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珊 图|谭继福(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艺学堂院落 里寻找各自的惬意
THE AMAZING OLD MANSION
文|薛珊 图|谭继福(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果戈理的这句话常被人用来阐述建筑之于城市的重要。城市里的老房子影影绰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工作轨迹,凝聚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那些古朴典雅的花纹和藏身其中的故事,成为了人们的共同回忆。位于北山的艺学堂,今年7月对外开放以来,藏在建筑里的记忆层层叠叠,延续至今,才被世人所了解。
在南屏镇北山村正街北三巷,沿着一条窄小的小路蜿蜒而至,艺学堂就掩映在一大片葱郁之后,坐落在城市里的古村落中。古老的传统四点金建筑,既有中式雕花飞檐,又有近代的满洲窗,艺学堂现在拥有两层,在内院沿楼梯拾级而上,顶部是被巧妙设计而成的一个露天楼顶花园,来自各地的人们相聚小酌,凭栏远眺,生动呈现出光阴中那份悠然自得的情调。
现今的艺学堂由黄麒和杨东方所成立的大美设计公司在2014年租下,经过一年的修缮,原本只是作为工作室来使用,秉承着保护与延续的原则,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让老建筑拥有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设计理念,这个建于1873年的杨氏私宅,焕发了人们想象中应有的模样,幽僻,精致,恍然仍是于觥筹交错之间岭南水乡的宅院。
老建筑该如何保护及使用一向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如何让这些设计精美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既秀外又慧中,且重获人气,考验着每个参与改造老建筑的人。在北山,许多老式建筑都因为用作商业用途而重新被保护起来,这些老建筑让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充满了活力。
经过再三考虑,2017年,黄麒和杨东方才决定将艺学堂对外开放,这里面的布局处处回归传统,庭院、青苔、水巷,以及角落里看似随意栽种的花花草草,都彰显出古朴雅致的格调。对于古建筑而言,每一次每一处微小的变化,都是新生,任何施加于古建筑之上的行为,相对而言都是新的。但对于设计师而言,如何保留旧的东西,如何让新旧平衡或许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今的艺学堂由黄麒和杨东方所成立的大美设计公司在2014年租下,经过一年的修缮,这个私宅焕发了人们想象中的模样。
“艺学堂原本是一个私宅,这里是典型的岭南特色的四点金建筑。”经设计师的讲述,娓娓道来这个饱经风霜的老宅子的故事。岭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名门望族多聚居,居民有着浓厚的氏族观念,常常一个大院子住着一大家子人,“四点金”的建筑特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四点金”建筑格局有点像四合院,构造方式是中轴线: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四合院的四角,这就是“四点金”名称的由来。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间。
也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建筑的四个角分布着阁楼,阁楼里住着千金小姐,故取名“四点金”。王国维在《明堂寝庙通考》中言古代宗庙、明堂、宫寝“皆为四屋相对,中涵一庭或一室”,指的就是这种布局。无论是哪种典故由来,在过去,“四点金”只有殷实富足的家庭才能建造。光是艺学堂入门处的五米长的石板,在百年前无论是用料还是运输,都是彰显家世财力的象征。
能长久流传下来的是文字和建筑,虽然我们无法从文字得知艺学堂古这个建筑的历史和故事,但是建筑本身却能诉说一二。
这样的老建筑,更难得是将长幼尊卑、人天和谐都蕴藏在了建筑里面。能长久流传下来的是文字和建筑,虽然我们已无法从文字得知这个古建筑的历史,建筑本身却能诉说一二。艺学堂占地600来平方米,整体建筑中的大部分工艺装饰均被复原,而且主要的建筑材料如房柱、墙板、屋梁等都是原来的构件。举目四顾,可见前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地方保留着原汁原味,令时光驻留的蚝壳窗、满洲窗,端坐在大厅,真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物品只有在生活中经过使用才会焕发活力,日常不起眼的瞬间也能繁衍出无数故事。老建筑也是如此,拥有一双发现之眼,总能有所发现。
