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2018-01-04 11:05仇志群
辞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词典

仇志群

摘 要 考察近代汉语一个阶段的词汇面貌是汉语史研究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编纂专书词典或断代词典,可以使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得到集中的反映,有助于获得对近代汉语词汇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认识。如果把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且又大致出于同一区域的几种文献汇集在一起,参互考寻,就能更清晰准确地显示出这一时期的词汇面貌。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徐复岭编著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正适应了近代汉语研究的这一需求,是近年来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的一项值得关注的成果。本文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词典编纂角度,对该词典做出评介,分析介绍了该词典的特点,也对词典编纂中反映出的某些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关键词 近代汉语 词典 山东方言 参互考寻

2018年4月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了徐复岭教授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词典》的出版,是近年来近代汉语研究和辞书编纂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也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词典》在编纂理念与实践、编纂体例及词语收录、释义等问题的处理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多元定位 参互考寻

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近代语”即近代汉语这一学术概念,当年他在谈及近代语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时,曾倡议进行专书语言研究,主张先出版“某书语言研究”即专书词典,等到有相当积累时“可合并改编成为一部‘近代汉语大辞书”(王锳1998)。以后吕叔湘先生(1961)在谈及《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的编纂工作时,也做过类似的表述,号召大家“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或是一个时期,或是一类作品,或是某一本书,或是某一类词语,进行词义的分析以及来龙去脉的考索”,以此为《汉大》的编纂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前辈学者为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和词典编纂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近代汉语专书词典的编纂迄今已取得可观的成果。即以元明清白话小说为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已陆续出版了王利器的《金瓶梅词典》(1988)、李法白、刘镜芙的《水浒语词词典》(1989)、胡竹安的《水浒词典》(1989)、白维国的《金瓶梅词典》(1991,2005)、李申的《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1992)、曾上炎的《西游记辞典》(1994)、周定一等的《红楼梦语言词典》(1995)等。这类专书词典共同特点是具有明确的断代性。相对于一般断代语言词典,如龙潜庵的《宋元语言词典》(1985)、江蓝生等的《唐五代语言词典》(1997)、袁宾的《宋语言词典》(1997)、李崇兴等的《元语言词典》(1998),专书词典还具有相对清晰的地域性。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来说,地域性同样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若从近代汉语词汇史的全景窗口来观察,某一专书词典仅能算一个“点”而已,其收词和释义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能把“点”延长成一个线段或者扩展成一个小的平面,也就是将若干时代、地域相同或相近作品的语言汇编成一部“多书词典”,那么这类词典提供的语料就会更丰富,对词义和用法的提取和概括就会获得更强、更扎实的支撑。目前来看,既具断代性又具地域性的多书语言词典尚不多见,《词典》综三书语词于一“典”,首开多书词典编写的先河,颇具独创性。《词典》把基本出于同一时期(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约150年间)、大致涵盖同一地区方言(北方话系统的山东方言)的三部作品的词语汇集在一起,构筑成一个贮存丰富的“语料池”,对此时此地的词汇成分爬梳剔抉,同时结合现代方言表现,多元定位,参互考寻,较清晰地展现了汉语词汇在这个特定时间段和区域范围内的共时面貌与生存状态,为汉语词汇史和方言演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资料。

即使从微观层面而言,由于《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以下分别简称《金》《醒》《聊》)三书完成的时间相连、相近,基础方言相同或近似,故词语重出率较高。把相同词语,包括异形异构词语加以对照比较,相互参证,可获得更多的线索和有益的帮助,有助于推究某些疑难词语的真实含义,乃至求得确解。

例如表示“晚上;晚间”一义的“后晌”(“晌”轻读),《词典》从三书取例:

《金》五二回: 交他那日后晌来,休来早了。

《醒》五五回: 他旁若无人,直到后晌,又跟了那伙婆娘……往湖里看灯。

《聊》四回: 清晨后晌孝顺你,三般脸上有笑容,怎么心眼全不动?

