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本刊编辑部 统筹 | 刘晓雪 编辑 | 薛珊 孙凯 图|阮耀林 戴强 郭毅杰 吴声述 谢儒侦 朱泽辉 朱开文 曾爱平 张福庆(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特别鸣谢|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
城与水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ECOLOGY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统筹 | 刘晓雪 编辑 | 薛珊 孙凯 图|阮耀林 戴强 郭毅杰 吴声述 谢儒侦 朱泽辉 朱开文 曾爱平 张福庆(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特别鸣谢|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
流经城市的前山河,其在珠海境内的干流河道只有短短的8公里多,但就是这一小段干流,却成为了唯一流经市区的河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沿岸居民最重要的灌溉、饮用水源。
1961年,珠海县复置,县政府驻地从曾经的唐家改到如今的香洲。复置之初,前山河还是一个远在郊区的普通河流,岸边是丰茂的水草和大片的水田。1979年,这个边远的渔民小县,因改革开放而一跃成为中国最受瞩目的特区城市之一,珠海县也升为珠海市。外商和资本的大量涌入,让城市开始快速扩张,象征着城市发展的柏油马路,快速延伸到了前山河东岸。中珠联围的修建,以及两岸的围垦依然在切割着前山河上游的滩涂河滩。城市西进,河道变窄,前山河逐渐变成了一条绕城而过的“门前河”。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宽阔的河面已经无法阻挡城市扩张的脚步,曾经将渡船过河到东岸喝早茶视为进城的西岸村民,也开始享受城市西进的红利,伴随红利而来的,还有城市扩张带来的大量人口,和因为人口聚集所形成的环境污染。
同时,不断推进的工业化浪潮也让两岸的农田里生长出了林立的工厂,前山翠微工业区、南屏科技工业园等大小工业区在前山河两岸相继成立,工厂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填充着工业区内沿河区域的优良土地。
城市扩张、工农产业的发展、流域人口的聚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前山河却成为这一切变化的承载者。生活排污、工农产业排水,让曾经清澈蜿蜒的河道失去了往昔的光彩。沿岸乱搭乱建,河水变脏变臭,那时的前山河,是在以城市环境优美而自豪的珠海人眼中,最不愿提起的痛。
2015年,珠海市成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开始探索一条具有珠海城市特色的、以建设“水为脉络、望山见水、人水和谐、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海滨山水城市为目标的城市水生态建设道路。
经历了浑水穿城的尴尬之后,从2005年开始,珠海拉开了整治前山河的序幕,十余年来,前山河整治历经了从两岸沿线清拆到全流域整治,从封堵排污到追本溯源管控,从末端截污到污染源治理,从头痛抓头、脚痛抓脚的治污整改到立法与规划的统筹保护。前山河整治路漫漫兮的历程,展现着珠海人对爱水护水的执着情怀,也成为珠海人痴迷于优美环境的最好见证。
2015年,珠海市成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开始探索一条具有珠海城市特色的、以建设“水为脉络、望山见水、人水和谐、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海滨山水城市为目标的城市水生态建设道路。
2016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施行了《珠海经济特区前山河流域管理条例》,将7月28日设立为前山河保护日,并在前山河试点实施 “河长制”,珠海成为全省16个“河长制”先行试点地区之一,也成为水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路者”。
随着各种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前山河治理坚实而扎实的推进着,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来说,河水的颜色变化,和河边臭味的变淡是他们衡量一座城市水环境最直观的参考标准。
本期专题,我们拜访了政府机构的决策者和各级的执行者,也走访了一些受政策直接影响的机构单位,我们更走进那些生活在前山河边的人,和关注这座城市历史人文的民间学者,他们或许没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但他们在一条河边生活的故事,就是对这座城市水生态变化最好的注解。
水环境的变化,影响着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而在宏观政策之外,我们每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决定了城市对水环境的态度,城市与水,因人而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