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忘 川
雪兔雪地里的“伪装者
○文 / 忘 川
雪兔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兔形目。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雪 兔
Moutain hare
你听说过会随环境的变化改变身体颜色的变色龙,但你听说过会随季节变化改变毛色的变色兔吗?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雪兔,便因其“毛色三变”的伪装本领而被誉为变色兔。
雪兔生活在温带的森林、平原上,属夜行性动物,胆小怕惊,耐寒怕热,喜干怕湿。它是自然界中的弱势群体,很多动物将它视为“盘中餐”。为了躲避其它动物的捕食,它练就了随季节颜色变化而变换其毛色的伪装术。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雪兔全身都被雪白的长毛包裹着:体侧与腹部毛最长,体侧长毛达5厘米,厚密而柔软,仅有耳尖和眼周围为黑褐色,与周围银装素裹的大地俨然一体,冬季若想一睹其芳颜,难上加难。
但随着冰消雪融,大地回暖,雪兔又会随之一变:雪兔的夏毛为淡栗色并杂有黑色毛尖针毛,头顶及耳背部杂有大量的黑褐色短毛,耳尖呈黑褐色,喉部、胸部及前后肢的外侧为淡黄褐色,颏、腹部及四肢内侧为纯白色,前肢脚掌的刷毛呈浅栗色,尾的背面有褐色斑纹,躲在草丛灌木中,难辨真假。
依靠着巧妙的伪装,雪兔在这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世世代代的生存、繁衍。
雪兔冬季毛色变白的原因在于换毛,换毛受光照的影响:光照减少,开始换毛,毛色变白;夏天的光照时间增加,也开始换毛,由白色换成棕色。换毛的顺序是由体侧、大腿和肩部开始,向上朝着脊背部的方向换,最后头部换毛;先换针毛,后换绒毛。雪兔足底毛呈刷状,便于在雪地上行走防滑。
庞大的天敌群让雪兔变得非常机警,行动无一定规律。雪兔活动时通常先耸耳静听以决定去向,离窝前制造假象以便迷惑天敌,使兔窝不被天敌发现。它的嗅觉十分灵敏,巢穴通常都在略微通风的地方,睡觉时鼻子朝上,以便随时嗅到随风飘来的天敌气味,两只耳朵也警惕地倾听任何一点异常的声音。遇到危险时,它的两眼圆睁,耳朵紧贴在背上,呈低蹲伏,利用自身的伪装本领躲过天敌的袭击。
雪兔善于跳跃和爬山,也适于在雪地上行走,平时活动多为缓慢跳跃,受惊时便一跃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在快跑时一跃可达3米多远,时速为50公里左右,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野生动物之一。跑动之中常常腾空而起,高达1米以上,以便观察周围的动静,再确定逃跑的方向。在奔跑时,它还能突然止步,急转弯或跑回头路以摆脱天敌的追击。
雪兔有一特点与其它兔子不同:它生下来就会跑,全身有毛,能睁眼睛。雪兔躯体略大于草兔,体长46-65cm,尾长4.3-8cm,体重为2-6kg,是所有野兔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雪兔耳朵较家兔短。因为在寒冷的地带,雪兔不仅不需要布满毛细血管的大耳朵来散热,而且要常常将耳朵紧紧地贴在背上,以保存热量。它的眼睛很大,置于头的两侧,为其提供了大范围的视野,可以同时前视、后视、侧视和上视,眼观六路。但唯一的短处是眼睛间的距离太大,要靠左右移动面部才能看清物体,在快速奔跑时,往往来不及转动面部,所以常常撞墙、撞树。它的尾短而宽,略呈圆形。雪兔的腿肌发达而有力,前腿较短,具5趾,后腿较长,具4趾,脚下的毛多而蓬松,适于跳跃前进。鼻腔也大,下门齿长而坚固,这些既是对寒冷地域的适应,也表明它是更为进化的物种。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雪兔不仅要吃窝边草,就连自己窝里的粪便也要吃。雪兔的粪便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硬粪便,另一种是由盲肠富集了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由股膜包着的软粪便,常常在休息时排出,这时它就将嘴伸到尾下接住,重新吃掉,充分利用其中比一般粪便中多4、5倍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双重消化功能,雪兔才能保持营养的充足,躲藏起来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避免天敌的侵袭。
雪兔平时胆小,性情温和,然而一到3-5月的交配季节,就一反常态,不再像平时那样谨慎而隐蔽,变得异常活跃,整天东奔西窜寻找配偶。为了获得雌兔的青睐,雄兔常常欢蹦乱跳,嬉戏狂欢,跳跃时做出各种怪诞的动作,正是谚语所说的“狂若三月之野兔”。在这段时间里每只雌兔的后边都会跟随着几只雄兔,有时六七只雄兔为了争夺一只雌兔而相互角逐,激烈争斗。它们后腿站立,用前爪猛击对方,或扭打撕咬,最后取得胜利的雄兔才能与雌兔交配。
雪兔是环北极分布型的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数量较多,我国雪兔分布是它的分布区的边缘,主要在黑龙江、内蒙古一带,数量较少。在中国,雪兔是唯一冬季毛色会变白的野兔,极具观赏性,也因此急需人类的保护。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保护区有:呼中(黑龙江)、七星砬子(黑龙江)、连三泡(黑龙江),在新疆阿尔泰山区有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