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川
自由行,助益澳門經濟起飛
對於每一個人而言,在孩提時代就特別盼望著春天到了,老師、家長能夠帶我們去公園、野外或者其他的景點春遊,很多時候的第一次出遊更會興奮得一夜難以入眠。其實,這就是說人渴望出行,離開局限你的地方,去經歷更多不一樣的事情,去開闊眼界,這是自然就有的天性。近年來,隨著經濟不斷的向上發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有能力也有閒暇與意願出去旅行。所以旅遊在人民生活中,或者說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已經越來越重要。在今年的世界旅遊經濟論壇上,我們注意到一個數字,提及現在的旅遊發展,廣義的旅遊產業鏈對整體經濟所拉動的貢獻應該超過10%了,未來這個貢獻率會越來越大。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眾人對於旅遊,有著一種去感受不一樣生活的強烈渴望,加之在旅遊體驗過程當中遊客對舒適性、便利性要求的不斷提升,未來旅遊經濟的發展空間非常巨大。
具體到澳門而言,在可預見的未來,涵蓋博彩在內的大旅遊產業,依然會是澳門最大的支柱型產業。因為澳門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土地資源的限制,使得我們發現雖然鼓勵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但是再怎麼樣的發展,也很難找到一個產業,能夠與現階段的旅遊博彩業一樣支撐起澳門整體經濟的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旅遊經濟對澳門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同時,澳門的城市發展定位就是“一中心,一平臺”。從經濟角度解讀,“一中心”突出強調澳門的經濟支柱,“一平臺”突出的是澳門未來多元發展的方向,因此打造旅遊觀光產業對於澳門而言可謂是經濟命脈。從世界範圍來看旅遊經濟亦是越來越重要。
回歸19年來,澳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大家有目共睹。其中旅遊博彩業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當然在發展過程中,肯定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2003年港澳出現SARS疫情,來澳遊客急劇下降,國家為了支持澳門發展,開放自由行,這對澳門旅遊業發展帶來極大推動。
便捷出行,港澳合作拓資源
無論是從澳門還是全球旅遊經濟的發展中,我們越來越明顯地觀察到“智慧旅遊”的大趨勢,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在來澳遊客的統計數據上,可以看到團客實際佔比在減少,主因就在於越來越多的遊客可以藉助APP等智能軟件完成旅遊線路規劃、訂房、交通安排等,方便實現定制化與個性化的旅遊,亦方便尋找對應資源。十多年前,內地開放自由行,澳門主要依託於團客,如今團客在減少,雖然依舊佔據超過一半的來澳遊客比例,但隨著E時代的興起,年輕一代是伴著手機成長的一代,他們屬意依照自己的獨特個性來定制旅遊,所以澳門旅遊業也必須要去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時俱進。一來是宣傳方式,二來是接待遊客的方式,即給遊客的旅遊體驗等方式,都需更加注重E時代年輕人的訴求。否則,如果澳門仍是以傳統方式以不變應萬變,那我們的競爭力就會很快喪失。
對於方式的創新,必須依託於對來澳遊客狀況的充分掌握。目前澳門近90%的遊客來自於內地和臨近的香港、台灣,而另外10%當中又有大部分來自於鄰近的韓國、日本、東南亞國家。所以真正的歐美長途客來澳非常少,佔比極低。因此在此背景下,我們要思考如何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的同時,也要在大旅遊業中尋求旅客來源的多樣化,充分活化經濟,降低風險。隨著港珠澳大橋啟動,香港每年5000多萬遊客中歐美遊客佔據重要比例,得益於香港機場可直通歐美,遠程客戶較多的優勢,來港遊客中歐美遊客數量不少,因此未來澳門是否可以通過港珠澳大橋,將一些高端客戶吸引到澳門來,推動客源多元,提升消費能力。對於建立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而言,實現客源的全球化與多元化是一個重要挑戰。
