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潮
(云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赏析《流浪者之歌》
——从身体语言和多模态话语媒介角度
赵海潮
(云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菩提树下的顿悟成就了《流浪者之歌》,它为诡异、拜金、暴力的上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大环境带去了一抹阳光,宁静却又温暖,抚化观者燥热的内心,为观者带来了一场“视觉朝圣”。《流浪者之歌》的身体语言汇聚了中西方的精髓。运用身体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视角从形式层面和内容层面对这部舞剧进行了分析。
流浪者之歌;身体语言;多模态话语媒介
双手合十的僧人站立舞台左侧,闭合的双眼、安详的面容。金灿灿似清泉的稻谷从天而降,站立的僧人接受着稻谷的洗礼。就这样,《流浪者之歌》呈现在观众面前。林怀民说:“流浪,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漫游。一个人跟自己对话,远离熟悉的环境,隔了时空的距离,常常对自己和自己身处的空间有比较清明的看法”*张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的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当林怀民停下前行的脚步,开始自我的流浪,没有目的、远离熟悉的环境,只为回归本真,找寻自我,寻找心中那片净土。他选择印度,菩提树下的时光所带来的平和与宁静正是林怀民所要寻找的。菩提树下的沉思使得林怀民不再单纯地追求“外在”,转而追求“内省”。《流浪者之歌》就是在这样的“流浪”感悟下产生的。
舞蹈身体语言学理论根植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舞蹈身体语言学着重探讨舞蹈语汇、舞蹈语法与舞蹈语音三者及其关系。舞蹈语汇是构成舞蹈语言材料的总称,各个民族和各个风格的舞蹈形式都有各自的舞蹈语汇;舞蹈语法是主要研究如何将舞蹈动作组合为舞蹈语言的方法;舞蹈语音是指某种风格性的审美样式的身体动力定型,外显与语言学中的“语形”,也就是指舞蹈的形式要素(包括动作、音乐、服饰、道具、构图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动作要素呈现出来的风格性的审美样式。比较特殊的是,作为主要“语音”要素的动作,除了动作形态表现出来的形式韵味还承载着内容韵味。《流浪者之歌》被称为“最安静的舞蹈”,其舞蹈语汇传达着静谧,舞蹈语音传递着精神上对禅意的追求。林怀民的《流浪者之歌》是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诡异、拜金、暴力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社会的喧嚣和功利迫使林怀民想要用舞蹈来净化观众内心。求道者安静的以米洗身、摆渡者默默地专注着自我修行、僧人定静的自我苦行,三者的无声再加之稻米如河流般静淌,语汇的“静”传达出语音的“道”,正如林怀民说的那样:“在喧嚣的时代里带给观众安慰与宁静,那穿过菩提叶隙,斜阳照射的阳光”*刘金昌:《浅析<流浪者之歌>》,《新课程研究》2014年第12期,第97页。。《流浪者之歌》犹如菩提叶隙照下来的阳光,宁静却又温暖,抚化观众燥热的内心,为处于那样嘈杂的社会带来些许安宁。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与之共振的艺术语言符号有许多,它们共存于语言学所谓的“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多模态的话语媒介系统就是利用两种或者多种感官同时进行交际,从而令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明晰、全面。而舞蹈中的多模态话语媒介就是利用音响、音乐、文字、舞蹈动作、舞蹈场图、队形与调度、服饰和道具等来表达舞蹈所要呈现出来的独特话语。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由语言媒介和非语言媒介构成。其中语言媒介包括纯语言和半语言媒介,非语言媒介包括身体媒介和非身体媒介。索绪尔将语言符号分析为两个方面:概念和音响形象,前者称之为“所指”,后者称之为“能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紧密联系且彼此呼应的。《流浪者之歌》的多模态话语媒介系统分析见下表。
