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NOW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迎大桥时代——港珠澳大桥摄影大赛作品展》
自古以来,桥是交通、文化交流、贸易的纽带。桥不仅为区域间带来活力,还是具有建筑美学的造型艺术。古代的木拱廊桥跨越河流,如今的港珠澳大桥却跨越海洋,连接不同的城市。珠海进入了新的“桥时代”,桥梁既面临着很多无法想象的挑战,又带来新的机遇。这座世界之最的跨海大桥,也是不少珠海人期盼已久的超级工程。在这座城市,我们谈论它,想象它,用镜头记录下每一瞬间的它。
一等奖:《巨龙跨海》
为了这一刻,我准备了一年。大桥的三个航道桥相距约三十公里,要拍到它的气势600mm超长焦镜头是必须的,但把它与太阳、制高点这五点一线收进镜中绝非易事。我自从去年开赛以来,就尝试各种上山爬楼的寻找拍摄点。经过一年的踩点找到澳门的一栋高楼。在今年的夏至前后,太阳终于升至地球北纬的最高点,也就是说它“入画”了。说服保安上到楼顶,当天傍晚时分云层太厚,光线一般,不甘心。经过一夜的蹲守,在翌日拨得云开。(摄影师/李建束)
《迎大桥时代——港珠澳大桥摄影大赛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共珠海市香洲区委宣传部、珠海市香洲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珠海市香洲区文化体育旅游局
协办单位
珠海市香洲区政协文史委、《珠海》杂志社、珠海市图书馆、珠海市摄影家协会、珠海市企业家摄影协会、珠海市老年大学摄影学会、珠海雪艺美术馆(网上)
承办单位
珠海市香洲区摄影家协会、珠海市香洲区文化中心
开幕时间
2017年9月16日(周六)上午10:30
展览时间
2017年9月16日-9月28日
展览地址
珠海市图书馆一楼大厅
二等奖:《大桥时代即将来临》
2017年3月6日,港珠澳大桥迎来了最后一节沉管E30的浮运与沉放,这一天刚好也是我来到珠海的一周年。大桥的系列沉管隧道工程史无前例,建设难度之高空前,意义重大。当日跟随者安装船“津安2”缓慢行驶了一整天,傍晚时分到达沉管沉放处,记得当时海上风力相当大,无人机升降具有相当的危险性,但怀着激动心情的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赶紧按下快门。(摄影师/关铭荣)
二等奖: 《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沉管安放》
一年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角度能反映大桥将珠澳港三地连在一起的画面,拱北拍过,十字门珠海中心上拍过,石花西路上拍过,梅华东路上拍过,均由于香港太远而无法表现。直到有一天下午,我在在湖湾里500米高空拍狮山社区全景时,无意间发现往吉大方向转镜头时远处的大桥清晰的将珠海澳门连接在一起并往香港远去延伸的画面。我一阵激动,这不就是我一直寻找的大桥时代即将到来的画面吗?(摄影师/谢儒侦)
三等奖:《夜战》
通过摄影画面真实记录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为了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早日建成通行日夜奋战的一个劳作场景。当我走在这座巍然矗立于碧海之上世界工程港珠澳大桥时,心情无比兴奋。我不仅惊叹这座大桥的雄伟壮观,更佩服为这项工程奉献智慧、挥洒汗水的大桥建设者们。夜色降临,一群工人正在桥面上的钢架上焊接。我激动地举起相机,选择了远处桥上“中国结”作背景,突显大桥建设者的身份,接着选择光圈、快门速度及ISO值,最后按下快门。(摄影师/谭瑞震)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也是备受海内外广泛关注,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港珠澳这个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的发展,对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和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建设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为了充分展示港珠澳大桥建设意义和风采雄姿,为了收集纪录和宣扬歌颂大桥建设者,以及涌现出来的动人事迹,特举办《迎接大桥时代》摄影大赛。
三等奖:《迎接大桥时代》
每天经过情侣路,看着遥远的海上一点点地变化,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穿过大海连起了港珠澳。作为一个平凡的珠海人,我见证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工程。 六七年来,我用一台相机不仅拍下了照片,还有这段传奇历史。飞架粤港澳,由蓝图变成现实,愿祖国更繁荣昌盛。(摄影师/高子淏)
三等奖:《焊接之光》
现代桥梁施工离不开焊接,在大桥施工现场焊接工们的工作环境往往比较艰苦,伴随着如巨大蜂群掠过时的嗡嗡声,空气中弥漫薄薄尘雾,无处不闪烁着与自然光芒媲美的现代之光——弧光,映出焊接工的身影,这是无数焊接人用热情点亮的科技之光,他们为大桥焊接坚固的框架,保证大桥进度的按时完工。(摄影师/吴立军 )
优秀奖:《大桥内腔喷漆工》
这幅作品于2014年8月拍摄于港珠澳大桥陆上制作中山基地。喷漆工人身穿防护服,口戴氧气罩,在极度难闻的内腔里作业。在这种场景不允许摄影师进入,防止中毒防止静电。征得同意,在桥内腔端拍摄了三张,留下了大桥建设者美妙而矫健的身姿。(摄影师/李松森)
优秀奖:《建设港珠澳大桥初期工程》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我有幸在启动仪式上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作为一名珠海摄影人,我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去记录珠海城市发展建设的历史画面,把精彩的瞬间永久定格。2009年至今八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不同的角度去记录大桥的建设,在船上、在飞机上、在大桥上、在情侣路边、在高楼顶上…… (摄影师/朱桂忠)