目前澳門機場仍屬於微小型機場,接待能力有限,雖然每年可以接待大概700萬遊客,但因為機場跑道等的限制與客源總量的限制,由澳門出發,只能到達鄰近的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而香港作為世界主要航空中心樞紐之一,其客源輻射力遠大於澳門,加上澳門缺乏郵輪母港,而香港有非常大的郵輪母港,可以承載遠洋郵輪客戶,因此在客源多元化上香港確實好過澳門,因此未來思考如何在便利性的基礎上將這些遊客能夠從香港延伸到澳門,顯得非常重要。
接下來,我們可以嘗試著與香港方面合作,加大宣傳,把外國遊客引進來澳門。從目前的基礎設施來看,澳門的酒店娛樂設施非常國際化,酒店業的服務品質更是位於全球頂尖地位,這是非常有國際競爭力的。而且隨著大橋的開通,各項的配套措施亦會在摸索中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改善,因為市場會敏銳地捕捉到相關機遇。所以大橋的效應對澳門旅遊的帶動效應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作為一個全新的事物,其帶來的影響一定是慢慢地顯現出來。
事實上,在推動旅遊宣傳的國際化與吸引國際遊客上,澳門特區政府近年來非常積極,例如“活力澳門周”這樣的旅遊宣傳推廣,確實提高了澳門的知名度,吸引了不少遊客。但在E時代,作為政府部門、旅遊部門也必須思考如何通過網絡,找出適合新時代年輕人的宣傳方式。從目前熱門的APP:抖音上可以搜索到香港、杭州、深圳的城市宣導片,有數以千萬的瀏覽量,但搜澳門只有民間的一些旅行記錄,卻難以找到政府的旅遊宣導片,著實可惜。因此在網紅經濟大熱的今天,旅遊部門同樣需要思考通過何種方式,可以更好地宣傳澳門。當然宣傳這座城市,就需要對整體城市形象進行設計、包裝。我們不難發現,在香港的電影中對於澳門的定位不是黑幫聚集的地方,或者就是懷舊小巷的記憶;而在不少網絡留言中來自臺灣、內地甚至海外的民眾對於澳門的印象不過是“賭場”二字,《賭城風雲》似乎是澳門刻板的固定印象,對於生活於斯的澳門人而言,這不是澳門真正的樣子與全貌。所以特區政府要思考如何包裝澳門城市形象,系統化推向全球。如果沒有政府的帶動,民間自然無法有這樣的實力與資源來推動。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希望政府充分發動民間的力量參與進來,將這座城市活化,因為軟實力的構建需要全社會參與,而政府要起到總協調的作用。
城市形象,交通、休閒再升級
當我們具備城市形象,將遊客吸引到澳門,從衣食住行的角度,我們都希望可以給遊客留下好的體驗感。澳門在住、衣、食上可以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而對於“行”似乎真的存在很大挑戰。以我自身為例,近日出差回澳,從機場大廳一走出時,看看綿延數百米的排隊等的士人潮,大為震驚,以當時的情況站在隊尾的遊客至少需要等待超過一小時才可能等到的士,這對於剛剛一身疲憊下機的遊客而言,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再者,在這種供求失衡之下,導致一些不法的的士司機做出對遊客利益的侵犯,比如高額索要車資、拒載、禁錮等極端情況發生,近來媒體也有不少報道,我們身邊也有朋友接觸到類似情況,經歷了這一番感受,勢必使得他們對於澳門蒙上一層陰影,這對澳門的城市旅遊又會帶來多大傷害呢?因此規範的士行業,加大交通承載力,是目前澳門政府需要迫切進行的方向。
當然承載能力也不單單在交通行業,對於整個城市而言,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香港700萬市民,一年5000多萬遊客,平均一個市民接待8個左右的遊客,而澳門60多萬居民,年接待3000多萬遊客,平均人均接待50個來澳遊客。按照土地面積來看,香港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每1平方公里接待約5萬人,而30多平方公里的澳門,是每1平方公里接待100萬人。香港一輛的士所服務的對應遊客數量為3000多,同等條件下澳門一輛的士需對應2萬多人的遊客量。所以承載力確實面臨嚴峻挑戰,跟臨近的香港相比之下,澳門所承受的壓力是空前的。因此如何在提升接待遊客能力與不影響居民生活之間平衡,考驗著整體澳門政府、社會的智慧。吸引遊客來澳是希望澳門經濟好,經濟好亦是為了澳門市民的生活更好。如果這個平衡失衡,自然就違背了當初的發展初衷。因此在一個打開門、歡迎遊客的時代,我們需要思考在不影響澳門市民的基礎上提升澳門整體接待能力,讓遊客有更好的舒適體驗:以便利的衣食住行吸引第一次來澳遊客,通過他們的感受宣傳澳門,再次成為回頭客。
當然現在的旅遊內容不再只是停留於拍照、尋找美食的階段,遊客對於旅遊內容的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澳門希望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但因先天性的資源稟賦不足,旅遊缺乏了休閒元素。來做澳門這座海濱城市,你會發現很難找到一個規劃得當的休閒區供民眾休閒娛樂,即使是黑沙海灘,也只是一座海灘而已,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業界都應該思考如何提供多元的休閒元素給來澳遊客更好的旅遊體驗感。