不同的语境和视角的交织,“后晌”的“晚上;晚间”义得到自然的发覆彰显。参互考察,不仅限于三书的某一固定版本,也包括三书的不同重要版本。如《醒》中的一例:

《醒》十八回: 以后白日只在爹娘跟前打个照面就往监里去了,后上老早的推往前头来睡觉,就溜进监去与珍哥宿歇。

该例出自清同德堂刻本。例中“后上”即“后晌”的异体形式。《词典》还对照了黄本(黄肃秋1981)和徐本(徐北文1982),此例的“后上”皆作“晚上”。几个不同版本及不同词形的对勘,也有力地证明了“后晌”一词当时的意义和用法。[1]《词典》同时指出,“后晌”仍活跃在现代某些方言里,北京、河北、山東等地至今仍有这样的说法。这样,把三书及其多种不同版本,连同现代方言勾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多元定位的词语考察操作模式。

汇集三书有关词语,参互考寻,多元定位,为正确推演词义,从而做出确解,避免词语误释提供了支撑和保证。例如“镬吃”一词,《金》中有以下用例:

《金》二十回: 怪火燎腿三寸货,那个拿长锅镬吃了你?慌往外抢的是些甚的?

《金》三五回: 他进来我这屋里,只怕有锅镬吃了他是的。

包括《金瓶梅词典》在内的所有词典均未见收释“镬吃”一词,它无疑成了《金》书语词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疑点。但巧合的是,《醒》中有“呼吃”的用例:

《醒》四四回: 素姐说:“狗!他家有长锅,呼吃了我罢?”

此处“呼吃”意为煮着吃,即把食物放在锅里用少量的水煮熟,然后吃掉。呼,用同“烀”。《词典》将“镬吃”视作“呼吃”的异体词,放在一起解释,其义豁然自明,《金》书中“镬吃”这个疑难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又如《词典》中的“智”条:

智 〈动〉本指估量重量、数量或长度。转指试,试探。《金》二: 西门庆道:“我有一件心上的事,干娘若猜得着时,便输与你五两银子。”王婆笑道:“老娘也不消三~五猜,只一~便猜个中节。”○异志。《聊·穷》: 你也试试俺的心肠,志志俺的性情,看俺望着你珍重不珍重,希罕不希罕。方 今山东菏泽、桓台、青州、牟平和甘肃天水话有此语。

“智”,白维国(1991)《金瓶梅词典》释为“猜”,许少峰(2008)《近代汉语大词典》释为“动脑筋,筹想”,近年出版的由白维国主编的《白话小说语言词典》(2011)与《近代汉语词典》则综合上述两家释义释为“猜;动脑子想”,无不有随文释义之嫌。倘若能结合《聊》中的异形词“志”的用例,并联系“智(志)”现代方言的用法,便可避免此类释义的偏颇。

汇集三书有关词语,参互考寻,多元定位,也有助于勘正原著中抄写或刻印错误,避免辞书中“伪词目”(也称“虚假词条”)等杂质阑入,厘清辞书中的词形混乱现象。

例如《金》第六二回和第七九回出现“装柳”“装绑”“装防”等词形,李申(1992)《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三者皆收,白维国《金瓶梅词典》及《白话小说语言词典》《近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裝绑”“装防”,并且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词典》则将“装柳”“装绑”“装防”列入“勘误条目”之中,认为:“三者意思相同。防、柳、绑,同为‘椁(槨)字之误。装椁,即装裹,指给死去的人穿戴入殓。”在《词典》正文中,收录了主副条目“装裹”和“装椁”,列举有《金》和《醒》中的书证。参看有关正文,“装柳”“装绑”“装防”等词形有误愈发明显,《词典》所做的勘误理由充分。“装防”仅《金》六二回一例,属于孤证,加之同一回里“装防的衣服”又作“装绑衣服”,可证“防”“绑”必有一误或全误;而“装绑”等三词形也仅见于《金》六二和七九两回,别处不见。综合“装×”各种形式的表现,《词典》判定“装防”“装绑”“装柳”中的“防、柳、绑”,应同为“椁(槨)”字之误,这种分析和处理是很有道理的。经过这番去伪存真的认真校勘功夫,《词典》剔除了一度混入语汇中的“伪词目”,无疑对于扼制和减少历史语文词典的收词混乱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二、 辨微钩玄 平中出新

