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坤
摘 要:中学生对“义气观”有认识上的误区,社会上一些文艺作品常常误导了他们,而学校对此也缺乏正面教育。文章提出了五个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是学校教育要设定多元化教育目标,二是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三是强化法制教育,四是进行正确的“义气观”教育,五是严格对学生进行管理。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没有设立“义气”章节,但并不是没有涉及该内容,八年级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中虽没有提到“义气”二字,但要求学生要慎交朋友,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友谊。在有关的教学参考书中则明确提出: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谊,狐朋狗友之相互利用不是友好。这是对“义气”的一种否定,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就“义气观”的形成历史做一些初步分析。
何谓“义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的《现代汉语小词典》的权威解释是:“因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有人说“义气”来源于儒家关于做人的核心理论“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何为义?孔子的解释是“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的解释是“义云实从兄是也”“善恶之心义也”。 善恶之心是指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感到厌恶的心理。从圣贤之说可以看出,“义”的含义是为人正派、爱憎分明,要求人际关系或感情联系合符伦理道德。这与现代“义气”的含义虽有关联但实质相去甚远,此“义”非彼“义”。
笔者认为“义气观”是古代一种民间做人的规范。在封建社会,官方要求百姓对皇帝要“忠”,老百姓则认为对朋友要“义”。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而只有“义”才能结交朋友,维持朋友感情,才能得到并维护自己的“利”。这种所谓的“义”或说“义气”是一种“忠”在民间的运用,同时也是对皇帝“忠”的一种反抗。要反抗皇帝,老百姓必须靠“义”抱团才有力量。文化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故我国民间传统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英雄传》等都对“义”进行了大大的歌颂。“桃园三结义”故事家喻户晓,宋江因对朋友讲义气而得到“及时雨”的雅号受人称道。可以这样说,“义气观”是千古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义气观”到底对不对?从它的起源看,它的出发点就是因私人关系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它要求人们忠于自己所处的那个特定人际关系构成,为了这个小团体利益拉帮结派、相互利用,不惜损害国家或者第三者利益,这对国家以及圈子之外的人是不公平的。 “江湖义气”今多指不顾原则地一味讲究朋友间情义的义气,而“哥们义气”则是为了朋友和情义抛弃原则的狭隘义气。无论是“江湖义气”还是“哥们义气”,其目的都是追逐和维护小团体的利益。所以可以断定:这种因私最终为逐利的“义气观”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糟粕。
现代预防犯罪学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犯罪大部分是有组织的,而这种组织的维系则主要是依靠“哥们义气”。青少年为什么较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哥们义气呢?除了外界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的众多原因,其与青少年生理心理状况及知识结构有莫大的关系。
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寻求自我认同,追求一种挣脱家庭束缚的独立,这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这时青少年易产生不良情绪或者不良的心理疾病。一是“英雄”的模仿心理。他们很喜欢从书本、网络或者在上辈的交谈中去寻找这样的“英雄”。经典小说中三结义的刘关张,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等“英雄”很容易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于是“结义”行为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这就是经典小说的消极影响。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英雄主义。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要求当“老大”。要当老大就要一个圈子,要一班人,而这些人只能在同龄人中去找,要团结一班同龄人,他们的武器就是“哥们义气”。三是孤独感。孤独感的产生是由于得不到他们认为应得到的认同,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同,这种学生很孤独,他们极易被引诱而加入一些小帮派、小团体。他们加入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并且以期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可。四是叛逆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追求自我独立的一种表现,一切行为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判断和实施。例如,教师反对拉帮结派,要求学生要讲原则不要讲义气,他们则反其道而行之,而且认为这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从以上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青少年易于接受“义气观”,而且限于他们的知识不够、阅历浅、是非观不强,因此他们很容易被“义气观”所左右。但是这种心理特征同样具有两面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引导得好,他们便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不能正视,放任不管,甚至做了反面诱导,结果将是令人痛心的。
如何将他们引上正道,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研究的课題。笔者作为一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专职教师,下面就学校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义气观”教育提一些粗浅的看法。
(1)要设定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学校不能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知道,人生的成功与否决不单单取决于成绩的优劣,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道德品行、健康的心理和身体更为重要。
(2)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课堂教育,不能因为不是统考科目就随意对待。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教师、专家要配合班主任和家长,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沟通交流、帮助疏导,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强化法制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虽然有法制教育的内容,但其内容仅限于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介绍,与他们年龄、生理相关联的法律知识涉及不够,所以教师授课应强化针对性强的内容。笔者赞成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的做法,每期让这些实际的法律工作者给学生进行辅导教育。他们的辅导比学校教师的授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也更好。
(4)正确的“义气观”教育。首先,笔者认为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太少,似有回避嫌疑,应旗帜鲜明地进行否定和批评,不可避重就轻。其次,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对传统的“义气观”全面认识,指出它的危害性,如《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结义”固然对蜀国建立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蜀国衰落和失败也是因为“义气”。关羽被吴国所杀,刘备为了所谓的兄弟义气,不顾蜀国定下的“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亲率蜀国几乎全部军力,在夷陵与吴国决战,结果兵败,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又如《水浒传》中宋江前期虽为所谓讲义气的典范,但为了朝廷招安,剿方腊、毒李逵,何义之有?当年的众多好汉由于对宋江讲所谓的“义气”或战死,或被杀戮,或被逼走,轰轰烈烈的水浒义军从此消亡。所以全面地、客观地对历史小说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5)要严格对学生进行管理。思想引导固然极为重要,但严格对学生自由时间进行管理也是必需的。学校要加强门卫管理,减少甚至杜绝学生与社会上不良人员的接触机会,要加强宿舍管理,尤其在晚自习之后或假期加强管理和巡查,发现问题和苗头及时进行处置教育。学生如果受到校外骚扰,绝不可漠然视之,要配合家长甚至政法机关进行有效阻止。
参考文献:
[1]卯 云.思想品德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J].素质教育论坛,2017(11):135.
[2]陈斌清.治理中学生中的“哥们义气”[J].湖南教育,198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