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丹
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情况并不理想
数字化的万达广场有望解决这个难题
提起智慧城市的时候,人们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整个城市上空悬浮着一张巨大的、瞬时变动的数字化交通信息网络,道路上行驶的每辆车都沿着最合理的路线行驶,虽然不断变换,但丝毫不妨碍车辆的有序行进。
“智慧城市”最初是由IBM在本世纪初提出来的。早在1953年,IBM就用电子订票系统替换了美国航空的纸质系统。具体来说,“智慧”的理念就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的状态。
智慧城市建设,是建立在彻底数字化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数字化的城市中心体,承载了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
然而,这一提法虽然由来已久,但智慧城市在中国的落地情况却并不理想。
智慧城市为何落地难?
智慧城市是以大量数据为支撑的,其落地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数据获取方面带来的挑战。
在所有数据中,政府所掌控的数据开放程度又是关键所在。而从这往上追溯,就要涉及城市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政府各部门仅仅抓住部门利益和权力,对开放和共享数据并没有十足的动力。而各部委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规范不一,也造成了具体执行上的困难。
早在2008年,IBM就在中国推出城市控制系统。但该系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系统给出的结果值可信度不高;第二是该系统创造的价值与维护的费用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后来,IBM重新发布了城市系统建模。但产品出来后,不少城市的市政厅并不买账。一位IBM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市长们往往更关心城市是否‘看起来智慧,以体现城市的竞争力,而不是实际上的智慧,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
可见,政府数据的开放程度,异构数据之间的标准和处理,都成为智慧城市发展进一步向前的阻碍。
智慧城市需要“智慧建筑”
都市人平均每天有大约20个小时是在室内度过的,包括商场、办公地点等公共场所和家庭住宅。设想一下,当城市拥堵不再,就医流程顺畅之时,却要忍受室内如二氧化碳、甲醛、PM2.5等环境问题的侵害,或为了未知的某处漏水点,凿壁开墙而大动干戈时,这所谓的智慧城市似乎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人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义智慧城市?除了提到的城市公共系统外,“智慧城市”的定义远远不止于此。腾讯云副总裁谢岳峰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道:“过去智慧城市定义为城市,应该做扩大化解释,因为一个城市是由一个个商业地产、一个个的企业单位组成的。”
如此理解,既然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充分的数据基础之上的,那么它必然包含城市生态的每一个建筑体的各个角落以及各层面的数据。
这样来看,在一座城市由普通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进程中,似乎还隔着一个“智慧建筑”。如果从单个商业体着手,也更易形成数据小生态,不仅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也更容易转化为政府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2017年:智慧建筑元年
2017年,阿里和联合创业办公社(People Squared,简称P2)合作推出智慧建筑“神鲸空间”,该空间囊括了软硬件一体化的多种应用,包括人脸识别、一键投屏、云打印、室内导航寻车元素,入驻会员不需要传统的门禁卡出入空间,通过手机就可以进行自主服务,而不用找到服务维护方。
在阿里看来,2017年可称为“智慧建筑”元年,阿里巴巴智慧建筑发起人、集团副总裁王建勋认为:“传统的建筑正从单一的钢筋水泥,演变为一个生命体。”
但阿里并不是要做房地产,而是仍然坚持围绕“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战略,把触角伸到实体的物理空间,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王建勋看来,除了购物场景的智能化以外,建筑本身的智慧程度与空间里的人、货、客户体验都紧密相关。
不会涉足房地产,但阿里仍提出:未来要对旗下的所有建筑负全责。王建勋说:“我们要联合所有同行,开放建筑内数据,所使用材料、空间设计等,进行环保和能源可持续发展。”
但作为互联网企业,阿里有着天然的缺陷,即无法从设计源头就介入建筑结构。即使能够在技术上做到,和传统地产商相比,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know-how。