优秀奖:《大桥雄姿》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的世纪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命运工程,是珠海连接香港、澳门的重要通道。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期待能拍到一张大气磅礴的大桥照片。今年在澳门搭乘飞机的时候,我特意挑选了一个临窗的座位,当飞机腾空而起的时候,我赶紧用相机拍下这幅作品。反映出大桥横空出世的壮观景象以及犹如一把出鞘的利剑。因为当时云雾弥漫,我在后期处理成黑白影像,加强了对比度,使大桥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摄影师/李庆章)
01 优秀奖:《巨龙入海迎朝晖》
大桥竣工在即,为了反映这项世纪工程的雄伟身姿,在仲夏的傍晚,我搭乘最后一班轮渡,来到了九洲岛,在岛上拍摄了大桥傍晚日落的景色,留下了日落时分大桥的倩影。 第二天早起,来到了岛南的石山上,看横贯而过大桥,目测应该有八百米以上的距离,为了拍好大桥全貌,我使用了航拍器。 按动开关,航拍器腾空而起,直飞大桥上空,东面天边晨曦初露,红霞呈现,大桥有如一条巨龙琬延入海,横卧伶仃洋上,看此美景,赶紧按下快门。 (摄影师/赖卫平)
02 优秀奖:《建设中的大桥口》
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作为这跨世纪的工程相配套的港珠澳大桥口岸的建设亦进入冲刺阶段。利用口岸工作的间隙,用手机记录下这宏伟工程的建设瞬间是口岸摄影人的义务和光荣。通过低角度、剪影的方式既可表现出建设中口岸主体建筑的宏伟气势,又不会过于杂乱。(摄影师/郑志刚)
席湖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曾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2008抗震救灾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2008-2009年度“新华社广东分社优秀签约摄影师”。珠海市香洲区摄影家协会主席,曾在珠海画报社、珠江晚报社、珠海特区报社从事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工作。
Q:从比赛初期到展览开幕,共经历了多久的筹备时间?其中最为困难的环节是什么?
A:本次比赛从2015年3月开始策划,并于当年发布比赛章程。在今年7月,我们进行了评比,从筹备、对外宣传到展览,历时近两年打造。其间,我们得到了中共香洲区委宣传部、香洲区文学艺术联合会、香洲区文体旅游局的全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大桥施工现场有严格规定,比赛无法组织更多的摄影师深入工地采风创作,这一困难也是策展周期较长的原因,但我们也相信好作品值得等待。
Q: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A:我认为专题本身非常特殊:参赛者镜头中展现的,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以及这项工程辛勤的建造者。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也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Q:针对观展者,本展的目的是如何通过影像来引发共鸣的?在入选的展览摄影作品中,有哪些共性和差异?
A:展览希望呈现、对话的,既有摄影本身的美学意义,又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既有桥在海上的姿态,又有建设者们的工作场景,是人与桥的关系。尽管参展作品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很好地诠释以上的内容。因此,相信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
Q:港珠澳大桥是世纪工程,摄影师们是如何用影像来表达的?
A:和珠海以往很多摄影比赛不同,本次比赛有可能是收到无人机拍摄作品最多的比赛之一。航拍的优势在这次赛事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因为它能呈现出许多新颖的视角和构图,展现出港珠澳大桥在海上的雄姿。
Q:在众多的港珠澳大桥摄影题材中,是以什么标准来甄选作品的?
A:专业评委团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珠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马刚,中国摄影在线总编、珠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伟录,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珠海市香洲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干文和我本人组成。我们主要的标准首先以贴近主题为基础;另外,整体诠释画面是否具有特色,构图表现力等因素,也是我们甄选的重要参照。
Q:如何评价珠海这座城市?珠海的展览氛围如何?有哪些亮点和提升的空间?
A:我对珠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位置,以及香山文化很着迷。十几年前,我开始深入珠海的村庄访古,拍摄了不少城市的日常画面。这座城市,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脉络。珠海航展、会展等已经有了知名度,珠海古元美术馆、图书馆等展览不断,其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佳作。今后,我们一方面希望为艺术家搭建更多高规格的专业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寻求新的途径,令展览更贴合公众的文化生活,在交流中促进艺术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