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风沙之城”的绿色崛起
30年前的鄂尔多斯,冬春狂风肆虐、黄沙漫卷,夏秋洪水泛滥、毁田挟沙,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3%,每年至少有6亿吨黄沙注入黄河,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鄂尔多斯北有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南有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东为丘陵沟壑区,西为波状高原硬梁区,沙化面积最大曾达到90%之上……鄂尔多斯,成为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
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号召“种树种草”,70年代开展“农林水综合治理”,80年代实行“五荒到户”,90年代确定“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一代代治沙人、一个个企业,在鄂尔多斯大地接力书写着防沙治沙的雄壮史诗。
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效果显著。2000年,鄂尔多斯市提出“建设绿色大市”战略,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以草定畜,开全国之先河。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累计争取上级林业建设资金96亿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落地生根;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达184.5亿元,“六区”绿化、碳汇造林等地方林业工程如火如荼。
一代一代鄂尔多斯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多种适合本土、可借鉴于世界的治沙经验。
因地施策。库布其沙漠的“南围、北堵、中切隔”治理模式,毛乌素沙地的“庄园式生物经济圈”模式……面对浩瀚的沙海,探索创造出了荒漠化治理六大技术体系100余套核心技术,支撑起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技术取得最大效果的治理模式。
沙里淘金。产业化的治沙理念在“生态治沙、生态绿沙和生态富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弯道超车,走出了一条新型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之路,创造了沙漠地区的“绿色发展样本”。
严进严控。让工业化思维进入生态领域,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建立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最严门槛监管机制,用制度红线守住绿色底线,并严格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
科学治沙。探索出一套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和封育、飞播、人工造林并举,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的成熟治沙方案。
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0%左右,分别比2000年提高14.54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荒漠化、沙化土地和流沙面积分别比2004年减少580.8万亩、42.69万亩和687.75万亩。境内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70%和25%。毛乌素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趋于稳定,全市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通辽市:“治沙用沙”双管齐下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沙地,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曾是全国遭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曾是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上世纪中后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沙化,沙尘暴肆虐,昔日连绵不绝的苍莽草原,逐渐变为连绵起伏的茫茫沙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辽市坚持“生态立市”,强势推进防沙治沙工作。30多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推进地区生态工作。2014年,通辽市启动实施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在巩固以往治理成果的同时,计划到2020年投资80亿元,完成科尔沁沙地林业生态治理1000万亩、草原生态治理1000万亩。工程实施3年来,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任务1200万亩,占总任务的60%,使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良性逆转,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治住沙子后,沙产业也红火起来。通辽市探索出一条“治沙+致富”和“生态+增收”的新路,在防沙治沙中积极发展林沙产业,从简单的出售原沙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的目标。
自治区级重点项目企业仁创沙产业有限公司看中了奈曼旗丰富的硅砂资源,将砖厂建在了科尔沁沙漠腹地。普通的沙子经过生产加工后,便有了新的名字——油田压裂支撑剂和覆膜砂,身价也从200 —300元提高到2000 —6000元。这些高科技产品广泛用于石油开采、建筑、铸造等领域,2016年公司生产的产品远销至美国。目前,全市先后建成16家以硅砂为原材料的大型地方工业企业,沙产业已成为通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除此之外,通辽市还通过发展沙漠旅游提高农牧民收入。奈曼旗宝古图沙漠旅游节、库伦旗沙漠越野挑战赛等活动已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品牌,大大地提高了通辽市的知名度,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
阿拉善盟:大漠播绿“锁黄龙”
“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20多年前,阿拉善盟的沙尘暴不仅直接影响了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曾让京津冀甚至西北、华北的百姓“谈沙色变”。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贯穿阿拉善盟,在全盟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生态脆弱区占总面积的94%,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6%。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阿拉善盟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阿拉善盟提出“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围绕“以人退带动沙退”的生态建设思路,采取“灌乔草相结合,以灌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以封为主”的林业治沙技术措施,抓住国家重点工程启动实施的契机,在三大沙漠周边实施沙漠治理工程。全盟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四大工程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造林补贴等国家重点项目,使植树造林、林业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经过多年的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阿拉善盟1200多万亩沙地已披上绿装,全盟近2.8亿亩荒漠灌木林和草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资源总量实现“双增长”,荒漠化、沙化面积分别比2009年减少3880平方公里和5620平方公里。
目前,全盟已建成贺兰山和胡杨林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冬青、阿拉善右旗雅布赖盘羊等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295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通过公益林保护等措施,三大沙漠周边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阿拉善“生命山”的贺兰山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森林面积由过去的36万亩增加到60.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6%提高到45.7%,山间明流由13条增加到23条,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也明显增多。
(图片来源: 《人民畫报》《内蒙古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