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间谍事

2018-01-04 01:23
学生天地 2017年32期
关键词:摩萨德克格勃特工

乌龙间谍事

自古以来,各种形式的间谍机构层出不穷。发展到现代,间谍机构在战争、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领域都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产生过轰动效应。

NO4:大名鼎鼎的英国军情六处

英国谍报机构历史最长最神秘。英国秘密情报局(原军情六处)除传统情报搜集外,还主要负责反恐、禁毒及国内严重犯罪情报的搜集和分析。

从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创设秘密情报机关至今,英国间谍机构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与美国“依赖高科技”相比,英国情报机构更注重“人的资源”,十分注重对关键人物的收买与策反,即“放长线钓大鱼”。为了达到目标,长期盯住关键人物,时间可以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之久。正是这种情报运作方式,令英国当局可以在十分低调、不易被察觉的情况下,获取大量核心情报。

代表影片:《007》系列

NO3:技艺精湛的俄罗斯克格勃

克格勃在前苏联是集情报、安全、保卫等职能于一身的超级安全机关,是能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分庭抗礼、并驾齐驱的庞大机构。

如今,克格勃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俄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总局和边防总局等。

为了培训出一流特工,克格勃组建了200多所间谍学校。俄正式招募间谍之前,一般会对候选人暗中考察3到4年,新学员进入间谍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脱胎换骨”:姓名、年龄、出生地、爱好、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职业等都要更换。俄对外情报总局所属的学校大多位于非开放地区,地图上根本找不到。俄罗斯安全机关下属的特工学校汇集了国内擒拿、格斗、爆破、武器、犯罪心理学、侦察和计算机等方面的顶级专家,他们在继承自己独特的培训方法的同时,还大胆借鉴美英两个国家的间谍训练经验,培养出了大批技艺精湛的高级情报人员。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赫赫有名的克格勃系统干了16年职业“特工”后,被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看中并选定为“接班人”登上总统宝座。普京毫不讳言:“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代表影片:《双重间谍》《谍影疑云》《蛇》

NO:2全球最大的间谍基地美国情报机构

中央情报局是美国最大的情报

机构,包括间谍和反间谍机关,是美国庞大情报系统的总协调机关。主要任务是公开或秘密地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各个部门。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主要是从大学中挑选出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筛选工作十分严格,大部分人因为家庭历史背景而被淘汰。剩下的人则将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接受“观察力测验”、“意志力测验”和“生活方式测谎检查”等各种考验,以充分考察其智力、表现力及思想品质的真实情况。

美国培养一名谍报人员,要进行伪装和语言训练,特别是对派驻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都要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此后再接受强化训练。学员都要学习徒手格斗,如何用手、脚去击中对方要害部位等技巧,这些技巧融合了中国武术、日本柔道等世界优秀搏击术的精华。

此外,学员们还要学习如何盯梢、监视、摆脱敌人跟踪、建立安全接头点、及时转移、化装、接头暗号、密码电报的收发方法、秘密集会、纵火爆破、绘制地图等特殊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员还要研究敌人反情报机构的行动方法和组织机构……在经过1年的训练后,中情局再对学员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稳定性进行测验筛选,将学员分到下属各个部门工作3年左右,才能正式派往世界各地。

代表影片:《真实的谎言》《牧羊人》(《特务风云》)《史密斯夫妇》等

NO1:暗杀机器以色列摩萨德

摩萨德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南端的海滨,全称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其前身是以色列建国前,活动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秘密军事组织“哈加纳”(意为“防务”)。

摩萨德只对以色列总理一人负责,在国内权力极大,甚至拥有对以色列特种部队的支配权。摩萨德在全球派驻了900多名特工,真正让摩萨德声名显赫的是它的海外暗杀行动。据说,摩萨德行动成功率极高,“一千次行动中或许只有一次失败”。

摩萨德招募特工条件极为严苛,情报部门首先按规定遴选出候选者,候选者必须是犹太人,最好曾在以军服役,特种部队老兵和军官是首选。通过首轮遴选并不意味着能进入摩萨德,候选者在接下来数月里需接受各种测试,尤其是心理测试和背景调查。在测试过程中,不少候选者甚至难以承受巨大压力而心理崩溃。幸运通过这一轮甄选者将接受“战地试训”,按要求完成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严肃的训练培养出的必然是精英,摩萨德之所以声名显赫,主要是以其大胆、激进、诡秘称著于世,摩萨德进行了多次让世界震动的成功行动。它的成功,成为世界情报史上的传奇。

代表电影:《慕尼黑惨案》

猜你喜欢
摩萨德克格勃特工
摩萨德特工组织:能打更能偷
“小国利器”摩萨德复仇往事
我是特工
谁都别想随便当特工
失误的特工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书桌上的小特工
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及其影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