走入大门之前的前院,地面是凹凸不平的碎石头,黄麒介绍,这是老一辈的建筑设计智慧所在。岭南多雨水,走在满是雨水的路上,容易飞溅起泥水沾在小腿和脚后跟处,这应该是现代人在雨天经常会遇到的烦恼。但是雨天走在这些凹凸不平的石子路,就没有这样的困扰。这样的设计,让建筑与自然的平衡感堪称绝妙。略微错开的石子路,微妙的不对称感,却使其显得自然而有趣。当然,那当中融入了每个设计者和居住者独特的设计,传承了自古以来的生活智慧,今后也将长久延续下去。
在后院,设计师将一楼的厢房拆除后,换上现代感的落地大玻璃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并在门口保留了老屋的石板。在内屋,很多地方都加入了灯光、窗户,因为改造者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身份,整个设计和改造都围绕着传统美学和空间艺术为主线展开。改造过程经历了一年时间,力求保护传统又能有所创新,符合现代人使用,所以一一加入了空调、通风和光线。推开厚重的雕花大门,红砖与石板的地面带来的清幽之感,传统的雕花变得斑驳,装修时留下的瓦砖成为陶艺工作坊的一部分,传达了雅致的设计感。
城市在变化,北山的生态也在发生变化。城市似乎承载了无数人心中腾起的梦想,又似乎剪碎了无数人情结里埋藏的故乡。人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庭院,院落情怀似乎是中国人共有的向往。当清明谷雨时四水归堂;当春耕芒种时种成蔬果小园;当每次艳阳升起时,窗口皆可以邂逅暖日小景;闲暇时得以尽享琴棋书画……庭院里是随处洋溢着生活雅致的惬意和畅快,清幽娴静成为了心中的挂念,这关乎生活中诗与美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气质和修养。如果,还可以兼顾让孩子享受童年的欢乐和教育的优良,这大概就是人生中最理想的居所之所在。和很多城市一样,珠海的北山也有很多用石砖铺起来的巷陌和老房子,但在这些古老的建筑里面,不都藏着老传统,也有许多与创意有关的文化在其中。在这深厚历史痕迹的古村落里,有着一群爱好旧时光的人经营着生活,过着小日子。北山这个古村落无形中成为了许多人情结里的故乡。
“像建筑大师贝聿铭从小生活在园林之中,他的设计就有东方文化的根基,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在院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他们的童年有鸟语花香作伴,有琴棋诗画为友。”若干年后,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常萦绕在脑海里,挥散不去的记忆是石板路延伸到巷子的尽头,粉墙黛瓦的民居在清晨逐渐消散的雾气中隐隐绰绰……黄麒和杨东方也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将艺学堂作为一个东方传统文化传播的空间和学堂。聚集了一群老师、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以书画、琴艺、花艺、手工和文化艺术,将这里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艺文工作坊,让老建筑与新生活项目相遇,带来了诸多的可能性,也是一种探索古村落旧宅的保护模式。
艺学堂院子里的芒果树、龙眼树、杨桃在光影下,一呼一吸,通过树叶泻下的温度,是生命赐予我们的温度,而艺学堂赐予大家的温度,是来自于艺术。
如果说当初修缮这个空间,单纯是因为热爱北山的老建筑,那么现在将这个空间作为一个艺术学堂,则是在北山的一种尝试,让百年老宅变成学堂一样的地方。整个空间分为六个教室,每个教室都以文人墨客的书房书斋来命名,例如“玉磬山房”则取自于明代文征明的书斋,书法、绘画、插花、布艺等课程在这些雅致的房间里一一带给热爱生活的人。“学习是因为真正的喜爱,我们希望人们在这里学习怎么美好生活。”在这里,绘画和插花课程最受欢迎,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独享的天地。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不仅有亲近自然和回归传统的感觉,也能在品味老建筑的同时,俯拾散落在时光深处的历史片段,寻找着各自的惬意。
凌飞扬,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国饰品十大设计师、工艺师,作品参加《2006首尔中韩艺术作品交流展》《中法青年艺术交流展》《美国北卡罗纳州中美建交35周年艺术家作品联展》等,多件绘画作品、工艺品被国内外私人及艺术机构收藏。现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