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关系十分密切。吕叔湘先生在为《近代汉语读本》(刘坚1985)所作的序言中指出:“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由于长期以来对近代汉语研究重视不够,很多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口语词语和语法现象,其来源和形成往往得不到具有说服力的揭示。《词典》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多关注,通过词语在三书中的实际用例,对于一些常用词的历时性异解、异用做了深入挖掘和描写,能于平常中摘掘词语未发之义。用词典编者本人的话说,就是“着重发掘并收录那些读者似曾相识却未必明白其确切含义或用法的‘熟词或‘熟词生义”(《词典》前言)。这些“熟词”或“熟词生义”,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其价值不可小觑,值得关注。

先说实词。例如《醒》和《聊》中都有“狗腿”一词,《词典》释为“对衙役的贬称”,此应是它的初始义或较早的意义。《汉大》亦收了“狗腿”,释为“喻替主子奔走帮凶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收了“狗腿子”,释为“指给有势力的坏人奔走帮凶的人”。《汉大》和《现汉》的释义当由《词典》所释的“衙役”义一步步扩展引申而来,而且词形也由“狗腿”发展成为“狗腿子”。《词典》的释义让人明白今天“狗腿”或“狗腿子”的含义所来有自,不会犯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

再如《词典》中“徘徊”一词:

徘徊 〈动〉想;寻思。《聊·磨》十六: 坐书房暗~,出了恭便回来,坐许久教人心中怪。又二五: 将筐篮解开,嚼着锅饼暗~,第五篇已是有个架儿在。

“徘徊”的“想;寻思”义,其他辞书未见。与“徘徊”初始义相同的“踌躇”却有此引申义。例如:

《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 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

《东周列国志》三五回: 赵衰、狐偃等因与秦臣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复国之事。

例子转引自《汉大》,《汉大》释为“研究,反复思量”,与《词典》对“徘徊”的释义基本相同。“踌躇”的初始义是犹豫不决,迟疑不前,引申为反复思量,再三考虑。词义引申的路径和方式是由行动到思想,由具体到抽象。“徘徊”一词的词义引申路径和方式与其同义词“踌躇”如出一辙,进一步验证了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演化的一条共同规律。

《词典》对虚词“重点收录,并尽量详细解释其意义和用法特点,故本词典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语法词典的性质”(《词典》前言)。编著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例如“或者”一词:

或者 ① 〈副〉横竖;反正。《聊·翻》二: [仇福说]“从夜来只顾盘问我,~没赌没嫖。”姜娘子说:“仔怕嫖赌也是有的。”又《禳》四: 他三叔是好秀才,又老成,自然教导那孩子~不差。又十三: 江城说:“我作的我受,~打不着你,你管甚么闲事!”② 〈连〉表示选择疑问。相当于“还是”。(a) 两个“或者”分别用在正反选择项之前,组成“或者A,或者B”的格式。《金》十六: 端的谁使了你来?~是你家中那娘使了你来,~是里边十八子那里?(b) 用在两个正反选择项之前,组成“或者A不A”的格式。《醒》六四: 狄大哥,这银子~是你不是你?你可也说说是怎么。

两个义项均反映了该词在近代汉语中的独特用法。其中义项①的解释是《词典》首出,《近代汉语词典》和钟兆华(2015)的《近代汉语虚词词典》都未述及。义项②的分析揭示了“或者”在近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差异。“或者”和“还是”两个连词虽然都能表示选择,但在现代汉语里,疑问句中只能用“还是”,不用“或者”。《词典》义项②(a),现代汉语只能用“A,还是B”(例证只能说成:“谁使了你来,是你家中那娘使了你来,还是里边十八子那里[使了你来]?”)。义项②(b)的用法,现代汉语里已不见使用。《近代汉语词典》“或者”条仅释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选择关系。”远未反映出“或者”在近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有些常用词语,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变化可能极其细微,若不深入进去细心观察辨析,是很难发现这些“微殊”的,而描写反映这类“微殊”的变化现象,对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三、 广采博取 编研结合

《词典》的编著自“立项于心”,到完稿编竣,前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编著者一边收集资料,跟踪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一边进行一个词语或一组相关词语的小范围的研究,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也出版过有关专著,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学术积累,为最后完成《词典》的编著打下了坚实基础。