《流浪者之歌》一改林怀民先前重叙事的编导,回归中国传统美学,带着观众进入中国人所说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流浪者之歌》的身体语言运用的是林怀民老师20世纪90年代初“云门舞集”特有的身体语言,这一特有的身体语言一直沿用至今。它集东方与西方于一身、会传统与现代于一身、包括玛莎·葛兰姆的现代舞训练体系、瓦岗诺娃派系的芭蕾舞训练、京剧身段训练、拳术、太极引导、静坐、书法写作七个基本课程*张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的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43页。。中国文化的内涵身韵加之芭蕾和现代舞的放松延伸,使舞者的神韵由内及外,既有中国传统的审美又有西方的挺拔延伸,内外兼修,使得舞者在训练能力基本功的同时抚平内心的急躁。《流浪者之歌》从舞蹈语音的浅表,提升为审美意趣的深层透视,从生活面貌展示升华为信仰状态的叩问*吴兰:《林怀民舞蹈创作的艺术特点》,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第11页。。一改中国舞剧常见的抒情特色,转向对信仰的坚持。它没有了云门舞集以往的刚毅、激昂,而是以沉稳柔韧的动作作为舞蹈的主体感觉。舞者们含胸、屈膝前行、贴地游离、身体在金黄的稻米沟壑中慢慢挣扎、摆弄,完成身体的流浪,达到求道的彼岸,舞蹈动作没有夸大的跳跃、翻转、托举、只是简单的运用呼吸和舒缓的肢体游动来体现求道者内心的种种欲望和纠缠。佛教思想禅学意蕴渗透于西方现代舞中,这种内外兼修、中西交融的身体语言,也正是《流浪者之歌》经久不衰,为全世界人喜爱的根本。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中,对于稻谷的看法就有一千种。笔者认为,舞剧中的稻谷在此剧中就如同哈姆雷特。稻谷匀速不断地流下,代表时间不断地流逝,僧人不悔,只为追求心中的道,悉达多的静坐冥想禅意成就了现代舞中的僧人。流浪者在金黄的“山川沟壑”中爬行挣扎,坑坑洼洼的稻谷代表着求道路上的艰辛,表现了流浪者的迷茫以及矛盾心理,这时的稻谷代表着求道路上的诱惑,佛教的流浪苦行成就了跋涉的现代舞段中动作的拉伸与撑开。摆渡者,至始至终只关注自己耙下的稻谷,摆渡者推摆着的稻谷就像是世间万物都有一个规律,螺旋状的圆象征着世间万物的轮回,不容打破,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求道成佛的意向,抽象意味的现代舞肢体相互融合,成就了《流浪者之歌》这部诗意舞剧。
西方的现代舞东方的“禅”融会贯通,使观众在欣赏舞作的同时又领略了一个求道者一生的跌宕起伏,领会了求道者、摆渡者、流浪者内心的坚韧和虔诚,使得观众在舞剧中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那片宁静。如此的“定、静”怎叫人不为之所动?
[1] 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 张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的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 吴兰.林怀民舞蹈创作的艺术特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 欧建平.关于流浪者之歌——欧建平对话林怀民[J].艺术评论,2011(5):68-71.
[5] 苏洁.“舞蹈不是给人去看懂的,是让人去感受的”——林怀民与云门舞集[J].中国新闻周刊,2012(39):76-78.
[6] 黑妹.《流浪者之歌》:重复可以产生力量[N].中国文化报,2011.
[7] 庄点.谈《流浪者之歌》中的禅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82.
[8] 刘金昌.浅析《流浪者之歌》[J].新课程研究2014(12):96-97.
[9] 钱坤.林怀民作品的编创特点[J].大众文艺,2015(10):154.
AppreciationSongsoftheWanderers——By Using Kinesics and Multimodal Discourse Media System
ZHAO Hai-chao
(Academy of Dance,Yunnan Arts University,Kunming 650000,China)
The enlightenment under the pipal accomplished the Songs of the Wanderers which brought a ray of sunshine to that weird,money worship,and violent Taiwan society in 1980s. It not only can pacificatie the restless heart of the audience,but also a visual pilgrimage. The body languages of the Songs of the Wanderers combine the quintess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By using kinesics and multimodal discourse media system,this article analyse this dance drama from the aspect of form and content.
The Songs of the Wanderers; Body language; Multimodal discourse media
J705
A
1009-9743(2017)04-0048-04
2017-01-16
赵海潮,女,汉族,河南济源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6级舞蹈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研究。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4.009
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