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否是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教师进入城市?是否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将被逐渐淡化?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新时代的农村教育该如何破题
文 | 杨东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报告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两个与乡村教育相关的主题,第一个是强调优先发展教育,第二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看上去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实际上有很多重要的改动,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报告重申了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其为新时代农村教育与城乡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的关键词有很多,包括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它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虽然没有直接谈到教育问题,但它的很多方面,尤其是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等,都与区域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国务院发出了一个关于加强控辍保学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控辍保学的目标是希望在2020年,把义务教育的巩固率从现在的93.5%提升到95%。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文件提出了三个避免,第一个是避免学生因学习困难和厌学而辍学,第二个是避免学生因贫失学而辍学,第三个是避免学生因上学远上学难而辍学。
国务院提出的这三个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的原因,都与农村学校的布局、教育质量和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农村教育究竟怎么来破题,如何来定义,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需要人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解题,也是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有一种认识是用城市化来带动农村教育,也就是说把教育资源的重点放到城市去,未来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老师进入城市,以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很多地方事实上也在这么做,也有人将其称为后农村教育时代,意思就是说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和命题可能将被逐渐淡化。
但是,我个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十九大报告里还有一句话,就是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如果把农村教育融入城市的话,那就只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好了,所以一体化发展一定不是以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但同时,一体化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一样化发展,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的特点依然会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在新时代农村教育的升级版,一个能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升级版。
在很多年前,我们的农村教育1.0版是学生有学上,2.0版是上好学。但在很多地方,人们把上好学与应试教育划等号,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教育质量简单地理解为升学率的高低。那么,3.0版的农村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这需要我们去破解,需要我们去思考究竟什么是适合农村学生需要的教育,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体现农村教育的质量。
3.0版的农村教育,要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首先是从物到人,从对资源和技术的关注转移到对学校内在建设和教育软件的关注;对于教师和学生,要由关注“教”向关注“育”转变,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内涵,也是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第二是由外向内,过去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校外在的一些问题,如整个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问题等。从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我们要更多关心学校内部的问题,解决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第三是由下而上,中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多有不同,所以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发挥基层学校教师的主动性。
认识新时代的农村教育,需要认识未来农村教育的新特点。城市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人口和学生在不断地离开农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和农村教育的长期存在也是一个趋势,农村与农村教育不会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就不存在了。但是,农村教育的未来会向小班小校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有些中心小学还有三四百人,过不了几年也许会是一两百人。放眼望去,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等,乡村学校的规模都是一百多人。如果到了欧洲,人们会发现他们的城市学校也是一百多人。现代教育要进行个性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本来学校就应该是小规模的。
另外,要探索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即探索具有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能够改善农村学生生活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而不是要进行那些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完全脱离的教育。
我们要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但是这个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责任。对于学校而言,要追求教育的质量,那么这个质量如何来体现?
有质量的教育,首先是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怎么来界定?我想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是教学能力,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能够引导帮助学生取得及格或者更好一些的成绩,就是至少要达标。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关注学生的健康、娱乐、休息、安全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在我看来,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学生的关注有短板,过多地考虑了考试与分数。所以,不仅是农村的学生,城市的学生厌学也是有的,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有厌学的情况。
同时,农村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最近做了一个“教师眼中的学校教育”的调查。根据调查,教师最需要获得的支持,包括缩小班级规模、减少课时、减少非教学工作量、改革编制、获得家长支持等。在缩小班级规模方面,城区学校反应最为强烈,而在减少非教学工作量方面,乡村的老师反应强烈。这个结果带给我们很多信号,包括我们要从应试教育突围,不能把应试所追求的分数视为是一种有价值的质量。
实践表明,我们有可能通过真正以学生为本,来提升改善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包括实行学生主体课堂的教学改革、推广阅读、互联网+、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复式教学等。近两年许多学校开展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信心。同时,重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可以体现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
综合素养这个概念人们谈的比较多,包括核心素养、关键技能等。实际上,综合素养教育对于农村学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农村地区能够进入大学的,毕竟是相对少数的学生,所以基础教育对于他们尤为重要。
陶行知提出的“三自”教育认为,在学习上要靠自学,在体育上要靠自强,在管理上要靠自治。这些理念对于整体提升农村学校品质和学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包括在农村学校适时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对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比如,在一些地区的教育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其学习成绩仅占40%,其他的内容包括以全面发展的素养为主的一些内容,也包括安全等因素。
如今,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已成为共识。据我们进行的“教师眼中的学校教育”调查,许多老师有这样的认知,他们认为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家庭占68%,学校占24%,社区环境占8%。这当然是一种主观的认知,但也有很大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因素当中,家庭占有最大的比重。
关于对学校的评价,乡村学校的老师普遍看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人格养成、兴趣潜能的培养等。所以,新的教育观其实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教育,就是依据生活而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改造社会的精神。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技能也都有了,这也许就是100年以前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理想,而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姜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