《词典》编著者在长期的编纂过程中,紧盯学术前沿,特别注意吸收某些新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确保《词典》“后出转精”。如“丁一卯二”。《汉大》收释情况如:

丁一卯二 1. 确实;实在。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要说个丁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本说的丁一卯二,生扭做差三错四。”2. 谓认真;仔细。《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若要丁一卯二地算计起来,这二十一两多的本儿,待了这两个月,走了这两千里路,极少也赚他八九两银子哩。”

《汉大》没有对“丁一卯二”的理据做出解说。按刘洁修(2009)对“丁是丁,卯是卯”的解释,“丁是榫头,卯是卯眼,两者各司其事,不容替代,一有差错,就接不上榫。形容对待事情十分认真,毫不含糊,决不通融。”温端政(2010)认为“丁(钉)是丁(钉),卯(铆)是卯(铆)”,“钉”指榫头,物体上凸出的部分。“铆”指铆眼,物体上凹入的部分。丁铆合位,才能一丝不差,否则就没法安装器物。形容说话、办事认真实在,不能马虎敷衍。也有一说,“丁”“卯”分别为天干与地支中的一位,丁与卯必须分明,不可混淆。不管做何解,丁卯不可相混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丁一卯二”的“确实”一义即由此而来。而“其中的‘一、二为强调丁、卯犹如一、二之不同而分明确然,有表示区别的实际意义”(潘牧天2015)。

吸收這些研究成果,《词典》是经过一番取舍的考量和斟酌的,其释解如下:

丁一卯二 丁、卯,指木或石制器物接合处的凸凹部分:“丁”是凸出部分,也称榫钉、榫头;“卯”是凹进去的部分,也称榫眼。丁和卯必须尺寸相符、长短相合,器物才能对接牢固。故用“丁一卯二”比喻明白无误、确确实实。《醒》六六: 若要丁一卯二的算计起来,这二十一两多的本儿,待了这两个月,走了这二千里路,极少也赚他八九两银子哩。又九四: 杂役差徭,乡约地方恼他前番的可恶,一些也不肯留情,丁一卯二的派他平出。

再如《词典》中的动词“梅洗”条,释为“用浸泡过梅子、含有酸碱等物质的溶液给金属制品上光抛光”,这是参考并吸收了赵红梅、程志兵(2011)的研究成果。

《词典》中收录的副词“紧自”是近代汉语中常见且词形变化多样的一个词(又作紧着、紧仔、紧子、尽则……)。该条释为:“本来;原本;原就。常与‘又‘再等搭配,构成‘紧自……又……或‘紧自……再……的格式,表示‘原本就怎么样……现在又怎么样……。”这其实是吸收了隋文昭(1988)的研究成果。

又如语气副词“没的(没得)”,其中一个义项是:“用于陈述句,强调某种不良后果或事情的发展不合常情。大体相当于‘反而‘反倒。有时与‘倒一起使用。”这一义项的归纳便是参考并吸收了马荣尧(1990)的观点;而在《词典》之前、马文之后的不少有关辞书,或没有收录这一义项,或释义有误(如有的误释为“平白地;无端地”)。

另一例如《词典》中“动”条义项②:“形容词后缀。用在某些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后面,表示‘……的样子。”便是采用了周志锋(2001)《说后缀“动”》一文中的有关论述。

一部好的词典的编纂过程,实际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词典质量的好坏,反映着编纂者在创新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徐复岭教授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围绕该词典的编纂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据不完备的统计,这期间他正式发表的这一领域的论文即有三十余篇,出版这方面的学术专著一部,由此可以看出编著者为此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正是这些研究成果和经验的积累,为最终编成这部词典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前期铺垫,其中不少词条都源自编著者本人的创见,是编著者研究成果的结晶。例如《词典》中的连词“打哩”和副词“打仔”两条,便是编纂者对其论文《〈醒世姻缘传〉中的“打哩(打仔)”》(徐复岭1993)主要论点的浓缩。《词典》中的语气助词“可(呵、科)”,细分为四种用法,但主要用于表示假设语气和停顿。这一表述是编著者多年深入研究探索的心得。早在1991年,徐复岭先生便在论文《〈醒世姻缘传〉注释补议》中提出此说,后又在《〈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气助词“可”》(1993)、《近代山东方言的假设语气助词》(1996)等文中全面论述这一观点。[2]

