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瑞民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课堂到课程点点滴滴的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教师、学生,也同时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方式的引入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无疑我们的课程改革是成功的,但在日常的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一种素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
纵观我国的历史我们有过璀璨的四大发明,但是近现代我们却缺乏能影响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三问”也对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提出了极大的期望。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具有渊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教师必然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科学素养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建立健全教师读书体系,对教师读书进行指导,特别是指定一些科普读物例如《时间简史》等初步培养教师的科学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种科学讲座和交流活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之交往最多的往往是教师,而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在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中,“亲其师信其道”的状况非常普遍。我们希望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不仅仅对教师本身素养提高意义深远,更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一定要认识到科学素养培养的长期性和明确阶段目标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又有着一定的不同,众所周知能力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和螺旋上升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长期性特点,将学生的培养目标设置成远近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阶段目标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利用多彩的科学素养活动培养学生
从笔者多年指导学生科学素养活动的经验发现,学生对科学素养活动充满热情,往往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经典活动“鸡蛋撞地球”就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有限的材料在孩子们的手中呈现无限的变换,一个个经典创意通过孩子们的双手实现,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也许他们没有高深的物理理论知识但他们比成人的观察力更强,往往能利用一些科学原理参与实验设计。
四、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是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科普知识和科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等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小说,而其中的科学性也通过文章优美的笔触跃然纸上。
1.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可以在动手中丰富想象力。例如上例中孩子对撞地球的鸡蛋包装的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动手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称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孩子们对于未知世界往往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探索的道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充满着重重的荆棘和失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特别是我们有时看来十分荒诞的好奇心,需要教师有一颗博大的接纳之心。我们有时习惯了学生统一的答案,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最希望出现的就是百花齐放的多样性回答。
3.营造浓郁的校园科学氛围
在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中每个学校都创建了不同的校园文化,那能不能将我们校园文化的建设融入科学性因素。在校园文化中体现科学精神,定期组织有特色的校园科学活动。以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为平台整合学校科学素养培育活动,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做到活动有目的、活动有参与、活动有结果。
4.培育科学探索小团队,发挥社团作用
现在学校的社团活动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的很多教育和成长活动都是通过社团活动进行的。培养科学探索小团队,发挥科学性社团作用,运用丰富的社团活动培养广大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培养同学们运用科学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我国有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也涌现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科學领路人。但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我国无论从创新力还是科学素养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清晰地认准这些差距并想办法缩小这种差距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使我们的接班人在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同时拥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点和关键点。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