌撞撞,碰碎了满城的记忆,撞碎了一地的流年。”这个句子配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原来,他写的是自己在书桌前对懒惰说“不”,继续做题。
迷津指点
如何才能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呢?
第一,解决写作的问题,关键在读书。文字是具有镜面功能的,它反映了写作者的阅读以及思考。试想,冰心不读泰戈尔,如何写出《繁星·春水》?鲁迅不读果戈理,如何写出《狂人日记》?同学们,你们要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不能只读段子、杂志、中考满分作文。写作没有诀窍,所有的方法都在那些经典作品中。读得多了,还愁不会写吗?
第二,重视议论文。今年考场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议论文,这是可喜的现象,不过,其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结构呆板,大多“三段论”——先亮出观点,再摆论据,最后收尾;二是堆砌论据,没有深入的论证;三是论据单一,基本是爱迪生、雷锋、陶渊明、简·爱、贝多芬等,再加上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家有儿女》等;四是论证缺少层次、缺少深度。发表看法,是人类思想的天性。同学们要在平时适当强化对议论文的训练,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避免议论不严谨、随意,甚至文体不清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重视对生活的积累和思考。文章本应从生活中来,可是,我们却看到不少考生笔下的生活几乎是一样的,几乎都是活在作文选里的。例如,很多考生笔下出现的“头脑里两个小人在打架”的桥段,源头应当是小学生的作文选,且有35年以上的历史,基本具有“考古价值”。又如,在乡村务农的爷爷不识字,却十分重视教育,他对“我”说:“你要正确地看待人生,面对一切不公,都要大声说‘不。”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一位爷爷会对孙子这样说话呢?如果有,老师真的很想听一听。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用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去审视生活。这些经过思想审视过的生活,经过情感晕染过的生活,就是与往日生活不同的生活,就会在你们的笔下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