还有一项对“你”字特殊用法的发掘,也能充分说明《词典》编著者为使《词典》能在原创性、前沿性方面有所作为而付出的努力。

“你”本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在《金》和《醒》中,有些“你”字并不表示对称,而在多数情况下与指示代词“那”用法相近:

《金》三五回: 西门庆那日往李瓶儿房里睡去了。金莲……问[春梅]:“你没廉耻货进他屋里去来没有?”春梅道:“六娘来家,爹往他房里还走了两遭。”

《金》四六回: [这吴大妗子]因叫郁大姐:“你唱个好曲儿伏侍他众位娘说(听)。”你孟玉楼道:“他六娘好不恼他哩,不与他做生日。”郁大姐连忙下席来,与李瓶儿磕了四个头……那李瓶儿在旁只是笑,不做声。

《醒》五二回: [狄希陈]将那包儿填在裤裆里面,夺门而出。素姐拦住房门……口里还说:“你是甚么?你敢不与我看,我敢这一会子立劈了你!”狄希陈还待支吾,素姐跑到跟前,从腰间抽开他的裤子,掏出那个包来。

上举《金》《醒》例句中带着重号的“你”均表示指示,应属山东方言指代系统中的一员。徐复岭(2008)指出,这个“你”即是山东方言中的指示代词“乜(niè)”。现代山东很多地区在区分近指和远指时,“乜”和“那”都可用作与“这”相对应的远指。当需要区分三个位置时,用“这”“那”和“乜”并举表示,“乜”所指的位置介于“这”和“那”之间,即所谓中指。历史资料显示,清末和民国年间山东有些地区存有这个指示代词“乜”。往前追溯,清初康熙年间淄川(今属淄博市)籍作家蒲松龄的《聊》,保有大量的指示代词“乜”的用例。再往上追溯,便难觅“乜”的踪影,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词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很可能是以另外的记写形式存在着。以上所举《金》《醒》二书例子中的“你”,完全可以看作是指示代词“乜”的近音借字。这与今天山东方言的实际情况相符,也与清末临淄八仙戏《西游记》和清初蒲松龄《聊》中的实际用法一致。不同版本的对照也可以提供佐证。上举《金》的例子出自目前所能看到的该书最早的版本明万历丁巳刻本,此后的各种刻本和整理本,可能因未能搞清楚这个“你”字的用法而做了改易删削。如三五回例中“你没廉耻货进他屋里去来没有”,该书崇祯本和康熙本均改“你”为“那”,晚近各种整理本皆从之。这种改动正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个“你”字不应是对称代词“你”,而应是一个大致相当于通语中“那”的指示代词。作为“乜”的近音借字,“你”的这一解、一用,已反映到《词典》里。该条短短400多字释文和例证,所据正是“典”外的大量研究工作和考证工作。该条的确立和释义,将山东方言中的指示词“乜”的历史至少提前了一百年,其在汉语史和方言史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四、 大醇小疵 有待商榷

由于《词典》的巨大体量和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词典》也难免存有微瑕小疵。

一是关于义项设置问题。上面提及《词典》“或者”条两个义项,但尚不能涵盖“或者”以下用法。仅举《醒》中的例子:

二回: 若说要元宝,哥哥箱子内或者倒有几个。

二八回: 他既未卜先知,或者有些效验也不可知。

七七回: 狄大爺或者不好难为得我,我家太爷少爷一顿板子稳稳脱不去的。

以上“或者”相当于“或许;也许”,这一义项《汉大》和《现汉》均已收录。《词典》固然有其编写体例和特殊规定,凡《现汉》和《汉大》已经收录的词语或义项一般不再收录。但既然描写的是历史上一个时期的多义项词,最好提供一个词语共时层面的全貌。编者在《词典》前言中说:“将这三部作品的词语和语法成分汇集起来合编成一部语言词典,不仅对于正确阅读、鉴赏和深入研究、探讨这三部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搞清楚汉语和方言在这一时间段内的面貌特征,对于进一步开展汉语发展史和方言史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这段话说得很好,但要搞清楚汉语和方言在这一时间段内的面貌特征,进一步开展汉语发展史和方言史的研究,有时就需要对词义进行全景的展示,不能仅作“局部刻画”。《近代汉语词典》收有“或者”,释为“表示并列或选择关系”,但也漏收“或者”的“或许;也许”义,而且也没有注意到《词典》的“横竖;反正”义的用法,两部词典在某些“面熟”词语和义项的收释上都不无优化的空间。

