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文
摘 要:寄宿制是我国教学制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离开父母寄宿在学校,而中学生此时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父母不在身边,虽然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寄宿制;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现代科学规定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而良好的社会适应也需要基于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和营养不断完善,初中生的身体都比较健康,但是心理健康方面由于没有直观的外显标准,因此学生和家长都比较容易忽视。特别是寄宿在学校中的学生,离开父母之后,诸多问题接踵而至,他们又缺乏具体的应对经验,因此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中学生处于寄宿制下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亲情
中学生年龄尚小,认知水平不够高,父母的关爱与教导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些家长希望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不希望孩子一直依赖自己,因此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然而中学生离开父母后缺乏家庭教育与父母的交流,容易导致学生亲情的空白,加上自制力不够,责任感不强等,以这种方式来换孩子的独立能力,显然是有些赔了夫人又折兵。
2.环境的改变带来心理压力
一般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长时间离开父母,缺乏家庭关爱与父母的交流,环境突然改变加上紧张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压力大,由此,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内心烦躁、性格变得内向、孤僻、融不进学生圈子等,这些问题都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
3.学习管理不当
在走读的情况下,放学后家长可以监督孩子,比如作业完成情况等,这样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稳定,然而在寄宿环境下,没有了父母的监督,一切靠孩子自主,而孩子突然没有了管制,加上本就自制力差,导致一些学生放松学习要求,成绩下降。而有的学校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生成绩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严重的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本就基础差,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处于寄宿环境下,这些问题就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出现厌学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长辈的关爱,寄宿制下的学生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健全,造成性格沉默、孤僻并且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班级与宿舍就是学生全部的圈子,这要求学生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然而面对新环境,一切都是新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陌生感甚至是无助感,会加重学生性格中沉默、孤僻的一面,由此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新集体,成为不合群的学生。
二、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加强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
班主任可以说是一个班级的家长,是寄宿学生最能依赖的人,也是与学生交流最多的人。所以班主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寄宿学生远离父母,缺乏亲情,需要教师的爱护来弥补情感空白。不需要太复杂的行动,一个关心的眼神或者一句关爱的话语都可以带给学生无限温暖,但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班主任,不能只等着学生主动与自己交谈,而是应该在平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及时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2.多学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以各学科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中,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各任课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提高农村学生心理素质。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知识,出现错误或讲解不全面,老师在台下要及时更正和补充,又或者在音乐课上,给学生才艺展示的机会等等,这些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存在感。
3.丰富班级活动
与家庭氛围相比,寄宿生活普遍让学生感觉学习紧张,压力大,长期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排斥、想家的情绪,因此,缓解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是有必要的。学校可以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比如组织运动会、社会实践、成立兴趣小组、春游等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学生风采,还可以缓解学生不良情绪,各类比赛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创建和谐班集体。
4.家庭、学校、社会合力
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需要家长配合才能更好地对孩子开展教育,而学校也应该关注学生家庭情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一言一行与教育观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作用,但是,要想讓孩子全面发展,仅仅靠家庭力量是不够的,学校与社会都有责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合起来,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寄宿制学校给了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琐事,在此期间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能够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健康心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教学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寄宿制下的学生,离开依赖的父母,缺少家庭的关爱,面对陌生的环境,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老师作为学生的监护人,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积极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旭.农村寄宿学生消费习惯教育浅析[J].学周刊,2013(16).
[2]史延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育人,2016(1).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