灣區合作,開拓聯動發展新思路
隨著來澳遊客數量從最初的700萬上升到現在的3500萬,加上隨著港珠澳大橋開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吸引到的遊客數量將持續破表,如何穩定承載力,如何在提供多樣休閒元素的思路下,有效分流,都已經是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新城填海區在成型,擴大了澳門居民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面隨著澳門基礎設施、旅遊設施的完善與增加,澳門接待遊客體量能力也會增加,比如輕軌氹仔段的輸送力、關閘的通關能力等的提升,都將適當提高澳門的接待能力。
此外,我們希望通過大灣區的區域合作,有效地化解承載力過載與休閒元素單一的困境。比如澳門被中央賦予85平方公里水域的管轄權,而這些水域不適合進行水上休閒娛樂等活動,但稍微往前再去十幾公里,進入到萬山群島等海域時,不僅有十米水深,也有非常乾淨的海水與沙灘資源,未來可以考慮珠澳合作建郵輪母港,吸引遊客。此舉可以豐富澳門休閒元素,同時亦可以給珠海帶來新的旅遊人潮。同樣可以思考如何在橫琴提供大量住宿資源的背景下,將本澳有限空間下的住宿資源合理釋放出一部分,進行更加價值的活動開發,這樣一來助益橫琴經濟,二來澳門也騰出更多的空間去做有更高附加值的且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東西。
這事實上,就是在探索過去數年來一直期望,但沒有具體見到成效的“一程多站”規劃。隨著灣區建設加快,通關更加便利,限制減少,加上基礎設施的暢通連接與各地政府之間的協調、企業之間的快速協作,灣區內9+2城市能夠更加融合,一程多站的旅遊觀光體驗也會很快實現。因此,隨著大灣區的發展,澳門跟鄰近地區的合作一定會越來越深入,一定會有更多的制度創新。這也契合了大灣區發展中的重要內涵:制度創新。
在創新與發展中,對於澳門而言,最關鍵的是保持發展自己的特色,這是他人無法複製的。如果大家都去做同樣的事情,那就沒有意義了。澳門完好地保留了幾百年來的中國文化同時又融合西方葡式文化,和諧交融造就了這座小城的獨特之處,這是別人所拷貝不到的城市吸引力。當然,我們在周邊地區不斷開賭的情況下,考慮到人力、自然資源的限制,必須及時作出應對,尤其是日本的開賭,將對澳門帶來非常大的衝擊。日本國土範圍較大,其品質高端、極致的服務對中國遊客尤其是中產階級有強大的吸引力,可能將澳門的中場高端客成功吸引走。因此澳門必須做好自己的特色與服務,秉持著更加開放的姿態,提升自身的服務業水準和品質,不是一味的關起門來發展或者用傳統的服務態度對待來澳的遊客。
當然除此之外,人資也是澳門在大灣區建設與自身發展中的短板。近年來,隨著澳門旅遊業的崛起,澳門高等教育界一直在加快人才培養,澳門的旅遊管理高等教育在灣區內具有非常大的競爭優勢。無論是師資力量、硬體設備、影響力,都在灣區內位列前茅。現時,澳門幾間提供旅遊學位的高等學府中大概在校生就有6000左右,加上每年新生入學,這種培養是生生不息的,為澳門旅遊業發展是提供了非常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以科大旅遊管理學院為例,其具備本碩博學位,學習方向有旅遊管理、酒店管理、餐飲管理等;在硬體設施上實習餐廳、廚房實驗室、烘焙實驗室、品酒實驗室等,這些優質資源的集合也使得這裡成為澳門培養旅遊人才尤其是國際化人才的重點基地,因此這是澳門旅遊業的一個人力儲備優勢,但現在在讀的學生有6000多,除以四,即是一年1000多人的規模,而這1000多人中又有多少是澳門本地?有多少能夠留下來為澳門發展旅遊服務業?這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因此我們談及澳門旅遊業,一方面急需人才,另外一方面培養了那麼多的人才,又不能留下來為澳門做貢獻,著實可惜了,因此我們希望澳門社會要有更開放的心態,集合在地高校培養出的成熟人才,讓符合澳門需要的人才能夠充分發光發熱,尤其是只限定在工作領域時,外來人才對於本地資源並沒有侵佔,更多的是奉獻青春,在年老時離開而不增加澳門社會的負擔。因此人力資源與人才的問題,不是在極低失業率的情形下,爭搶工作飯碗,而是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借用人才。對於澳門年輕人,如果只是靠著關門保護自己才有發展的話,未來在灣區的舞臺上,我們如何與其他地區的人廣泛競爭。事實上,發展的餅做大了,最終受益的還是澳門社會與澳門居民。我們期待,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前進與國際的澳門,在我們的努力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