二是《词典》对某些词语的释义确当与否也还有待商榷。如“城楼子上雀儿”《词典》释为:“比喻胆子小、担惊受怕之人。也作‘鼓楼上小雀。”其实,两者皆是歇后语,意为“耐惊耐怕”。李步青(1988)《金瓶梅俚语俗谚》和白维国(1991)《金瓶梅词典》之附录《金瓶梅歇后语集释》,均释为“比喻胆子大,不怕吓唬”,甚是。如把考察范围扩及三书以外,还可发现一些在更为清晰的语境中的用例。如清《海公小红袍传》第五回:

解差道:“我是鼓楼上的雀,经风经浪过的,不怕,不怕!”

另外,我国现今南、北方一些地区的歇后语仍有类似说法。如山东聊城一带流行说“鼓楼上的小雀,不是吓大的”,意思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你别想唬吓我。闽南方言则说“南鼓楼的熟雀仔——三声鸟枪勿会振翅”,也是说的胆子大,耐惊耐怕。

尽管《词典》存有某些瑕疵和不足,却无损于其整体所取得的成就。《词典》对深入开展汉语词汇发展史和山东方言史的研究乃至揭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形成,做出了值得认可的学术贡献。要提高各时期汉语词汇清晰度的“像素”,进一步厘清汉语词汇发展线索和脉络,编纂这样的多书语言词典,的确是一件值得去做的有意义的工作。

附 注

[1]《词典》中该例“后上”误作“后晌”,惜未能校出。

[2]在徐文之后,《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等刊物上也陆续发表了两三篇有关“可”的论文,但基本观点和主要材料均未超出徐文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的这些论文也没有注意到徐文的贡献,参考文献中也未列入。

参考文献

1. 白维国.金瓶梅词典.北京: 中华书局,1991.

2. 白维国主编.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3. 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修订本).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 李步青.金瓶梅俚语俗谚.北京: 宝文堂书店,1988.

6. 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7. 刘洁修.现代汉语成语源流大词典.北京: 开明出版社,2009.

8.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9. 吕叔湘.汉语研究者的当前任务.中国语文,1961(4).

10. 马荣尧.近代汉语副词“没的”考释.中国语文,1990(5).

11. 潘牧天.“的一确二”与“丁一确二”考.辞书研究,2015(4).

12. 隋文昭.《醒世姻缘传》词语注释商榷.中国语文,1988(4).

13. 王锳.黎锦熙先生论近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研究,1998(4).

14. 温端政.中国惯用语大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5. 西周生(明).醒世姻缘传.黄肃秋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 西周生(明).醒世姻缘传.徐北文校注.济南: 齐鲁书社,1982.

17. 徐复岭.《醒世姻缘传》注释补议∥钱伯城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四十七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8. 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中的“打哩(打仔)”.中国语文,1993(4).

19. 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济南: 齐鲁书社,1993.

20. 徐复岭.近代山东方言假设语气助词.济宁师专学报,1996(1).

21. 徐复岭.《金瓶梅词话》与《醒世姻缘传》中的指示代词“你”.济宁学院学报,2008(4).

22. 徐复岭编著.《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23. 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4. 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北京: 中华书局,2008.

25. 赵红梅,程志兵.明清小说中的“盔洗”和“梅洗”.中国语文,2011(3).

26.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27. 钟兆华.近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

28. 周志锋.说后缀“动”.语文研究,2001(4).

猜你喜欢
词典
学语文学英语 快用有道词典笔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法律解释中的词典运用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实用汉英中西医词典》编撰体例创新探讨
朝中双语词典和韩中双语词典比较研究——以《朝中大词典》和《韩中词典》为例
评汉语词典“对等”的定义和“对等翻译”中“对等”的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