目前来看,大多数围绕智慧城市的创业企业,几乎都是在已建成的建筑上做文章。但如果要想深入到建筑物内里的结构,比如恒温恒湿、管道等智能系统,则非房地产商不可。但问题在于,中国的房地产商有多传统可想而知,有多不需要创新也可想而知。
将房屋建造和物业打通
但是万达做到了。
2017年,万达开始在项目中正式推出“BIM总包交钥匙模式”。BIM指建筑信息模型,这项技术很早就进入中国,设计企业用它来建模型,而施工企业会用它进行管线综合、碰撞检查等工作。而万达对于BIM的技术应用,真正的开创性在于把它运用于建筑的运营管理上。
通常来说,建设和物业通常是分家的,物业对建筑结构不够了解,这导致了后期维护的诸多麻烦。应用BIM技术以后,以空调为例,如果运行到两年以后,到了维修阶段,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而物业只需调出BIM模型里的厂家信息、空调安装时的管道结构图等数据,就可以进行提前维修,而不会等空调坏掉,再进行紧急抢修。
原本BIM模型只用于设计,但是万达在原始模型上叠加了22个子系统,其范围包括成本信息、计划信息,质量标准等各个维度的数据,打通了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通过“三朵云”(万达筑云、慧云、公有云)贯穿了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而BIM技术就像是一根线,把所有散落的数据都串了起来。
而此模式最大的创举在于,汇集了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四方,建筑的各个参与方都可以共享数据模型,然后通过完成的結果进行交互,不断反馈,逐渐形成一个连贯统一的模型。
在IBM发布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所以,协同运作也是智慧建筑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相当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智慧城市生态。这方面,万达的实践非常有价值。
管理驱动创新
万达何以能够做到呢?
事实上,任何一项最终能够走出来的伟大创新,几乎都是在极其窘迫、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诞生的。“资源、人力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已经走到极致了,但是总部团队发展较快,担心质量不保。”万达商业地产副总裁赖建燕坦承。
至今为止,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已经承载了219家万达广场,而这一数字将会以每年近10%的比例增长。一年中,20多座万达广场会在18-22个月里拔地而起,并且迅速成为城市中心。
从对品牌的珍视出发,促使万达做智慧建筑,更紧迫的理由显然来自内部管理。当然,客观原因在于,万达的数字化和标准化程度是许多同行不能相比的。
“总包交钥匙”模式,指的就是万达在建设工程中,只面对总包单位,不再直接面对分包单位。总包单位在万达合格供方品牌库里,自行选定分包单位、材料设备供货商,并执行万达采购数据中的价格,在建设完成后向万达交钥匙。万达取消了分包招标管理职能,最后只关心交付的成果,不用过多介入项目建设过程。
当四方协同这种跨企业、跨行业的协同工作平台形成以后,再通过BIM技术校验设计成果,可大大节省由于规划错误而造成的成本浪费。
不仅如此,解决腐败问题,最关键的是通过四方协同,可以对项目实现“管理前置、协调同步、模式统一”的创新性管理,从而保证建筑整体的节能、环保、智慧化。事实上,这套系统也是王健林提出“轻资产转型”的底气所在。
相信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万达的这套建筑系统就会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蔓延,甚至将应用到住宅、医院等建筑场所。但有一点仍旧不能忽略:低价中标早已深刻植入产业链,各方的利益博弈在短时间无法结束。
AI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在钢筋混凝土的万达内部,隐藏着一个复杂和精确的数据模型,这个模型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存在,小到一个门把手,大到设备信息、空间定位、建筑结构等。
据介绍,一座万达广场仅静态数据就多达上亿条。再加上人流等动态数据,可见数量之庞大。幸运的是,人工智能来了。腾讯云副总裁谢岳峰表示:和以往不同,这次的新型智慧城市以人工智能作为连接,产生了实际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2016年,IBM推出“认知商业战略”,通俗来理解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人类专家制定更有效的决策。目前,沃森已经助力解决了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智能交通、智慧金融等各项智慧城市领域难题。
但与此同时,IBM也和万达这样的商业地产展开了紧密的合作,不可否认,IBM看重的是万达这样的商业实体背后庞大的数据。
“智慧城市的移动运营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及环境维护数据从哪里来?数字化的万达广场!”万达商业规划院科技研发部主任朱镇北说道。
責任编辑: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