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叶茶及其历史探讨

2018-01-04 10:20向家亮向雍向勇
中国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巴东县川东老母

向家亮 向雍 向勇

(湖北省巴东县茶文化研究会)

老母叶茶及其历史探讨

向家亮 向雍 向勇

(湖北省巴东县茶文化研究会)

自古以来,在川东鄂西的三峡一带,传承着一种制作方法简单的茶叶——老母叶茶。

一、制作方法

制作流程:采摘——清洗——水煮——晒干。

1.采摘

采摘时间:一般在进入伏天之后开始采摘,晴天采摘,雨天不采,上午采摘,下午不采。采摘标准:采摘当季嫩梢,茎已木质化的不采。将采摘回来的鲜叶在簸箕内或晒席上摊放备用,摊放地点在室内通风阴凉处,堆放厚度在10厘米以内。

2.清洗

将鲜叶放入盆中或水池里清洗干净,洗好后的鲜叶装在能过滤水的工具里,一般用篾制的筲箕。

3.水煮

将表面带水的鲜叶放入锅中,表面水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表面水,如果鲜叶表面完全没有水,入锅后,必须加少许水,将锅盖盖严,烧大火煮茶,时间大约12分钟,期间,将鲜叶翻煮1次。待叶色变暗,叶质变软时(当地叫把鲜叶“杀死”)即可起锅。

4.晒干

将煮好的茶叶捞起放在簸箕或晒席上,于太阳下薄摊,晒干。期间要翻晒几次,均匀晒干。茶叶必须当天晒干,否则,茶叶会有馊味,是不可饮用的,也就失去了商品价值。采摘到晒干,必须是1天内完成,晒干以后,收贮于通风干燥处。

这种茶叶一般在夏天制作,也有清明前后制作的,春天温度较低,如果当天晒不干,必须要在锅中焙干。

二、饮用方法

老母叶茶干茶外形粗糙,浅黄带绿,滋味醇和爽口,汤色黄中含绿。其饮用方法为:先将茶叶放入铜罐(全部铜制,上面有盖,盖为半盖,前面有“嘴”),手持铜罐在“火笼里”(当地人们取暖用的柴烧火,家人围坐四周)的明火上烤,边烤边抖,待香气溢出,即加冷水入铜罐,将铜罐在“火笼里”加热。待水煮沸,煮沸之后,还得熬上5~10分钟,然后下火,倒入碗中或杯中,趁热饮用。

夏秋季不需要烤火的时候其饮用方法为:先将锅洗净,加热,火不可以太大,待锅温在七八十摄氏度,锅边水分全干后,将茶叶放入锅中翻炒,待香气显露,即加水加火,将茶水煮沸,熬上5~10分钟后起锅,盛在预先准备好的铜盆或瓷盆里面。待冷却,随时饮用。如果是下田间劳作,上山砍柴,每家每户都备有一个“茶葫芦儿”(一个比较大的葫芦,顶开小口,挖空,依葫芦编制加一个底),待茶水冷却后装入带着。

老母叶茶鲜叶

三、起源探讨

自古以来,老母叶茶在川东鄂西一带的农村比较盛行,当地的土家巴人长期以来就是饮用这种茶叶。自从20世纪70年代普遍使用机械加工以后,这种制茶法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习惯的原因,很多当地人喜爱这种茶叶,直到现在还依然保留这种制茶法。据《巴东县志·1949~1983》记载:“1950年,产茶50吨。1954年产茶93吨,分散由1304户、2089人手工制作而成。1970年用机械揉茶,加工105吨……”可以看出,巴东县在1970年的茶叶均为人工制作。据当地老者讲,解放以前,每当老母叶茶生产的时候,茶商便用骡马驼着腊肉或玉米来兑换茶叶,1公斤茶叶换2公斤玉米或1公斤腊肉。

老母叶茶制作方法究竟始于何时,史料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唐·陆羽《茶经》、清·顾炎武《日知录》都记载了川东鄂西茶叶,还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籍的记载,都说明川东鄂西地区产茶历史十分悠久。朱自振教授在《茶叶初探》里提出:“至少到夏末周初……还是以巴人为盛的局面”,朱世学的《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戍种第二号》说:“巴族所在的三峡地区,植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流长。据地质学家研究,早在中生代后期,巴族所在的三峡地区就有茶叶出现,而且分布很广,考古材料证明,至迟在新石器晚期或商初,巴蜀地区就出现人工栽培的茶叶”,《华阳国志·巴志》里记述表明,巴茶3000年前就已经是贡品,并已经出现人工栽培。但是,也仅仅是记述巴茶已经为贡品,而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茶类及制作方法。

最早记述茶叶制作方法的是《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里表明:三国魏晋时期,川东鄂西的饼茶已经很普遍了。唐朝已经发展成为蒸青饼茶,陆羽《茶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但是,在茶叶被发现和利用开始后到饼茶出现,这期间,茶叶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的呢?

普遍认为,茶叶的发现和利用也遵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经历一个从原始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最初利用是直接咀嚼茶树的鲜叶,发展到生煮羹饮,再后来到晒干收储,茶叶加工的萌芽是以饼茶的出现为标志的。茶叶加工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改善茶叶色、香、味、形的过程。

在事物发展链上,越简单的往往是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越原始越早期的。老母叶茶制作方法简单,仅煮后晒干,比起饼茶的制作要简单一点,又比晒干收储要多一个“煮”的工序。饼茶的制作方法和品质特征相对于老母叶茶更进步一些,因此,我们初步认为它的起始时期,是介于晒干收储和饼茶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某个阶段,也是茶叶制作发展过程中接近于原始早期的,是制茶方法上的一个“活化石”。当然,《广雅》所记述的三国时代荆巴间主要是流行饼茶的,但没有任何资料表明,这是当时唯一生产的茶类。陆羽《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这说明唐代有多种形式的茶类存在。这些茶叶类别多样性,也应该是历史逐步演化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也就是说,在茶叶加工演变的历史早期,存在着一个老母叶茶的这个茶类。

川东鄂西是土家巴人的发源地,山大谷深,坡陡路险,崇山峻岭,古木参天,交通极为不便,地域十分偏僻,信息十分闭塞,他们自古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一切农耕生产和生活都是原始的手工完成,承古传今是他们生存的基础,山里的人们极少和外界交往。每当制茶之时,每家每户,男女老幼一起进行,因此,这种制茶方法人人都会,也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康熙版《巴东县志·卷二》云:“但甘简朴,惯劳苦,深山野处,混沌未凿,多有老死未见官府者……”当唐宋乃至于清明时期,江南茶叶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的时候,土家山人依然在制作和饮用他们最习惯最原始的老母叶茶,之所以能够传承和沿袭至今也就不足为怪了。

猜你喜欢
巴东县川东老母
清早,我妈“炸毛”了
家有老母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关于农业产业扶贫的简单思考
论文化建设背景下川东地区亟待解决的几个社会问题
讨厌过生日
川东游击队烈士颂
再题川东游击队烈士园
湖北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调查分析
巴东县野三关基地单元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策略